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愛將鄭仁泰墓:咸陽地下造型奇特女俑,告訴你初唐有多開放

陕西 86℃ 0
摘要:鄭仁泰能够葬在唐太宗昭陵的陪葬墓,可知他生前的顯赫地位。16歲就投靠了李世民,成為李世民的嫡系部隊,參加了晉陽起兵,在消滅劉武周、宋金剛、竇建德的赫赫戰功,後來作為李世民的心腹,還參與了玄武門之變。從東北到西北,鄭仁泰都留下了自己的戰績。鄭仁泰墓內還有一件女俑,造型非常特別,是一個頭戴幂籬、騎著高頭大馬的女俑。女子騎馬,女扮男裝,鄭仁泰墓裏這些造型奇特的女俑,充分顯示了大唐的開放程度和包容氣象。

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位於陝西省咸陽市禮泉縣。在昭陵的附近,還有眾多唐朝貴族的陪葬墓。從昭陵的陪葬墓——鄭仁泰墓,從中可以領略大唐的盛世風采。

鄭仁泰墓

鄭仁泰,李世民愛將,從高句麗到天山脚下都有他的戰績

鄭仁泰能够葬在唐太宗昭陵的陪葬墓,可知他生前的顯赫地位。16歲就投靠了李世民,成為李世民的嫡系部隊,參加了晉陽起兵,在消滅劉武周、宋金剛、竇建德的赫赫戰功,後來作為李世民的心腹,還參與了玄武門之變。

可這還不算是鄭仁泰人生的巔峰時刻,在他43歲這一年,他又跟隨李世民,親征遼東和高句麗。人生六十而知天命,鄭仁泰60歲這一年真正作為主帥北伐,大破鐵勒九姓部眾十餘萬於天山脚下。從東北到西北,鄭仁泰都留下了自己的戰績。

也許是一生南征北戰留下的病痛,63歲這一年,薨於凉州官舍,享年六十三,贈代州都督,陪葬昭陵。陪同他一起進入陵墓的,還有他走南闖北、戎馬一生的文物見證。

在墓裏的眾多文物中,也許這一匹裝備齊全的石雕戰馬最能代表他的將軍身份了,馬頭部頰帶、額帶、鼻帶等辮飾齊全,口內含卡馬銜,銜環貫穿w形馬鑣,三件連套,再暴烈的馬都會很快都被制服。

初唐出土的陶質戰馬幾乎都有墨描或貼塑各種裝潢條帶,中唐以後的戰馬製品裝潢都非常簡單,但像這匹裝備齊全的極其少見。

值得一提的,是馬臀兩側系有短小跋塵,跋塵和鞘雖然外觀差不多,鞘位於馬的膁、腹之間,位置靠前,跋塵位於尻下股上,位置靠後,跋塵到晚唐長度逐漸增長,把以往認為盛唐才出現的跋塵提早到了初唐。

女扮男裝立俑:面靨與幞頭的神奇包容

除了裝備齊全的戰馬外,還能展現大唐風采的,是這一件彩繪釉陶男裝女立俑,上身穿著紅色圓領窄袖長袍,下著紅白相間條紋波斯褲,是奇特的女扮男裝造型。

初唐女性的服飾風格以小衣長裙為主,色澤較深,少施粉黛。這個女立俑除了唐代男性的經典服飾長袍外,這戴在頭上的黑色幞頭,更是唐代男裝的典型標誌。

幞頭,說白了,就是古代男子束髮用的頭巾,是在漢魏幅巾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早期的幞頭的頂是平而起褶的,在電視劇中經常看到男主角頭頂上自然飄垂的帶子,就是接在濮頭上的,帶子一般有四角,後兩角在腦後打結,前兩角反到前面綁在髮髻上,非常帥氣的打扮。

到了唐代,這個幞頭的一個主要變化是,變高了,怎麼變的呢?很簡單,把一種帽子支架墊在幞頭內,顯得“高冠峨髻”更加符合唐代男士們的名士形象定位。

有的友友會說,那咋知道這個穿著男性服裝的立俑是女性呢?還可能是一個造型比較柔雅的男性呢?答案就在她的臉上嘴角兩邊的面靨,這個面靨是唐代婦女喜歡的裝扮,用蛋清、朱紅等顏色的妝,點在嘴角兩旁。

