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留下一支王牌軍隊,但朱允炆卻沒有動用?根本沒有這回事

云南 50℃ 0
摘要:又據說朱允炆之所以不動用這支王牌部隊,是因為太祖皇帝有遺訓,沐家軍要世鎮雲南,不得離開。一旦朱允炆因為要平定內亂而造成邊關失守,那就是大明的罪人。我的天,這朱允炆簡直是個“聖人”,沐家軍簡直就是“天兵”。

前言:最近在網絡上瀏覽文章,經常會看到這樣一種說法:建文帝朱允炆之所以會在靖難戰爭中輸給四叔燕王朱棣,是因為他一直沒有動用祖父朱元璋給他留下的一支王牌部隊,即雲南的三十萬沐家軍。

又據說朱允炆之所以不動用這支王牌部隊,是因為太祖皇帝有遺訓,沐家軍要世鎮雲南,不得離開。一旦朱允炆因為要平定內亂而造成邊關失守,那就是大明的罪人。所以這位建文皇帝寧肯失敗,也不違背太祖遺訓。

我的天,這朱允炆簡直是個“聖人”,沐家軍簡直就是“天兵”。但是筆者總覺得這些內容看上去十分的眼熟,隨即想起來一段所謂的秦始皇遺詔:

朕統六國,天下歸一。築長城,鎮九州龍脈。衛我大秦,護我社稷。朕以始皇帝之名在此立誓,朕在,當守土開疆,掃平四夷,定我大秦之基。朕亡,亦將身化龍魂,佑我華夏永世不衰!此誓,日月為證,天地共鑒,仙魔鬼神共聽之!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

以上這段胡說八道的內容,一直都被很多人引用。其實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帝臨終前就留下一句話:“與喪,會咸陽而葬”,這是說給公子扶蘇聽的。至於什麼三十萬沐家軍要世鎮雲南,建文皇帝寧願身死國滅也不願意調動這支王牌部隊,跟所謂的秦始皇遺詔都是一個套路。作為一個喜歡戳穿牛皮的明史愛好者,筆者今天就來聊一聊是否存在所謂的沐家軍,以及雲南明軍在靖難戰爭中的實際參與程度。

哪來的三十萬“沐家軍”?

筆者看來一下,幾乎所有的網文都把沐家軍的兵力定格為三十萬。數據來源出自哪裡呢?大概率是把洪武十四年(西元1381年)明軍收復雲南的兵力總數:三十萬人,一股腦都套到了沐家軍身上。我們先來看一段雲南平定之後朱元璋的詔書,裡面明確說明了大軍人數。

朕荷上天眷佑,海嶽效靈,祖宗積德。自即位以來,十有五載,寰宇全歸於版籍。惟西南諸夷為雲南梁王所惑,恃其險遠,弗遵聲教。特命征南將軍頴川侯傅友德、副將軍永昌侯藍玉、西平侯沐英率甲士三十萬。馬步並進,征彼不庭。大軍既臨,渠魁盡獲,雲南已平,詔告天下,臣民共知。—《明太祖實錄卷一百四十二》

文中提到的西平侯沐英,是太祖朱元璋的養子,洪武十年(西元1377年)被册封為西平侯。洪武十五年(西元1382年)七月,雲南已經大部平定,傅友德和藍玉奉旨班師,但是沐英卻被朱元璋留下來鎮守雲南。值得注意的是此時太祖皇帝並沒有讓沐英世鎮雲南的念頭,他告訴養子:“撫綏平定,當召爾還”。那麼問題來了,明軍主力走了以後,沐英手上的部隊還有多少人?

當時雲南境內除了叛服不定的蠻夷之外,最大的威脅是位於西南方向的麓川王國。洪武二十一年(西元1388年)三月,麓川國主思倫發調集了三十萬大軍對位於今雲南玉溪境內的定邊府發動猛攻。當時朱元璋已經在準備對麓川國用兵,但明軍主力尚未集結完畢,危難時刻沐英率領驍騎三萬人晝夜強行軍十五日趕到定邊府。這一戰沐英不但創造性地發明了“三段式”火槍射擊陣型,而且以一當十,大破麓川軍隊。此戰奠定了沐英在雲南的地位,但也側面證明了這位西平侯能够調動的軍隊人數不過三萬人,並不存在所謂的三十萬沐家軍。

根據洪武二十四年(西元1391年)明代第二次人口普查的數據,當時的雲南布政使司總人口不過三十五萬四千餘人。以區區三十多萬的人口,能够供養三十萬大軍嗎?永樂四年(西元1406年),明軍準備從廣西和雲南方向兩路並進,對大逆不道的安南胡朝進行討伐。當時雲南方面軍的總指揮是沐英之子沐晟,總兵力為七萬五千人。其中五千人來自蜀王府成都三護衛,剩餘七萬人則來自雲南、貴州、四川都指揮使司。憑藉著在這場戰爭中的功勞,沐晟才進封黔國公。永樂六年(西元1408年)已經成為大明交趾行省的原安南國境內發生叛亂,黔國公沐晟奉旨出征。這一次的總兵力為四萬人,兵源依然來自成都三護衛和雲南、貴州、四川都指揮使司。換句話說,如果沐家真的有三十萬大軍,平定一個小小的安南,又何至於要四處調兵呢?合著永樂皇帝一面對沐晟有戒備之心,一面還想方設法給他加强實力?

