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假期裏,崇明民宿又火了——95%,這是崇明民宿的最新“戰績”。
10月2日,崇明區星級民宿入住率達95%,全區住宿房間總體入住率為76%。10月1日至5日,崇明星級民宿基本訂滿,民宿和農家樂整體預訂率近94%。
近年來的小長假、黃金周裏,崇明民宿的入住率屢屢突破九成。在鄉村遊持續升溫、花博會後續效應逐漸顯現的背景下,崇明民宿常常“一房難求”。
崇明民宿,這個發展至今僅有四五年時間的新興產業為什麼這麼火,到底有什麼特別之處?民宿業的蓬勃發展,能給鄉村旅遊、鄉村振興帶來什麼?
“坐在稻田裏喝咖啡”
“9月中旬就開始預訂國慶假期的星級民宿,沒想到連著住兩晚都訂不到,星級民宿幾乎爆滿!最後只能聽從當地朋友建議:兩晚分開住在兩個民宿裏,體驗不同風格的鄉村風情。這也太拼了,簡直就像在瑪律地夫搶飯店住!”這是市區遊客周小姐的感慨。
去崇明旅遊度假,除了賞景、洗肺、偷得浮生半日閑,“體驗民宿”也是旅遊的重要部分,這已是不少遊客的共識。記者發現,在這短短四五年裏,崇明民宿的定位已悄然發生變化:以往,民宿僅僅是某個知名旅遊景點的配套,是鄉村旅遊產業鏈中的一環;如今,民宿已從鄉村旅遊業的“配菜”變成“主菜”,本身就是景點,是吸引遊客的充分理由。
在上海崇明民宿協會會長劉慶看來,崇明民宿之所以能吸引遊客,很大原因便在於“擺脫”了對傳統鄉村旅遊景點的依賴。“崇明民宿可大致分為兩類:靠近景區的和不靠近景區的。前者獲客通路穩定,‘流量’天生充足,對行銷的依賴沒那麼高;後者往往位於純粹的田園村落裏,想要獲客就必須有行銷、有品牌,有提供特色服務、製造特色內容的能力,不然就會被淹沒在崇明近千家民宿裏。這種壓力,會倒逼民宿打響自身品牌、提供差异化的特色服務。”劉慶說。
崇明區廟鎮西北部的合中村水系發達,滿目青翠,五星級民宿“香朵”便坐落於此。“香朵”附近並沒有成熟的旅遊資源,原本僅是一片果園,邊上零星散佈著數家農戶。將閒置農宅改造成英倫風民宿、對果園進行溪流生態治理、景區地形改造後,一個全新的鄉村旅遊景點就此誕生,成為市民遊客“坐在稻田裏喝咖啡”的好去處。
崇明民宿從“配菜”到“主菜”的轉變,最直接地體現在建設鎮虹橋村的民宿上。由於花博園毗鄰建設鎮,該鎮民宿數量高居崇明區第一,虹橋村更是最靠近花博園的村落,依託花博紅利,如今已成一個規模化建設的民宿集聚區,小小的村莊內集聚著30多家民宿,掛著統一的牌子“顧伯伯農家樂”。因森林公園、花博會而興的“顧伯伯”民宿群,如今自身也已成景點,週末和節假日入住率可超90%,蒸崇明糕等活動深受市民遊客歡迎。
在花博紅利的帶動下,崇明全區已有948家備案登記民宿,區級星級民宿達到150家,其中市級星級民宿的有48家,占全市市級民宿總量的近七成。在崇明,以往是“景點帶動民宿”,現在則是“民宿帶動景點”,民宿消費對其他景點消費的帶動效應日益凸顯。
“非標住宿”關鍵在設計
崇明民宿,為什麼可以成為一類獨立的景點?業內人士認為,民宿的“非標”性,是其區別於都市飯店、傳統農家樂的一個顯著特點,也是其吸引力的重要來源。
上海市建緯律師事務所曾做過關於民宿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調研。律所主任邵萬權告訴記者,國內民宿主要有四個特點:家庭經營,通常管理者即所有者;住客與民宿主人有一定程度的交流;經營規模較小;提供多種特色服務。“這種家庭式旅舘的‘非標住宿’,能提供農家生活體驗、鄉村觀光、文化融入等多種旅遊形式,提供更具深度、讓人印象更深刻的旅遊體驗。”
