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部沉下去鄉村强起來

广西 65℃ 0
摘要:藍曉介紹,該市創新開展“萬名幹部回故鄉帶領群眾建家鄉”和“千企聯千村共建新農村”兩大活動。橋圩鎮新華村有5000多人,山地糾紛較多,村集體收入偏低,群眾意見很大。

與會人員在貴港市參觀食用菌和中草藥等特色產業。張慶傑攝

樟村黨建文宣專欄圍繞公園而建,方便村民休閒時閱讀。張慶傑攝

樟村黨群服務中心為村民提供便捷高質的服務。張慶傑攝

    5個自治區直屬單位、82個市直屬單位、400多個縣直屬單位主動掛點聯系1107個村;各級機關組織組建鄉村振興臨時黨支部1800多個,攻克急難險重工作;貴港籍黨員幹部利用週末回到原籍村報到,開展服務5.53萬人次……

    貴港市機關黨建助力鄉村振興工作成效突出。9月24日,全區機關黨建助力鄉村振興行動現場推進會議在貴港召開。貴港市委書記何錄春介紹,近年來該市把推進鄉村振興擺在優先位置,充分發揮機關黨建服務大局、示範帶動作用,以實施政治引領、組織聯建、人才共育、發展共謀、治理共抓、示範共促六大行動為主抓手,創新開展“萬名幹部回故鄉 帶領群眾建家鄉”活動,搭建“難點問題書記一線辦”等平臺,推動機關人員、資源、力量下沉到一線,構建知責、擔責、履責、盡責的閉環管理新體系,打造機關單位與鄉村“共同體”。

    興產業 富農民

    9月24日,在距離貴港城區6.5公里的樟村,900多畝果園中,紅燦燦的果實掛滿枝頭。該基地集標準化種植、生態養殖、產品深加工及生態休閒觀光農業為一體,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為樟村村民提供50多個就業崗位。

    港北區委書記黃英梅介紹,樟村有260多年歷史,因樟樹多而得名,2800多名村民中大部分是藍衣壯族。之前該村黨員老齡化嚴重,致富帶富能力不足,產業結構單一,村級集體經濟一直是發展短板。近年來,通過黨建引領,因地制宜探索實施“組財村管、資產開發、股份合作、服務創收”等多元化融合發展模式,目前有13家企業落戶,村民增收通路增多,村集體經濟也不斷發展壯大,從原來的7000元增長至去年的47.25萬元。村黨總支部書記黃國健說:“產業發展起來了,村民收入也提高了,全靠黨的正確領導。”

    9月28日,秋高氣爽。一大早,受聘於廣西三超農業公司的周石清等村民就在基地忙開了:割草、捕魚、清理稻田環溝,為即將投放第二批蝦苗作準備。周石清是桂平市石咀鎮旺龍村村民,他說:“政府給村裡引進項目,發展稻蝦種養,我們在家門口就能打工賺錢,一天收入100元。”

    貴港市市長藍曉介紹,圍繞產業振興,該市有針對性選派農業、林業、旅遊等涉農部門幫扶指導有產業優勢或集體經濟薄弱村,推廣產業帶動、飛地物業、抱團聯創等10多種發展模式,壯大集體經濟。同時培育特色產業170多個,強力推進“中國富硒小龍蝦之鄉”“中國南方板材之都”等建設,建成自治區級現代特色農業覈心示範區16個,打造重點龍頭企業26家。

    9月17日,2021年廣西慶祝中國農民豐收節主場活動在港南區東津鎮沖口屯舉行。為什麼選在地處偏僻的沖口屯?原因在於,貴港市、港南區兩級機關發揮戰鬥堡壘作用,大力實施發展共謀和人才共育行動,市、區兩級自然資源和農業農村部門派出科技特派員,指導沖口屯創新推行農村土地“確權確股不確地”經營模式,流轉土地4500畝發展特色產業,該屯去年集體收入200多萬元。該模式已在全區推廣。

    人才共育行動結出碩果累累。貴港市委組織部部長蘇英權介紹,今年以來,該市各級機關黨組織深入村屯開展各類宣講500多場次,組成鄉村振興專家隊、顧問團、人才服務隊等600多支,選派189名科技特派員到村開展工作,幫助建立鄉土人才庫1000多個,培訓鄉土人才1.7萬人次;幫助制訂村莊規劃、發展措施、培育特色產業等建議9600多項。

    改面貌 美山村

    荷花開盛景,鄉村展新顏。9月24日,與會人員走進覃塘區姚山村林村屯,眼前的景象宛如一幅畫卷:乾淨整潔的村道,別具一格的房屋,復古的村史館,枝繁葉茂的大樟樹,形式多樣的小花園、小果園、小菜園、小遊園、小公園,潺潺的流水……

    而在去年,這裡卻是另一番景象:村巷狹窄,路邊垃圾隨處可見,每家每戶門前都有一堵牆(俗稱“照壁”)。與姚山村結對共建的貴港市委辦黨總支和覃塘區委辦黨支部,通過實施“政治引領、示範共建”行動,發動黨員幹部回故鄉,提出“一聯二共三提升”做法,在今年初,僅用2個多月時間,對舊房、雜物、猪圈等該拆的拆、該清的清,該屯122戶134棟房屋完成“大變臉”,林村屯風貌獲得大提升。

