直降12度!冷空氣南下或直奔福建廣東,全國性寒潮要出現嗎?

广东 57℃ 0
摘要:從“半球”的劃分來看,我國位於屬於北半球和東半球,也就是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而從我國的“四至”來看,最東端位於東經135°2'附近的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交匯處、最西端位於東經73°40'的帕米爾高原上、最南端位於北緯3°52'的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最北端位於北緯53°33'黑龍江省的漠河以北的黑龍江主航道的中心線上。

從“半球”的劃分來看,我國位於屬於北半球和東半球,也就是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而從我國的“四至”來看,最東端位於東經135°2'附近的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交匯處、最西端位於東經73°40'的帕米爾高原上、最南端位於北緯3°52'的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最北端位於北緯53°33'黑龍江省的漠河以北的黑龍江主航道的中心線上。

由於我國背靠世界上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瀕臨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受强大的海陸熱力性質差异的影響,具體表現為陸地比熱容小升溫快降溫快,海洋比熱容大升溫慢降溫也慢。

夏季的時候,在太陽照射下陸地迅速升溫氣壓降低,海洋升溫慢氣壓較高,而氣流由高壓流向低壓,也就是海洋暖濕氣流向內陸流動,在地轉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偏)的影響下形成“東南風”。

冬季的時候,太陽直射點位於南半球,北半球中高緯度屬於“晝短夜長”、太陽高度角也比較小,囙此接收的太陽輻射量也較少,囙此陸地降溫快形成“冷高壓”,而海洋降溫緩慢形成“熱低壓”,氣流由蒙古-西伯利亞一帶的高壓中心流向海洋。

正是由於我國夏季和冬季由於海陸熱力性質差异而出現顯著的風向改變,即夏季盛行攜帶有大量太平洋暖濕水汽的東南風、冬季則盛行來自亞歐大陸內部高緯度地帶乾燥寒冷的西北風,囙此我國也是世界上季風氣候最為顯著的國家之一。

然而,由於我國幅員遼闊,不僅東西和南北跨度都很大,地勢也是西高東低,而且加上我國由東往西有東南沿海丘陵、江南丘陵、南嶺、大別山、太行山、伏牛山、秦嶺、黃土高原、六盤山、喜馬拉雅山、青藏高原等丘陵、山地、高原的阻擋,來自海洋的暖濕水汽很難深入內陸,囙此形成了我國的東南部的季風區和西北的非季風區。

並且,由於我國陸地部分的國土絕大部分位於北回歸線以北的中緯度,氣溫與降水的組合也是多種多樣,囙此形成了複雜多樣的氣候類型,也就是從南沙群島上的熱帶雨林氣候到青藏高原上的高原山地氣候;從包括臺灣省南部、廣東雷州半島、海南島以及雲南西雙版納等地的熱帶季風到華北至東北一帶的溫帶季風氣候;從江淮地區、江南等地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到西北內陸的溫帶大陸性氣候。而降水量從有著我國“雨極”之稱、最大年降雨量超8000毫米的臺灣省火燒寮,到有著我國“幹極”之稱的新疆吐魯番托克遜以及塔克拉瑪幹沙漠,最少年降雨量僅3-5毫米。

除此之外,按照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線來劃分,我國又可分為濕潤區、半濕潤區、半幹旱區以及乾旱區,而且800毫米等降水線、1月份0℃等溫線等大致上與秦嶺淮河一線“重疊”,因此秦嶺淮河一線也被“定義”為我國南方和北方的地理分界線。

通常情况下,在很多人的認知裏,南方地區被認為是雨水多氣候濕潤,而北方地區雨水少氣候比較乾燥,總體來講這樣理解沒什麼太大的問題,只是有一個小小的誤區需要糾正一下,也就是山東半島大部分、東北的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區屬於濕潤區,這主要是與這些地方處在山地的迎風坡、緯度(海拔)較高蒸發較少、凍土層的阻隔等因素有關,地表水較為豐富因而形成“濕潤區”,尤其是東北的長白山區,不少地方年均降雨量甚至接近1300毫米,降雨量絲毫不亞於南方。

然而今年以來,我國北方的雨量卻變得非常大,例如河南鄭州最大小時降雨量達201.9毫米,打破我國大陸歷史極值,北方降雨的增多甚至有“降水水線大幅北移北方恐將變南方”、“北方降雨增多沙漠或將變綠洲”的說法,南方不少地方卻反而出現了高溫和乾旱的天氣,也就是出現了所說的“北澇南旱”的現象,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反常”現象呢?

