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期勢如破竹讓順治帝產生遷都念頭的鄭成功北伐,為何最後會失敗

江苏 70℃ 0
摘要:1644年,清軍入關之後,隨即開始了統一全國的步伐,而部分明朝宗室和文臣武將則在南方建立了一系列政權,史稱“南明”。面對岌岌可危的局勢,部分南明將領試圖扭轉乾坤,重振河山,而這其中戰果最大、也最具影響力的,莫過於1659年的由鄭成功發起的北伐戰爭。鄭成功北伐雖然最後以失敗告終,但也沉重地打擊了清朝勢力,成為南明最後的“高光時刻”。

1644年,清軍入關之後,隨即開始了統一全國的步伐,而部分明朝宗室和文臣武將則在南方建立了一系列政權,史稱“南明”。面對岌岌可危的局勢,部分南明將領試圖扭轉乾坤,重振河山,而這其中戰果最大、也最具影響力的,莫過於1659年的由鄭成功發起的北伐戰爭。

從摧枯拉朽到慘敗而歸

自父親鄭芝龍降清後,南明隆武帝朱聿鍵不久也被清軍俘殺。不願步其父後塵的鄭成功繼續著自己的抗清大業,並逐漸在福建沿海一帶站穩了脚跟,建立了牢固的根據地,同時遙尊遠在西南地區的永曆帝朱由榔(也算是廣義上明朝最後一個皇帝),朱由榔也封其為“延平王”(所以有些史書也稱鄭成功為“鄭延平”)。

上圖_鄭成功(明末清初軍事將領)

1657年,鄭成功準備開始進軍,不料兩次都未果而終,而且還遇上了颱風導致自己的三個兒子都落水身亡,但鄭成功不為所動,繼續秣馬厲兵養精蓄銳。

1659年,清軍集中主力對西南地區的永曆政權進行合圍攻擊,鄭成功乘勢開始了其第三次北伐。此役,鄭成功統帥水陸大軍近20萬人誓師北上,並得到了另一比特南明大臣張煌言的配合作戰。

初期鄭軍進展神速,在舟山消滅了清朝水師主力,又順長江逆流而上高歌猛進,一直打到南京城外,張煌言一路也攻克了皖南多個州縣。清廷朝野上下都為之震動,那位在野史上對吃齋念佛、兒女情長頗為在行的順治皇帝在軍國大事面前卻陣腳大亂,竟然產生了遷都關外的念頭。其時鄭成功的兵鋒離清朝首都北京還相距甚遠,而這位堂堂的一國之君竟然只想著倉皇逃命,其為人可略見一斑。

上圖_張煌言(1620年—1664年),字玄著,號蒼水

然而在這樣有利的條件下,鄭成功竟然出人意料的在南京城外“休整”數十日,既不攻城,也無其他行動,白白浪費了寶貴戰機,最後在清軍大批援軍趕到之後兵敗南京,被迫撤退。之後鄭成功又連吃敗仗,只好最終又退回福建一帶。張煌言孤立無援,也只好敗退浙東,後被俘就義。

從初期勢如破竹、攻城拔寨,到最後損兵折將、功虧一簣,不過數月有餘,那麼是什麼導致了鄭成功最後失敗呢?

上圖_鄭成功北伐南京之戰

首先,鄭成功一方在具體作戰中存在指揮失誤和形勢誤判,坐失了良機

鄭成功作為當時的名帥,其軍事才能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古往今來很多偉大統帥其實也都有犯錯誤的時候,鄭成功也不例外。其兵臨南京城下後,竟然“休整”了數十天有餘,面對孤城寡兵的南京毫無作為,坐失良機,等到清朝主力援軍趕到,只好失敗。這其中原因也有多種說法。

流傳最廣的說法是清朝守將假稱投降,胡扯什麼30天以上投降清廷就能饒過自己一家老小云云,請求鄭成功寬限時日,而鄭成功竟然也就糊裡糊塗的相信了。這種說法實在“戲說”味道太濃,且嚴重拉低了鄭成功的智商。

上圖_明太明所建的南京城

而比較可信的是,鄭成功認為南京城牆高大防禦堅固,攻城會造成重大傷亡,為了保存實力所以進行圍城,而初期的一系列勝利也讓鄭成功及其部將產生了輕敵情緒。而南京不僅是當時的軍事、交通、經濟中心,更是明朝故都,無論是戰畧意義和象徵意義都很重要。如果能收復南京,對於南明一方也是巨大的鼓舞和支撐,反而對清朝也是一種重大打擊。無論如何,沒有一鼓作氣拿下南京確實是鄭成功的重大失策。