    黨群服務中心青磚黛瓦、典雅古樸,黨建長廊繞著村裡小公園而建,村民活動中心旁邊大樹下柳丁綠藍相間的幼兒滑梯特別引人注目……9月24日,與會人員來到港北區港城街道樟村,深刻感受到了該村屯濃厚的黨建氛圍。

    而在西江對面的港南區八塘街道山泉村尖嶺屯,錯落有致的民房,米黃的外牆搭配黛藍屋頂,牆繪中飛翔的燕子栩栩如生;房前屋後的美人蕉、太陽花開得正豔;竹籬笆圍起來的小菜園裏,蔬菜青翠;平整乾淨的瀝青路蜿蜒至各家門口……好一幅美麗的鄉村畫卷。

    山泉村黨總支部書記楊麗光說,在回鄉黨員幹部引領下,尖嶺屯圍繞組織建聯,組建了一支由市、區直機關黨員幹部、鎮黨員幹部、屯理事會成員共28名黨員組成的鄉村風貌提升工作臨時黨支部,當好“文宣員”“排頭兵”“貼心人”,引導羣衆共同參與鄉村振興。在臨時黨支部的帶領下,村民積極投工投勞,主動無償讓出土地拓寬村道、建設凉亭等。屯裏70多歲的老黨員李秋棣將老祖屋讓出來建成村史館,老伴楊社添主動義務打掃村道、清理水溝等,人人都在為提升鄉村風貌出力。

    藍曉介紹,該市創新開展“萬名幹部回故鄉 帶領群眾建家鄉”和“千企聯千村 共建新農村”兩大活動。現時返鄉報到幹部達5.53萬人次,推動1570家企業結對幫扶農村,解决問題2300多個;引導村民開展“三清三拆”村屯8401個,拆除農村危舊房5萬多棟共262萬平方米;幫助製定1107個村莊規劃,完成風貌改造村屯138個,完成全域環境基本整治村屯4235個,建成村屯小公園、微型博物館等2756座。

    整鄉風 社會寧

    今年3月,港南區橋圩鎮新華村被司法部、民政部評為第八批“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社區)”。沒人會想到,這裡曾“告狀信滿天飛”。

    橋圩鎮新華村有5000多人,山地糾紛較多,村集體收入偏低,群眾意見很大。港南區委書記黃創優說,該區以黨建為引領,探索法治新路,村幹部和駐村工作隊員直面歷史遺留問題,總結出“一清二談三訴訟”的工作法,成功清理6份不規範契约,涉及村集體林地2800多畝,並以“確權不確地、小塊並大塊”的形式綜合500多畝丟荒農田流轉至村民股份經濟合作社,使村集體經濟從3萬多元增收至70萬元。“從信訪村變為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得益於公安機關黨組織實施的組織聯建、治理共抓行動,建强了鄉村振興戰鬥堡壘,打造出了平安文明和諧的新村。”

    9月23日,走進新華村法治文化公園,仿佛走進法治文化大觀園:《憲法》《民法典》以及法治典故、名人感悟等豐富的法律知識、法治元素,刻在古典燈柱上、掛在景觀長廊上,如同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村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治文化的教育。

    貴港市委秘書長、市直機關工委書記陶建全介紹,實施鄉村振興以來,該市各級機關黨組織聞令而動,發揮職能作用,落實“一村一警一法律顧問”,廣泛引導推行“四議兩公開”工作法和“一組兩會”“五戶四聯”等自治制度,搭建“幸福紅·議事園”“紅色庭院”等議事平臺442個。現時符合條件的1.073萬個自然村全部成立“一組兩會”,擇優培育4.2萬多名黨員中心戶,健全完善了“行政村黨組織—屯級黨支部(黨小組)—黨員中心戶”三級聯動治理體系。推動機關黨員幹部組建“鄉村振興臨時黨支部”“鄉村振興行動黨支部”等1800多個,積極開展“我為羣衆辦實事”實踐活動,以村民“點單”、機關黨組織“派單”、機關黨員“接單”及“網格迴響、組團服務”等管道,為羣衆辦實事好事4.7萬多件。

    7月14日晚,平南縣官成鎮八寶村舉行新時代文明實踐積分兌換儀式,村民唐榮用15個積分兌換了一瓶洗衣液。她說:“這是我做好自家屋前屋後衛生的獎勵。自從有了積分制度,大家自發打掃衛生、整理雜物等,環境變得更好了。”八寶村黨總支部書記莫耀星介紹,近年來,該村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為載體,念好“領、講、評、幫、樂”五字訣,引導羣衆踐行新風尚、傳播正能量,先後獲得過自治區文明村、自治區鄉村振興改革集成工作優秀試點村等稱號。“目前有611戶村民參與積分管理。有了積分量販店後,群眾參與鄉村治理、志願服務、文明創建等活動的主動性越來越高。”

    截至9月底,貴港市村級全部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成村屯公共文化活動中心、鄉村大舞臺等1086個,建設紅色文化村屯69個;1107個村建立鄉村振興文明積分機制,5個縣(市、區)中有4個是全域旅遊示範區,如今村鄉風文明、社會和諧、人民幸福、經濟發展,一派祥和安寧的景象。(唐正芳 何邦堯 劉志寧)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