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幾個戰例,我們一起探討一下:在哪些情况下,勝負不可以用“表面數據”來判定。
我們常常用“損失了多少,殲滅了多少”、“佔據了什麼重要地區”等數據來回顧一次作戰的得失。
然而,有時,這些“表面數據”並不能真正反映出作戰的勝負。
胡宗南進延安:得一子,失一先1947年3月19日,胡宗南部進入了延安。
國軍大肆吹噓,宣揚“殊勳”,老蔣特電嘉獎,將胡宗南由中將晋昇為上將。
胡宗南也自鳴得意,把西安的碑林搬到寶塔山,讓老蔣題寫“直搗黃龍”四個大字,刻在石碑上立於寶塔山,並讓人活動,想把延安改名為“宗南縣”。
可是,當胡宗南進入主席住過的棗園窑洞時,他在窑洞的桌子上看到了一張字條:胡宗南到延安,勢成騎虎,進又進不得,退又退不得。奈何!奈何!
這張字條,準確地反映了胡宗南的窘境。
早在胡宗南擬定進攻延安的作戰計畫時,整編29軍軍部就提出反對:這樣的方案,只是把陝甘甯晉綏聯防軍趕走了事,不符合消滅敵軍有生力量的作戰原則。
可是,胡宗南一心要佔領延安,把我軍趕過黃河,既能佔領延安,又不會使自己損失過大,有什麼不好呢?至於是不是殲滅了我軍主力,我軍是被趕到傅作義的地盤還是閻錫山的地盤,跟他胡宗南又有什麼關係呢?
結果,胡宗南雖一路進入延安,但我軍卻從容部署,保存有生力量,保持主動。
主席在離開延安前,向老百姓解釋為什麼要暫時放弃延安:一個人背了個很重的包袱,包袱裏盡是金銀財寶,遇到強盜。如果捨不得暫時放下包袱,手脚不靈便,自己會被強盜打死,金銀財寶也要丟掉。如果把包袱一扔,動作靈活,就能把強盜打退、打死,保住金銀財寶。我們暫時放弃延安,就是要把包袱讓給敵人背上,使我們更主動、靈活,大量消滅敵人,到了一定時機,延安就會重新回到我們手中。
胡宗南確實替老蔣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胡宗南雖然佔領了延安,但既趙不到我軍總部,也抓不住我軍主力,被我軍牽著鼻子往來奔波,連續受到打擊。
同時,胡宗南既要保住延安,又要保住西安,還要打擊我軍,往來奔波,疲於奔命,不斷損失。
對國軍來說,更為嚴重的是:胡宗南20多萬大軍,一直被數萬西北野戰軍牽制於西北一隅,一直被牽制到戰爭快結束的時候。
胡宗南攻入延安,自詡“直搗黃龍”,但我軍的“世界上最小的指揮部”卻依然保持著對全國戰場的指導,不受影響。
相反,胡宗南沒有重創我軍有生力量的情况下進入延安,反而使他陷入被動。
“寧輸一子,莫失一先”。
這盤棋,胡宗南下得不聰明。
偷襲珍珠港:雙重錯誤1941年12月8日,日軍偷襲珍珠港。
不到2個小時,美軍8艘戰列艦,4艘被擊沉,1艘擱淺,3艘重傷;此外,美軍6艘巡洋艦和3艘驅逐艦被擊傷,188架戰機被擊毀,數千名官兵傷亡。
而日軍,只付出了29架戰機和55名飛行員的代價。
從短期結果看,日軍毫無疑問是勝利者。
然而,日軍卻連續犯了2個錯誤。
首先是戰畧上的。
當時,軸心國在各個戰場都處於優勢,而美國對是否參戰國內仍然爭執不休。
偷襲珍珠港,使美國國內團結起來,一致參戰。
美國的參戰,不但使同盟國的物質力量得到增强,同盟國各國在精神上也都得到了鼓舞。
其次是戰術上的。
日軍山本等人原本極力反對對美作戰,之所以還是偷襲,是希望偷襲可以使美軍在1-2年的時間內無法介入太平洋,日軍得以佔據東南亞等地,獲取龐大的各類戰略物資。
囙此,最大限度打擊美國在太平洋參戰的能力,是偷襲的關鍵。
所以,山本希望:徹底摧毀珍珠港,炸毀胡瓦島的燃油儲備,最大限度破壞美軍在太平洋的作戰能力。在日軍返航時,山本又下令:轟炸美國在太平洋最重要的航空戰畧基地中途島,“摧毀到不能再使用的地步”
可是,南雲未執行山本的命令便返航。
偷襲珍珠港,日軍在“數據上”占了莫大便宜,但在戰畧上給自己招惹了空前强大的敵人,又沒有最大限度打擊美軍在太平洋的戰爭潜力,無疑是一次失敗。