在崇明廟鎮,有座被植物覆蓋的花園民宿——西岸氧吧。沿著一條羊腸小徑走到盡頭,數間客房由法國設計師精心打造,拉開落地門,一汪清水展現在眼前——這是一個供客人休閒娛樂的游泳池。
“壓縮成本、轉讓經營權都不是民宿引流之道,關鍵要有好的設計。”西岸氧吧經營者沈洋告訴記者,民宿“非標”的關鍵,在於要有精心的設計。
“逅院”民宿創始人張錦松告訴記者,經營民宿,重要的不是硬體而是運營,覈心是品牌知名度的積累。“每一個細節都要呈現出獨具匠心的特色,都要體現出‘非標’的魅力。”比如,在“逅院”有一個開放式廚房,可以給客人自己嘗試製作私房菜,很受歡迎;“逅院”的空調都用竹子包好,讓這種現代化的家電融入原生態的環境;餐桌上的桌布也用崇明土布製成。這種“非標”的小細節,正帶給遊客越來越多驚喜。
讓民宿成為鄉村與都市的連接
劉慶認為,鄉村旅遊的覈心並不是造景區,而是要讓遊客融入一個不同於都市的社區,這個社區必須有當地村民以及與其相關的鄉土生活IP。如今,這種特色社區在崇明部分區域已有雛形。
建設鎮有一個名為“鄉聚·建設村”的老宅改造項目。主人陳遠來自福州,是一名對鄉村有濃厚興趣的建築設計師。數年前,陳遠組織了一支由建築師、景觀設計師、企業家、鄉村愛好者組成的團隊,進行了民宿投資等一系列鄉建實踐,“鄉聚·建設村”就是這個團隊的作品。通過保護性改造,該團隊將老舊農宅的公共社區内容加以呈現,為安靜的村莊帶來活力。
有了“鄉聚”這個平臺,周邊的村民也正悄悄發生變化——以前隔壁鄰居家門口有一片荒地,無人打理,不知哪天起就改頭換面,種滿了鬱鬱蔥蔥的新鮮蔬菜,客人來了,都高興地過去採摘購買;隔壁大姐搭了個雞棚散養一群小雞,到訪的客人走時幾乎每人都要帶上一隻;晚上“鄉聚”放露天電影時,鄰居大哥大姐也會參與。
“在這裡,民宿是鄉村發展的‘發電機’,成了重要的創意文化發生地。閒置老宅加設計師等於民宿,進而變成有活力的鄉村聚落,民宿便成為鄉村與都市連接的關鍵,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崇明區相關負責人表示。
專家建議不搞“精品酒店”
復旦大學國土資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劉平養長期在滬郊從事鄉村振興相關研究。他認為,民宿業的發展,對滬郊鄉村振興能帶來顯著利好。
“事實上,民宿產業是來自農村的新型服務經濟,在上海這種大城市的郊區,代表著新的消費理念和新的消費價值取向。民宿發展得好,完全可以實現‘三贏’局面:政府可借之推動鄉村振興戰略落實,經營者可獲得經營收益,而周邊農戶、村民也可從民宿的‘流量經濟’中獲得就業機會、銷售農產品和手工藝品等,以此獲益。”劉平養說。
劉平養認為,民宿之所以是民宿,關鍵在於這是一種高度個性化、家庭化、情感化的旅居管道,和鄉村當地的生產生活方式緊密結合,囙此不適宜用“精品酒店”的思路去管理民宿,最忌“一刀切”。在確保生態環境受到保護、周邊村民正常生活不受影響的大前提下,政府對於民宿業應通過政策手段加以穩定鼓勵和引導,提高經營者投資積極性,給予經營者長期穩定的經營預期。同時也要精准辨別短期經營行為,避免“一陣風”式的、對於真實客流量缺乏理性估計的投資,以免出現金融隱患。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