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發現三枚明末李自成農民軍銅印,否定歷史定論

四川 76℃ 0
摘要:李自成起義是明末一場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運動,明朝經歷嘉靖、萬曆、天啟三朝的積弊,已經病入膏肓,到了崇禎年間全部爆發,加上天災人禍不斷,各種徵兆都預示著明王朝已經走到了歷史盡頭,和歷朝歷代末年的結局相同,中原大地處處烽烟,農民起義不斷,而明朝末年恰恰是各路豪傑並起的年代,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無論其中哪一位單獨放到歷史上的任何朝代都必將成就一番霸業。

明末四分天下

李自成起義是明末一場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運動,明朝經歷嘉靖、萬曆、天啟三朝的積弊,已經病入膏肓,到了崇禎年間全部爆發,加上天災人禍不斷,各種徵兆都預示著明王朝已經走到了歷史盡頭,和歷朝歷代末年的結局相同,中原大地處處烽烟,農民起義不斷,而明朝末年恰恰是各路豪傑並起的年代,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無論其中哪一位單獨放到歷史上的任何朝代都必將成就一番霸業。

然而歷史總喜歡開玩笑,總喜歡將牛人往一塊擠,如果說明朝初年是將才輩出的年代,藍玉、常遇春、馮勝、徐達任何一個名字都可以被歷史所銘記,那麼明朝末年就是豪傑並起的年代,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的名字至今仍然家喻戶曉。

崇禎皇帝登基之後,面臨的形勢比較複雜,東北的老鄰居女真人已經崛起,一邊窺伺中原局勢,一面又建國稱帝,還恬不知耻的給崇禎皇帝送來了國書,東北的局勢一團糟,自薩爾滸一戰後,明軍再也無力對女真人發起大規模戰爭,而國內也一樣讓崇禎頭疼不已,李自成、張獻忠哥倆到處鬧騰,燒了皇陵,占了陪都,還到處煽動難民,朝廷剿撫並施,效果並不理想,張獻忠是手裡握著棗眼睛瞅著梨的主兒,名義上投降朝廷,但不散舊部、不交兵器,還要朝廷好喝好伺候。

李自成被打的只剩下28個人逃進了荒山老林,借著河南大灾的機會硬生生又拉起了幾十萬的隊伍!崇禎皇帝在位十七年,實在太難了,摁下葫蘆起了瓢,常常是拆了東牆補西牆,好不容易把農民軍圍了,東北老鄰居又打到京城了,好不容易在邊境搞出點戰爭成果,農民軍又到處鬧騰,鬧騰來鬧騰去終於鬧騰亡了,崇禎還算是很有骨氣的一比特皇帝,闖逆進京,君王死社稷,崇禎一死,形勢陡然一轉,變成了四分天下的局面。

李自成和“印章”謎團

東北的八旗軍對中原虎視眈眈,剛剛進京坐上龍椅的李自成得意洋洋,而到處打遊擊的張獻忠也到四川成立了大西國,南方的明朝殘餘勢力在各路藩王的勾心鬥角中天天打群架,都想過一把皇帝的癮,一時之間皇帝、監國無數,苟延殘喘的南明小朝廷明明還有百萬兵力,卻都損於內耗。

清軍在關外一時半會進不來,張獻忠與李自成比,自然是難以匹敵,頂多算個地方諸侯,所以當時統一中國希望最大的就是李自成的大順政權,明朝很多士大夫在謹慎估算形勢之後,大部分都投降了李自成,李自成進京後,各地明軍殘餘勢力紛紛投降倒戈,一時之間,大順政權竟有天命所歸之勢,統治地盤也迅速擴大。

在四川發現的了三枚四百多年前的印章就與大順政權有關,分別是:“羅江縣契”“儀隴縣契”和“夔州防禦使符”,有不少朋友看到這三枚印章的內容可能會有疑問,今天我們刻的印章大都是“XX之印”,可這三枚印章為何如此特別,分別稱為“契”和“符“呢?實際上這三枚印章都屬於李自成時代的產物,當時清初無錫計六奇所撰《明季北略》對李自成這一奇怪的做法做了記錄:

其中卷廿“李自成改制度”說:“廢輿乘馬,大篆曰符,小篆曰契。大順政權的各級官吏所用印章都稱“符、信、契、記”四字。

那為啥不用“印”字呢?原因就是為了避李自成父親的名諱,李自成的父親本名李守忠,當然還有幾個小名,比如李印、李務等等,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後,也迫不及待的想感受一下皇家尊嚴氣派。

西安建國後“册封劉氏為皇后,陳氏為貴妃,並頒諱法於天下。”文獻記載李自成入京後事雲:“自成登皇極殿,據黼座。牛金星檄召百官,期二十一日俱集於朝,禁民間諱自成等字。”明末清初《懷陵流寇始終錄》卷一八記這年四月初一日雲:“偽禮部示闖賊先世祖諱,如自、印、務、光、安、定、成等字悉避。”

據歷史學者不完全統計,大順政權避諱的字有:“世、輔、海、守、忠、印、自、成、務、明、光、安、定、令、闖等十五個。

大順政權實際勢力範圍否定專家定論

然而雖然李自成打好了當皇帝的譜兒,但歷史最終沒有給李自成稱霸天下的機會,在進北京後的第四十二天,清軍便聯合吳三桂對農民軍動手了,二十萬農民軍在李自成的率領下被打的稀裡嘩啦,李自成無奈只好急匆匆在武英殿登基,過了把皇帝癮後一把火燒掉武英殿倉皇逃命,最終死在九宮山。

後來的史學家大都認為大順政權控制著當時的陝西、山西、河北、河南、山東全部及甘肅、青海、湖北、安徽、江蘇之大部或一部,勢力相當强,地盤相當廣,而四川、重慶地區則屬於張獻忠的地盤。而此次在四川出土的三張印章無疑是大順政權頒發給地方官吏的官印,這就意味著大順政權當時的勢力範圍其實已經延伸到了四川地區,佔據了四川不少地區,而“羅江縣契”印中“羅江”指明代成都府綿州羅江縣,距離當時大西國的國都成都僅僅100公里左右,河南師範大學歷史學院藏“儀隴縣契”印中“儀隴”則是今天的南充市儀隴縣。

由此可見,當年的大順政權其實佔據四川的地區還是非常廣闊的,如果不是山海關吳三桂投降清軍,恐怕歷史就要改寫了,正是因為細節上的失誤,導致李自成功虧一簣,李自成的死因至今還撲朔迷離,沒有定論,李自成死後,大順軍的勢力迅速收縮,後來與南明藩王勢力聯合抗清,終被瓦解分化,成為了亂世群雄爭霸的殉葬品,而張獻忠的結局也比較慘,肅親王豪格率軍西征,大西軍屢戰屢敗,張獻忠被肅親王一箭射死,一代梟雄就此隕落。李自成、張獻忠革命多年,最終卻功敗身死,將打來的江山送給後來居上的清王朝,實乃歷史憾事。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