沐家與建文皇帝之間的利益交換

洪武二十五年(西元1392年)四月,皇太子朱標不幸去世,享年38歲。沐英從小就被朱元璋當親兒子一樣養育長大,和朱標之間名為异姓兄弟,實與親兄弟無異。囙此在收到太子死訊之後沐英傷心不已,竟然在兩個月後也不幸去世,享年48歲。長子和養子的雙雙去世,給了風燭殘年的朱元璋莫大的打擊。他不但破格追封沐英為黔甯王,諡昭靖,還在當年十月讓沐英長子沐春襲封西平侯並繼續出鎮雲南。

沐春作為二世祖,並沒有墮了其父的威風。洪武二十七年(西元1394年)、洪武二十九年(西元1396年)越州土酋阿資和順寧府土酋阿羅分別起兵叛亂,都是由沐春率軍將其平定。此後麓川平緬宣慰使司屬官刀幹孟發動叛亂,驅逐了宣慰使思倫發(當年被沐英打服之後,思倫發即歸降了明朝)。在招撫不得之後,沐春再次親率大軍出征,不料卻在軍中去世。

九月,雲南總兵官、西平侯沐春卒於軍,左副將何福代領其眾。—《明史卷五·本紀第五》

沐春死於洪武三十一年(西元1398年)九月,當時太祖朱元璋已經駕崩,即位的是皇太孫朱允炆。由於沐春無子,朱允炆便讓其弟沐晟襲封西平侯,仍然出鎮雲南。我們注意一點,沐家雖然從沐英開始,沐春、沐晟父子兩代三人接力坐鎮雲南,但當地並非沐家的一言堂。洪武二十八年(西元1395年)九月,朱元璋第十八子岷王朱楩正式前往雲南就藩。

明初奉行的是“親王戍邊”的國策,岷王手下同樣也有實力強大的雲南三護衛。但是朱允炆登基之後形勢發生了變化,由於建文皇帝的基本盤是代表江南大地主利益的文官集團,他必然會對洪武舊制進行改革。當時朝廷的主要目標是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但是沐晟從家族的利益出發,和皇帝之間進行了一次心有靈犀的利益交換。

建文元年(西元1399年)六月,沐晟向朝廷上奏,稱岷王朱楩有罪。朱允炆順杆而上,趁機將其廢為庶人,徙居漳州。一個月後燕王朱棣在北平起兵造反,作為投桃報李,沐晟調動了大量雲南方面的官軍支持朝廷平亂。

雲南官軍與靖難戰爭

在獲悉燕王起兵之後,朝廷方面僅僅花了十幾天的時間便組織起了一支三十萬人的大軍。在古代要籌備如此規模的大軍出征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反過來證明朝廷方面早已做足了充分的準備,就等著朱棣扯起大旗造反了。

真定之戰

這支大軍的總指揮是開國元勳、長興侯耿炳文,緩緩北上之後於八月初抵達真定(今河北正定)。八月底的時候朱棣率軍奔襲真定,耿炳文戰死,大批高級武將被俘。在此我們需要指出大軍的副總指揮:右副將軍甯忠和沐家之間的聯系。

甯忠,是已故右軍都督府左都督甯正的兒子。甯正在洪武十九年(西元1386年)的時候出任雲南都指揮使。和西平侯沐英一起出生入死,先後討平百夷叛將刀思郎以及東川、越州等地蠻夷。在沐英去世,沐春尚未赴任的空窗期,負責代為鎮守雲南的正是甯正。甯正和沐英是一起扛過槍的兄弟,他的兒子甯忠和沐英的兒子沐春、沐晟關係會差嗎?

白溝河之戰

長興侯戰死之後,建文朝廷派曹國公李景隆緊急北上接替軍權。在第一次圍攻北平失敗後,李景隆於建文二年(西元1400年)四月再次北上,與燕王大軍在白溝河一帶展開決戰。

朱棣雖然在白溝河之戰中憑藉著一股天降妖風,反敗為勝擊潰了官軍,但其中的過程極為曲折。根據史書的記載,朱棣本人甚至都差一點被朝廷方面的大將瞿能斬殺。而瞿能,又是一比特帶有强烈雲南烙印的將領。

