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歲阿婆“觸網”嘗試雲問診互聯網醫院走進弄堂深處

上海 68℃ 0
摘要:一是為了提高診斷準確度,二是為了讓老人建立對互聯網醫院的信任。來睦鄰分中心嘗試互聯網醫院的老人中,最高齡的一比特阿婆已經96歲。

  位於南京東路街道的均樂社區,是典型的上海老城厢,社區裏最舊的房子建成於1920年左右,頗有歷史韻味。狹窄的弄堂裏,老人們或擺一局象棋對弈,或搖著蒲扇閒聊,悠然自得。

  頭頂層層疊疊的晾衣繩,記者穿過幽深曲折的弄堂,來到藏於社區深處的南京東路街道睦鄰分中心。今年4月8日,睦鄰分中心騰籠換鳥新裝亮相,成為小而美的複合功能區,並與民營醫療機構全程玖玖健康門診部合作,新增互聯網醫院服務。

  第一關:建立信任

  當互聯網醫院走進社區時,老人們普遍有些反感和戒備,生怕卡裡的錢被騙走。現時,在上海擁有互聯網醫院執照的幾家民營醫療機構中,全程玖玖是唯一一家和醫保綁定的機构,可以用醫保卡支付掛號和藥品費用。

  好在睦鄰分中心裏的互聯網醫院擁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分中心是周邊社區老年人的交際場所,可以觀賞電影、閱覽書報、康復理療,參加書法、烘焙、插花、手工等課程,滿足醫養及娛樂需求。睦鄰分中心互聯網醫院的負責人金穎穎是一名“90後”康復師,經常在康復理療方面給老人一些專業意見,在一系列服務老人的活動中,她與老人建立了良好的信任關係。

  現時多數協力廠商機构為主導搭建的互聯網醫院,以線上諮詢等輕問診模式為主。而睦鄰分中心裏的互聯網醫院,則每週安排一次線下義診。一是為了提高診斷準確度,二是為了讓老人建立對互聯網醫院的信任。全程玖玖有關負責人王維解釋:“要讓老人覺得,這位醫生真的戳到我心坎裏,下次才會選擇線上複診。”

  第二關:思想轉變

  生活中,不少老年人陷於思維定勢,一旦養成就醫習慣,就不願意更改。楊阿姨和丈夫年近七旬,還要照顧90多歲的母親,可她習慣到兩三家醫院去配一家三人所需藥品。疫情期間,跑醫院更加不便,她向王維訴苦:“我怎麼辦呢?一天跑下來都配不全。”

  王維教楊阿姨用互聯網醫院配藥,每週二、週五,她會將配好的藥品送到睦鄰分中心,分發給社區老人,老人也可以選擇支付少量快遞費送藥到家。第一次拿到互聯網醫院配送的藥品,楊阿姨小心翼翼地與手頭存藥比對了一遍又一遍——藥名一致,廠家一致,成分一致,生產日期新鮮……王維在一旁不敢說話:“嚇得我以為配錯藥了。”配了幾次藥之後,楊阿姨不由感歎:“互聯網醫院真方便啊!”現在她只需要偶爾去一家三級醫院,為母親配寘一種特殊藥物,其餘的藥品再也不用東奔西跑就可以配齊。

  “我基本上沒什麼疾病,以前也沒有用過互聯網醫院。”與大多數社區老人一樣,58歲美娜阿姨的互聯網醫院之旅,是從線下義診開始的。她常年低血壓,義診醫生教她追跡血壓情况,每天分不同時段量測,一段時間後可以通過互聯網醫院將量測結果迴響給醫生。

  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美娜阿姨持續多日,每天來睦鄰分中心多次量測血壓,發現只有早上起床時偏低,吃過早飯就沒事了。她通過互聯網醫院再諮詢醫生,醫生表示不必擔憂,多運動提升身體素質即可。美娜阿姨堅持每天鍛煉半小時,幾個月後低血壓症狀消失了,這讓她開始信任互聯網醫院。健康監測和慢病管理,正是互聯網醫院大有可為之處。

  第三關:智慧教育

  睦鄰分中心一進門,就有一臺健康雲一體機,可以檢測體重、血壓、血糖、膽固醇等多項指標。記者看到,60多歲的範先生推門進來,徑直坐上一體機,輕車熟路地將胳膊伸進血壓儀,連續量了三次血壓。

  “一開始可不是這樣的。”王維說,老人往往對電子產品有抵觸情緒,覺得麻煩,但工作人員會不斷鼓勵老人去嘗試。睦鄰分中心每週開展一次手機課堂,不僅教授如何使用互聯網醫院,也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機其他功能。“他們接觸多了,對電子化、信息化產品的理解就會加深。我問他們,現在你們是不是感覺腦子變靈活了?很多人說確實是。”

  來睦鄰分中心嘗試互聯網醫院的老人中,最高齡的一比特阿婆已經96歲。不過,這樣的高齡老人學習使用智能手機難度太高,只能在子女全程指導下操作,或者用睦鄰分中心的電腦讓醫生視頻問診。而年紀較輕的老人學習使用智能手機和其他電子產品的積極性更高,學習效果也更好。

  南京東路街道睦鄰分中心互聯網醫院開診近半年,醫生坐診已經接診294人次,互聯網醫院線上諮詢140人次,還提供轉診服務,如轉診去華東醫院、瑞金醫院等可走綠色通道,可以先看病再補手續,以及更快掛到特需號等等。

  醫養結合模式,讓社區老人及家屬在家門口就能享受“互聯網+醫療”的專業健康服務,將他們引出家門,幫助他們融入社區、接觸科技,跨越數字鴻溝,提升晚年生活質量,也為養老服務的數位化轉型添磚加瓦。

标签: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