薩沃島海戰:打擊目標1942年8月8日,日軍第八艦隊經過高明的戰術操作,發揮其夜戰優勢,以傷1艘重型巡洋艦、沉一艘重型巡洋艦的代價,擊沉美重型巡洋艦4艘,傷美重型巡洋艦1艘,驅逐艦2艘。
日軍亡35人,傷51人,美軍傷亡1732人。
從人員傷亡、裝備損耗上看,日軍是無可爭議的勝利者。
然而,從戰畧上看,日軍卻失去了掌握瓜島戰役主動的最後機會。
當時,美軍運輸船正在進行卸載,非常脆弱。
失去了艦隊掩護的美運輸船此時已經是砧板上的肉,毫無抵抗能力。
只需1、2個小時,日軍就可以將停泊在港口的運輸船隊一網打盡。
可是,由於擔心美軍航母的威脅,第八艦隊還是撤退了。
隨著美軍大部隊在瓜島的登入,尤其是機場建設後陸基航空力量的加强,瓜島的主動權徹底為美軍所掌握。
此後,日本又多次在瓜島附近海面作戰,還取得過一定成績,但卻始終無法扭轉形勢。
相反,佔據主動後的美軍以各種辦法打擊日軍運輸船,使瓜島日軍陷入了補給斷絕的絕境,大批阿兵哥被餓死。
後來,日本人的《大東亞補給戰》一書感歎:可以毫不誇張的說,美國海軍把擊沉我運輸船列為自己最大任務,而我國(日本)海軍則以攻擊艦隊為主。這是太平洋戰爭失敗最大的原因。
馬島戰爭中的阿根廷航空兵:輝煌戰果背後的失誤1982年的馬島戰爭中,阿根廷航空兵的表現可圈可點。
作戰中,阿根廷飛行員表現出了驚人的勇氣和高超的戰術素養。
他們通過靈活機動,避開英艦雷達,許多時候幾乎是貼著海面飛行。
整場戰爭中,阿根廷航空兵一舉擊沉擊傷了18艘英軍艦船。
從局部戰果而論,這是重大勝利。
然而,馬島戰爭,既是海空戰,也是奪島戰。
阿根廷航空兵擊沉的18艘英艦中,13艘是作戰艦艇,只有5艘補給船和登入船。
英軍72艘運輸艦船只有7%遭到了打擊,其餘部隊、物資都成功登島。
軍事專家普遍認為:如果當時阿根廷空軍不是將主要精力用於與英國作戰船隊硬碰硬,而是集中力量打擊英國運輸船,那麼,戰爭的形勢將截然不同。
確實,儘管當時阿根廷實力不弱,但其海空軍實力與大英帝國還是有一些差距。
阿根廷海軍非常疲軟,航空力量雖不錯,但大部分裝備,尤其飛彈等先進裝備都不是自產,而是依賴從美國等國進口,難以得到保障。
這種情況下,阿根廷空軍企圖依靠數量先進裝備、訓練有素的飛行員來與英國艦隊硬碰硬,企圖掌握制海制空權是不可能的。
但是,英國遠跨重洋而來,如果阿根廷航空兵以運輸船為主要打擊目標,使英軍無法在馬島立足,戰局是很不可能不同的。
胡宗南以“直搗黃龍”為目標,表面上看是“殊勳”,但他“直搗黃龍”並沒有破壞我中央對全域的指導,反而使自己陷入被動。
日本襲擊珍珠港,表面上戰績輝煌,但他卻給自己招來了前所未見的强大對手,而他在執行上的“見好就收”,又沒有實現最大限度延緩美軍大戰太平洋的目的,使自己很快陷入被動、失敗。
太平洋戰爭中,日軍執著於對美軍戰鬥艦隊的打擊,卻忽視對美國補給力量的打擊,儘管短期內避免了過大風險,但卻使美國力量源源不斷投入,而自己的運輸力量大量損失,陷入補給困難的絕境。
馬島海戰中,阿根廷空軍以其英勇表現贏得了世人的稱讚,但其在“以弱戰强”的大勢下,不能“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利用敵人補給線過長的弱點,優先打擊其運輸船,只寄希望於少數精銳硬碰硬,當然是不可能取得勝利的。
評估作戰成敗時,我們常常最先“擺數據”:損失多少,殲敵多少;攻佔了哪些重要據點;花費多少物資,繳獲、摧毀敵人多少物資···
然而,作戰,本身是實現目標的手段。
所以,我軍一直強調:軍事政治戰,政治軍事戰。
只有在正確戰畧指導下,從全域考慮實施作戰,戰術上的勝利才能轉換為戰畧上的勝利。
我們相信:在下一場戰爭中,無論戰術還是戰畧,勝利者都一定是我們!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