關於面靨,據傳還與三國時期孫權的兒子孫和有關,孫和非常寵愛一個鄧夫人的妃子,經常把她抱在膝上。一次酒後孫和不小心打傷了鄧夫人,在臉上嘴角邊留下傷痕,醫生就用白獺髓、雜玉與琥珀屑製成藥物敷上,反而更加美豔,貴族間競相模仿,逐漸成為了妝容術。

與面靨類似,女扮男裝的打扮風格,也是在貴族中先掀起的一股風潮,漸漸傳入民間。有史可載的女扮男裝是唐高宗時的太平公主,在一次唐高宗的宴會上穿紫色長衫,頭戴皂羅折上巾,腰間佩戴著武官的佩刀等飾品,惹得唐高宗和武則天哈哈大笑。

幂籬女騎馬俑:刺客曾用的幂籬

鄭仁泰墓內還有一件女俑,造型非常特別,是一個頭戴幂籬、騎著高頭大馬的女俑。這一回女俑沒有穿男裝,但頭上戴著的幂籬卻非常吸引人眼球。幂籬原本是西北少數民族男子用的遮面巾,主要用來追求保暖,後來因為能够擋住臉部,不讓路人窺視,漸漸成為女性的裝扮,並傳入中原。

在文物中我們可以看到女俑並沒有全身遮蔽,還把臉給露出來了。幂籬布帛中間有開縫,垂下布帛可以擋住臉,如果要看清外面可以把布帛分開,在頸後束結。這件女俑做得十分精細,從背面看,還可以看到布帛在頸後束結的形狀。

由於幂籬可以把人遮得嚴嚴實實的,在古代還時常被刺客用於掩護身份,據傳瓦崗軍李密叛唐東走,途中偷襲姚林縣,就是讓幾十個精銳阿兵哥扮成自己的妻妾,穿上婦人服裝,戴上幂籬,闖入縣舍後再把藏於裙下的刀拿出,大開殺戒。

幂籬雖然可以擋風遮臉,在唐初貞觀年間較為盛行,但始終存在較為笨重、不够美觀的缺陷,後來到了唐高宗時期,出現了另一種帽子——帷帽,就是用紗布從帽子四周垂到脖子以上,不像幂籬那樣綁的嚴嚴實實的,“拖裙到頸,漸為淺露”。

由於帷帽違反了朝廷女子不得拋頭露臉的禮制,唐高宗還專門下旨禁止女子戴帷帽,認為這個著裝“過為輕率,深失禮容”。但幂籬與帷帽相比,雖然保暖效果好,顏值實在是差了太多,唐朝女孩們都更喜歡風度,而不要風度,朝廷下禁令也沒用,武則天當政以後,帷帽盛行,幂籬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

披帛女立俑:唐朝女子的顏值代表

與幂籬相比,更能代表唐代女性審美偏好的,是這件披帛女立俑。披帛,置於女子肩背之間輕質羅紗披帶,一般長兩米。

披帛在東晉尚未出現,敦煌莫高窟北魏壁畫和西魏壁畫已有披帛,而波斯薩珊王朝銀瓶人物畫上,還有新疆丹丹烏裏克出土的早期木板佛畫中,都可以看到披帛的身影。很明顯,帔服受外來文化的影響,應是通過絲綢之路從西亞傳入中原。

披帛在唐代十分盛行,唐玄宗曾下令宮中世婦在參加後宮宴會時,必須身披繡有圖案的披帛。披帛纏繞雙臂,走起路來迎風招展,嫵媚動人。特別是唐以女性丰韻為美,故多肥胖之女,而披帛流暢飄逸的線條能使身體顯得輕盈婀娜。

女子騎馬,女扮男裝,鄭仁泰墓裏這些造型奇特的女俑,充分顯示了大唐的開放程度和包容氣象。這與唐朝時期推進的共融開放政策是分不開的。

唐太宗思想開明,當時與唐王朝友好交往的國家和地區有三百多個,唐朝政府還專門設有負責外交事務的鴻腫寺、禮賓院等機构。開明開放的政策,促進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也體現在服飾藝術上,幂籬、披帛這些唐代流行的女性服飾就是源自异域文化。

文化的交流也體現在社會觀念中,佛學所宣揚的眾生平等觀念也逐漸影響到唐朝社會,唐代女性可以像男子一樣在公開場合騎馬,甚至還可以女著男裝,都是開放包容的社會風氣的體現。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