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戰爭中,共有30多萬的革命军將士犧牲在戰場上,他們中的很多人甚至連名字都沒有留下。但為了新中國,不管前路有多艱險,他們永遠都是勇往直前直至最後勝利。
2018年是濟南解放70周年紀念,十月的一天,濟南革命烈士陵園迎來一比特特殊的客人,她就是許華山。她的父親是許世友將軍,她這次是代表父親向所有為解放濟南而犧牲的烈士來敬獻花圈的。她多次用手撫摸著烈士碑,嘴裡念叨著:“父親,女兒終於替您完成了遺願,您可以放心了。”這個烈士碑與許將軍有著怎樣的過往呢,他的遺願又是什麼呢?
許世友將軍是中央軍委在1955年授予的55比特開國上將之一,這位革命军赫赫有名的猛將,對山東這塊土地是有著特殊的感情的,因為在他生命中,有11年的時光和戰士們一起在這裡和敵人進行殊死搏鬥,尤其是在1948年9月時的那場解放濟南的戰鬥。
當時解放戰爭已經拉開了決戰序幕。陳毅領導下的華東野戰軍準備對濟南發動攻擊。濟南在歷史上素來是戰畧要地,所以老蔣派來了11萬的守城阿兵哥,加上這裡地勢易守難攻,還有异常堅固的城牆作為防禦,老蔣死守濟南的心意是非常堅決的,同時他還安排了17萬兵力在徐州和連雲港一帶作為援兵,誓要將革命军擋在濟南城外。
根據戰局形勢,中央軍委做了部署:以18萬的兵力牽制住援兵,以14萬的兵力拿下濟南城。到了9月16日,許世友將軍作為山東兵團的司令員,也是這次攻城部隊的總指揮,他命令部隊分為東西兩路對濟南城發起進攻。兩路軍都前進得很快,在革命军猛烈的攻勢下,到19日,國民黨有2萬左右的軍隊起義了。趁著士氣高漲,革命军直接逼近了濟南城,開始了艱難的攻城戰。經過浴血奮戰,第9縱隊73團率先拿下了東南方,很快第13縱隊109團突破了西南角。國共雙方在城內也進行了激烈的交火,最終革命军相繼拿下了省政府及指揮中心。到了24日傍晚,這個老蔣派了重兵,又有“黃埔名將”之稱的王耀武親自鎮守,號稱最堅固的濟南城,已經完全在革命军的掌握之中了。老蔣的愛將王耀武也已經成了階下囚。
濟南城破的消息傳到南京後,老蔣氣得摔碎了收音機,不敢相信的他直到自己坐上飛機到濟南城上空觀察一番才死了心。
但是為了贏得這場勝利,革命军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共有2900多名將士在這次戰役中壯烈犧牲,尤其是戰役進行到第4天時,戰士們傷亡較大,眼看城池久攻不下,就有人提議不行先將部隊撤下來做修整。許將軍堅決不同意,决不能給敵人留下喘息的時間,一定要一鼓作氣打下來。最後連廚師、通信員還有馬夫等後勤人員全部都沖上了前線。
在這場戰役中,華野9縱的死傷最大,他們經過9次爆破4次攻城,才為我軍的進攻打開了突破口。面對足足有2米厚的城牆,用炸藥都炸不動,戰士們只能靠梯子往上爬,但這城牆還高,高到梯子的長度都不够,戰士們就用自己的身體做墊,彌補梯子的不足,9縱一共犧牲了1000多名戰士,每個連都只剩下了20、30人,戰況的慘烈可想而知。而身為山東兵團司令員,同時也是華野9縱司令員的許將軍,他看到身邊的戰士們犧牲如此之大,愛兵如子的許世友心如刀割,濟南這裡也成了他念念不忘的地方,想著全國解放以後一定要回來看望這些戰友。
軍區政委遲浩田將軍得到消息後就開始著手安排,但派出去的工作人員卻回來報告說,烈士陵園裏幾乎所有參加戰役的縱隊都有烈士安葬在那裡,卻唯獨找不到9縱。許世友到濟南時,遲政委就此事進行了彙報,這火爆脾氣的將軍一聽9縱的烈士墓找不到,連車都沒下就準備回去了。他希望遲政委能查明白這到底是怎麼回事,9縱在戰役中傷亡最大,怎麼到頭來連烈士陵園都進不去,這無論到哪裡都是說不過去的。
許世友離開之後,在遲政委的安排下,由已整編為27軍的原華野9縱來處理此事,他們成立了專門的小組,經過查閱資料,工作人員發現,當時9縱是在城東進攻,如今按行政區劃來說,應該屬於曆城縣。他們當即前往曆城烈士陵園,果然發現了9縱的烈士墓,但因為修建墓地時沒有立碑,只有木制的牌子,如今木牌上的字迹已經無法辨認了。同時經過走訪,工作人員還發現,在距離這裡十幾裏地的鎮上還有46名9縱烈士的墓地,這46名烈士都是在戰役中受了重傷的,被送到鎮上醫治,最終因傷勢過重而犧牲的,就直接在當地安葬了。
工作人員將調查結果向上級進行了彙報,得到的批示是,將46名烈士的墓遷到濟南烈士陵園,另外再為9縱的全體犧牲烈士建一座紀念碑,把他們所有人的名字都刻到上面。
許世友對建紀念碑的做法非常支持,自己終於對當年一起奮戰的戰友們有個交代了,但遺憾的是,還沒有等到紀念碑建好,許將軍就去世了。
他人雖然不在了,但為9縱烈士敬獻花圈這個遺願始終被他的兒女記在心間。許華山這次也是選在70周年紀念這個特殊的日子來完成父親多年的願望,來告慰父親和所有犧牲的9縱烈士的在天之靈。
許世友將軍為國為民付出一生,終生為保衛國家而奮鬥,他所領導的隊伍也像他一樣,不畏生死,甘願為解放事業貢獻一切。正是這無數革命烈士的無私付出才有了我們如今的一切。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只有記住歷史才能借鑒歷史,才能明白現在生活的得來不易,紅色教育是永遠不會過時的,我們不能辜負先烈們的犧牲,要將他們的精神代代傳承下去,以史為鑒,更好地投入到祖國建設中去。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