實際上今年北方地區雨水增多,主要是因為雨季(雨帶)提前了,因為按照正常年份的情况來看華北、東北一帶的主雨帶基本上是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才會出現,也就是所謂的“七下八上”,但是很多地方7月中上旬就開始出現了極端豪雨,强降雨還導致內蒙古呼倫貝爾市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兩座開放式溢洪道永安水庫、新發水庫相繼出現决口、垮壩。

為什麼我國南北會出現如此大的“反差”呢?按照國家氣候中心氣象專家的分析,導致我國北方雨季提前、降雨量增多的原因有很多,但有一種氣候現象不容忽視,那就是拉尼娜現象以後,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往往會出現偏北偏强的情况。

眾所周知,“拉尼娜”是太平洋赤道中、東部海面溫度持續异常偏冷的現象,一般情况下這種偏冷的現象連續6個月低於常年0.5℃以上時就定義為“拉尼娜現象”。

拉尼娜現象其實就是在大氣環流和熱帶海洋共同影響下而形成的,它與東南信風和太平洋赤道中、東部海水上翻有著直接的關係。由於東南信風增强,導致赤道中、東太平洋被曬熱的海水被大量向西吹到太平洋西部,造成太平洋西部海水溫度增高氣壓降低,而赤道東太平洋表層暖水被刮走後,就引起下層冷水上翻補充,造成這一區域海錶溫度异常偏低。

赤道東、西太平洋表層海水的一冷一熱和氣壓的一高一低,如果持續的時間長就會引發所謂的“拉尼娜現象”。而厄爾尼諾現象的形成“原理”基本上與拉尼娜現象相反,它主要是因為東南信風异常偏弱,以至於赤道中、東太平洋表層被曬熱的海水無法大量向西運動,下層冷水上翻减弱,造成赤道中、東太平洋表層海水不斷升溫,而西太平洋缺少“暖海水”的補充溫度偏低,囙此容易形成厄爾尼諾現象。

通常情况下,拉尼娜的出現往往會伴隨全球性氣候異常,主要表現為我國容易出現“南旱北澇”和“冷冬熱夏”;美國東南部和赤道非洲等地會出現乾旱;巴西東北部、澳大利亞東部以及印尼等國家或地區降雨量偏多等,總之拉尼娜出現時由此帶來的灾害也是全球性的。

就我國而言,如今隨著全球氣候變暖,雨帶出現了整體北移的情况,例如今年河南出現的極端罕見豪雨引起的洪澇災害就是當前氣候變化的一個新的特徵,而副高地异常北抬、偏强,又為海洋水汽向內陸輸送讓出了通道,源源不斷的暖濕水汽在太行山、伏牛山的迎風坡產生劇烈的輻合上升效益,囙此就出現了强度極强的降水。並且由於北方的基礎設施不具備對這種小概率性事件的有效防範能力,囙此就造成了嚴重的灾害。

當然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的拉尼娜現象出現後,由於氣候本身波動的概率新增,出現高溫極值和低溫極值的概率也會新增,並且我國南方洪澇災害在加重的同時,高溫乾旱也會隨著加劇。

而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簡稱“NOAA”)的統計資料顯示,2021年7月全球平均氣溫破紀錄,成為自1880年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最熱的7月。NOAA的數據還顯示,與二十世紀的7月平均溫度15.8攝氏度相比,2021年7月全球地表(陸地和海洋)溫度高出了0.93攝氏度,並且2021年7月北半球地表溫度也是有記錄以來的最高,美國死亡穀地表溫度高達81攝氏度,重繪了2012年的記錄。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NOAA的最新分析,今年拉尼娜回歸地球的概率大約在70-80%,這也意味著2021年氣候大變或已成定局,所以今年副高偏北偏强,基本上屬於拉尼娜的功勞。

而至於今年到底是冷冬還是暖冬,這個尚無法判斷,只有把整個冬天的平均氣溫與常年值進行比較才最準確。不過無論是冷冬還是暖冬都少不了冷空氣南下活動,而當前就有一股中等强度的冷空氣已經抵達華中地區,鄂北(湖北北部的隨州、襄陽、十堰)最大已經出現了10-12度的降溫,河南、河北、山西、內蒙古、陝西、甘肅、寧夏等北方氣地區氣溫則是大範圍創新低,多地更是提前冷出了11月的感覺。

不過,隨著冷空氣的繼續南下,南方高溫有望在“燃”一天後,也將加入降溫序列,華東南部的福建、華南地區的廣東等地或將有冷空氣“光臨”,看來全國性的寒潮序幕已經拉開,大家要提前準備好長衣長袖了,偏北一點的朋友還需要準備厚一點的衣裳。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