而南京之戰失敗之後,鄭軍不僅沒能重振旗鼓,反而士氣一落千丈,竟然一敗再敗,先前奪取的鎮江、瓜州、儀征等全部遺失,最後只能鎩羽而歸。這一點,身為最高統帥的鄭成功自然難辭其咎。

上圖_荷蘭人筆下的明朝福建省地圖

其次,海上起家的鄭成功過於依賴水師,陸戰能力存在短板

海上起家的鄭成功,其水師戰力在當時確實堪稱冠絕天下,在福建、浙江沿海的一系列作戰中,也多次重創大敗清朝水師。然而,在深入內地的北伐作戰中,陸戰卻更是起到關鍵的作用,而這一點鄭軍明顯存在嚴重不足,表現的就是過於依賴水師,安營紮寨也都是在沿江一帶,並沒有進一步向內陸擴展戰畧縱深。

而在南京一帶的地面作戰中,面對陸戰能力强大特別是有絕對騎兵優勢和擁有眾多火炮的清軍,鄭軍陸戰的短板就暴露無遺,儘管有水師的支援,但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

在北伐慘敗後,鄭成功也意識到與清廷在陸上爭雄已經不太現實,從而轉而向海上發展,以收復臺灣為反清複明的基地,最終還是回歸了自己海戰特長。

上圖_鄭成功收復臺灣畫報

再次,南明政權一直沒有統一的領導覈心,各派勢力擁兵自重,缺乏合作配合

南明政權就其人口、面積、軍隊、經濟等來說,其實還是具有相當實力的,不僅不遜色於歷史上的東晉、南宋等同樣“命運”的南遷政權,而且很多地方還有優勢(特別是經濟方面),即使不能恢復大明江山,與清廷南北對峙、劃江而治之類,也並非絕不可能。

然而,與歷史上的那些南方政權不同的是,南明從頭到尾都沒有一個真正的領導覈心,弘光帝朱由崧在位一年就被俘殺,後來又有多位明朝皇室出來稱帝稱王,這邊隆武在福建稱帝,那邊浙江又搞了個魯王監國;這邊永曆在西南稱帝,那邊朱聿鐭又在廣東稱帝改元“紹武”,各位帝王互不服氣,甚至針鋒相對兵戎相見。宗室互相內鬥,而手握重兵的將領們也逐漸“軍閥化”,視軍隊為私產,甚至出現了互相攻伐,搶奪地盤的醜劇。清軍大兵壓境,南明內部竟然還是在內卷不斷,真是讓人無比心痛加心寒。

鄭成功北伐之時除了張煌言外,南明眾多勢力也是觀望中立居多,不要說配合作戰,就連牽制策應這些“輔助”都做不到。鄭成功可謂是獨木難支,在極度缺乏外援的情况下,面對兵強馬壯的清軍,最後失敗也是情理之中。

上圖_明朝時期的水師戰船

最後,清朝强大的綜合實力和得當的戰略戰術也導致了鄭成功北伐的最後失敗

作為當時已經完成大半統一的清朝,其綜合實力對一盤散沙狀態的南明一方已經處於碾壓狀態,和鄭成功方面更不是一個數量級的,即使面對鄭軍初期連遭失敗,也並未傷及筋骨。更重要的是,清廷內部雖然也有些許矛盾(滿洲皇室和貴族內部之間以及滿族統治階層和明朝降將之間),但基本能做到上下齊心,團結一致,這和內卷不斷的南明形成了鮮明對比。

從戰畧方面來說,雖然順治作為一個帝王表現的“有失水準”,但其母孝莊太后倒是更有些“名君風範”,她對順治慌不擇路的念頭給予痛斥並斷然制止,讓其穩住陣腳,又及時建議順治立刻調兵遣將,增派援兵;

從具體戰術角度來說,南京城內清軍最高統帥喀喀木、兩江總督郎廷佐(漢人,此人系清朝第一任兩江總督,其父親本是明朝讀書人,後投靠清朝,被納入漢軍鑲黃旗)等人在面對鄭成功大軍圍城之時,並沒有弃城而逃(再次對比一下他們遠在北京的君主),而是能依託南京堅固城牆做好防守工作。在援軍到來之際,又能及時反擊鄭軍,從而最後獲勝。

上圖_愛新覺羅·福臨(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即順治皇帝

可以說,在對手强大的實力和無懈可擊的“操作”下,鄭成功最後失敗也是在所難免了。

鄭成功北伐雖然最後以失敗告終,但也沉重地打擊了清朝勢力,成為南明最後的“高光時刻”。而後,鄭成功轉移戰畧方向,移師東進,一舉擊敗了霸佔臺灣三十八年之久的荷蘭殖民者,成功收復了寶島臺灣,在歷史上留下了極其光輝的一頁!

作者:楊上柳下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南明史》光明日報出版社顧誠著

〔2〕《明季南略》清計六奇著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