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湘、桂會戰是中日兩軍在1944年4月到12月之間幾場大規模會戰的總稱,當時國軍總共動員了130萬部隊,而日軍也有41萬的部隊參加這場會戰。最終以國軍的全面潰敗而告終。
那麼是什麼原因,讓整體軍隊數量占優的國軍在戰場上潰敗呢。我們可以分開來說。
1、會戰背景
1943年以後,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逐漸敗退,但在中國大陸上依然佔據優勢。當時日軍的任務主要是“竭力維持佔領地區內的治安,同時採取短暫的出擊作戰,以圖擊潰中國的野戰軍”,並未進行大規模的進攻作戰。
隨著整體戰局的扭轉,日軍改變了方針:在東面島嶼一線,盡力封锁美軍進攻,西面打通和保住中國大陸,以確保南北交通線。他們决定進行一場縱貫中國大陸南北、接連法屬印度支那的大規模野戰。1944年初,日本參謀總長杉山元向天皇的上奏:
“摧毀中國西南要地的敵各飛機場,以保本土及中國東海的防護安全為其第一目的。打通大陸後,即使在海上與南方的交通被切斷,也可經過大路運輸南方的物資,以加强戰鬥力,……同時,作為附帶的收穫,可以取得攻佔地區的鎢礦等重要資源。”
經過天皇準予,日軍開始籌備這場大會戰。
2、豫中會戰
首先開始的是在河南的會戰。1944年4月17日夜,中牟方面日軍第37師團及獨立混成第7旅團首先從三王、中牟、傅莊强渡新黃河,守軍暫27師奮起應戰。豫中會戰正式打響,結果僅用30餘天,日軍就打通了平漢路南段,並佔領了沿線各要點及古城洛陽,擊潰了第一戰區的主力部隊,實現了戰役企圖。
失敗原因:
一是河防部署不合理想。黃河重要渡口及岸防部署的都是新部隊,加以未能破壞日軍修復的鐵橋,黃河天險絲毫未起地障作用,既未能殲敵於半渡,又未能殲敵於岸邊,日軍渡河及序戰均未遭打擊,輕易地渡過黃河,占領有利地域。
二是作戰部署不適合指導方針,主力部隊未能集中控制,極度分散,且又配寘重心過偏於南,以致日軍進至鄭州、密縣附近時,臨時調集,逐次使用,既不能適應戰機,且蒙受各個擊破。此外還有未能及時掌握戰機、缺乏控置機動兵團、部隊不執行命令和互不協同等等。
三是國軍過於腐敗,這也是根本原因。戰區各高級將領,都想保存自己的實力,彼此之間也是勾心鬥角,早已失去了抗戰初期的積極性。軍官腐敗及其嚴重,都想著發國難財!直接造成民心喪失!
3、長、衡會戰
1944年春,日軍開始在長沙、衡陽之間部署軍力。5月23日,日軍第11軍指揮所從漢口推進至蒲圻。長、衡會戰開始!主要以長沙及湘北地區和衡陽及湘中地區戰鬥為主,並在衡陽保衛戰鬥,重創了日軍,但從戰役整體上看,國軍不僅未能打破日軍攻略長沙、衡陽,控制粵漢、湘桂鐵路的企圖,而且損耗自己大量軍隊及武器裝備。到了9月中旬,日軍基本掌握了湖南地區的主要軍事要點,會戰結束。
失敗原因:
一是部署失當,兵力分散。原定計畫是國軍集中優勢兵力鉗制日軍,但在實戰中,大量軍隊分散部署於湘西廣大地域,既未能遮斷日軍的後方交通,也未能牽制住日軍,而長沙只有一個軍的部隊駐守,指揮也是十分混亂。
二是部隊之間互不協同。例如衡陽戰役中:第62軍突進至衡陽西南郊時,第79軍卻躊躇不前,停止於金蘭寺附近觀望;等第79軍决心進攻、並進抵衡陽西北郊時,第62軍已因孤軍深入、傷亡過大而撤退到鐵關鋪去了。
其他原因和豫中會戰一樣,高級將領抗戰消極,企圖保存實力以及軍隊腐敗。
4、桂、柳會戰
1944年9月13日,日軍第11軍第13師團的第104聯隊進至全縣以北黃沙河附近,第3師團的第34聯隊及野炮兵第3聯隊進佔道縣。桂、柳會戰拉開序幕。中日軍隊在桂、柳內外、獨山、南寧都發生了大規模的戰鬥。此次會戰還有大量的美軍(主要是空軍)參與作戰,但由於整體兵力薄弱,桂、柳會戰最終還是失敗了。
失敗原因:
國軍把大量精銳部隊使用於緬北、滇西反攻作戰,致使廣西戰場兵力薄弱。其實當時日軍在廣西的軍力也比較分散,但當時國軍依然有別的軍隊可以南下直接對日軍進行包抄,例如在陝西的胡宗南部隊,其實歸根結底還是國軍的部署問題。
我個人認為,豫、湘、桂會戰失敗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國軍內部錯誤的決策!他們認為日本人必會失敗,未來的敵人是國內的另一個政權,所以這場會戰,除了少數軍隊英勇作戰外,多數軍隊都比較消極,且戰且退保存實力。而國民政府軍隊許多高級將領腐敗,軍隊戰鬥力下降,失去了人民群眾、各階層愛國人士與愛國僑胞的支持和擁護。
從會戰的結果來看,日軍確實達到了目的,擊退了中國第一、第六、第四戰區大量軍隊,佔領了豫、湘、桂大片土地,摧毀了衡陽、零陵、寶慶、桂林、柳州、丹竹、南寧等7個中、美空軍基地和36個飛機場,打通了大陸交通線。但從戰畧角度來看,日軍的兵力更為不足和分散,。交通線雖被打通,但鐵路無力修復利用,“南方軍”交通被隔斷的局面也未能改變。而日軍的損失也不小,大量的人力物力被消耗,已成强弩之末。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