瞿能是鳳陽衛指揮使、賜大都督府僉事致仕瞿通的兒子,瞿通則是最早一批投在朱元璋麾下的元老。瞿能原來一直在四川都司任職,還曾經跟隨凉國公藍玉平定了月魯帖木兒之亂。洪武二十六年(西元1393年)瞿能以中軍都督僉事的身份署掌雲南都司事。在此後的幾年中,瞿能和沐春一起東征西討,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囙此在耿炳文戰死,甯忠被俘的情况下,沐晟毅然派出大哥左膀右臂之一的瞿能千里赴援。

白溝河之戰,成祖幾為瞿能所及,高煦帥精騎數千,直前決戰,斬能父子於陣。—《明史卷一百十八·列傳第六》

可惜瞿能運氣不佳,最終被朱棣之子朱高煦所殺,壯烈殉國。此外根據筆者的查證,當時戰死於白溝河的雲南方面高級武官還有洱海衛指揮僉事滕聚。

滄州之戰

李景隆本次戰敗後被朝廷解職,改由平燕將軍、曆城侯盛庸為主帥。當時朱棣新敗於濟南,官軍士氣正盛。盛庸駐軍德州,大將平安駐軍定州,徐凱駐軍滄州。為了破掉這個口袋陣,朱棣在建文二年十月以出兵遼東為幌子,對滄州發動了一次突然襲擊。

丙辰,移師還通州,循河而南。眾鹹疑曰:“今征遼東而南行,何也?”上紿之曰:“夜來有白氣二道,自東北指西南。《占書》雲執本者勝。今行師利南,不利於東。天象顯示,不可違也。”—《明太宗實錄卷七》

當時徐凱正在組織兵力搶修城牆,當燕軍騎兵以一日一夜急行軍三百裏的管道出現在他面前的時候,朝廷軍隊毫無懸念的敗下陣來。當時除了徐凱之外,被俘的高級武官之中仍然有雲南系將領:貴州都指揮使程暹、署雲南都司事胡原。

燕軍攻破滄州之後繳獲了大量輜重器械,為了讓這批物資能够順利運回北平,朱棣親自領兵南下牽制東昌方面的盛庸所部主力。這一戰以燕軍的失敗而告終,還損失了大將張玉,但在前期的交鋒中朱棣擊敗了盛庸的先鋒孫霖。孫霖的官職是陸凉衛指揮使,陸凉衛的治所在今雲南省陸良縣,屬雲南都司管轄。

靈璧之戰

盛庸在東昌大勝之後志得意滿,隨即就在建文三年(西元1401年)三月的滹沱河之戰中遭遇慘敗。為了增强朝廷大軍的實力,朱允炆將左軍都督何福從雲南緊急調往德州。

何福,可以說是沐家的嫡系,當年收復雲南之時便跟在沐英身邊。此後的十多年時間裏,何福憑藉著戰功一路昇到正一品的左軍都督府都督。上文也說過,當沐春在軍中突然去世之時,奉旨代行指揮權的就是何福,最終刀幹孟也是死在何福手上。換句話說,當何福出現在靖難戰場上之時,沐家已經把手裡的所有王牌都奉獻給了建文皇帝。

建文三年年底,朱棣孤注一擲,千里奔襲南京。朝廷軍隊圍追堵截,雙方終於在靈璧一線展開決戰。靈璧即今宿州市靈璧縣,位於安徽省東北部,東臨泗縣,南接五河縣,北部與徐州睢寧縣接壤,是燕軍南下的必經之地。

決戰初期,何福率軍接連獲勝,連斬燕軍大將陳文、李斌等人,一度讓朱棣都打算放弃本次南下計畫。但隨著燕軍切斷官軍糧道,何福最終戰敗。

丁醜,何福等營靈璧,燕遮其餉道,平安分兵六萬人護之。己卯,王帥精銳橫擊。斷其軍為二。何福空壁來援,王軍少卻,高煦伏兵起,福敗走。—《明史卷五·本紀第五》

結語:通過本文的梳理,我們搞清楚了兩個問題。第一,所謂的沐家軍既沒有三十萬之眾,實際上也根本不存在。洪武、建文年代還是明朝初期,雲南還有親王坐鎮,沐家怎麼可能發展出如此規模的一支私軍?第二,所謂朱允炆至死沒有動用這支王牌部隊,根本就是一個偽命題。雲南軍隊在靖難戰爭中的參與程度之深,出乎我們的想像。當年沐英去世後的空窗期內,執掌雲南軍權的三駕馬車是甯正、馮誠和何福。三人之中,何福和甯正之子甯忠直接參與與朱棣的對抗。至於馮誠,是開國元勳追封郢國公馮國用的兒子、宋國公馮勝的侄子。馮勝出事之後,馮誠在《實錄》中的記載也戛然而止,不知是否受到了牽連。但是無論如何,從何福、甯忠、瞿能,再到滕聚、程暹、胡原和孫霖,大家總不會以為他們都是以光杆司令的身份去參與靖難戰爭的吧?所以朱允炆沒有動用雲南沐家這支王牌部隊的胡扯,可以休矣。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