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版海南省海口市各鄉鎮地名的來歷

海南 76℃ 0
摘要:1925年為紀念明代名臣海瑞,用海瑞的諡號忠介為街名。北段稱金鞍街,南段稱銀鞍街。取聯首各一字,梧大為村名。因瀕臨海邊和南渡江入海口,本是蛋民聚居地,故名蕃誕,後諧音攀丹。

收集:百阿君

海口:宋代已有海口地名,意為南渡江出海口處。

瓊山區

瓊山:府南十裏有大石,土石多白,似玉而潤,故名。

府城街道

府城:元為乾寧軍民安撫司治,明、清為瓊州府治,府城囙此得名。

文莊路:原名府前街,後改道前大街。為紀念理學名臣丘浚,用丘浚的諡號文莊為街名。

忠介路:原名鎮台前街。1925年為紀念明代名臣海瑞,用海瑞的諡號忠介為街名。

萬壽亭街:街上有府城官員和群眾慶祝皇帝誕辰的萬壽宮,故名。

草芽巷:明末清初為長滿青草之地,人割草喂馬吃後,又長出嫩嫩的草芽,後形成街巷,故名草芽巷。

繡衣坊:明清時代文人墨客雲集此地,皇帝聽聞瓊州有這樣的人文薈萃之地,以綢緞刺繡衣裳寓意,賜名:繡衣坊。

達士巷:明期時期多為名流紳士、大戶人家居住之地,故名。

馬鞍街:相傳瓊州府衙內的馬匹經此街牽往城南飲水洗喂,後發展成出售馬鞍等各種馬具的商品街,故名。北段稱金鞍街,南段稱銀鞍街。又說早期馬鞍街的地勢兩端高中間低,故名。

仁和坊:原稱夏宅巷,因明朝南京太常寺卿夏昇故里大宅得名。現名寓意:仁愛和氣。

少史巷:因巷子出過當過少史的官員而得名。

打鐵巷:清代巷子有幾家打鐵作坊(又說金銀作坊)勞作有打鐵聲,故名。

靖南街:因靠近府城南門靖南門而得名。

尚書直街:明萬曆年間,瓊州地方官員在府署前為南京禮部尚書王弘誨立“學士尚書坊”,街道囙此得名。

北勝街:明代倭寇猖獗,守城官兵多次在此打擊倭寇來犯,並取得勝利。囙此處府城之北,故稱北勝街。

雲露裏:原有雲路牌坊。希望本街子孫後代青雲得路,有廣闊的前途,故名。

甘蔗園村:先祖從福建莆田甘蔗園村遷居此地,不忘故土,取村名甘蔗園。

金花村:又稱下田村。明代邱浚出生於此,邱浚為明之“一代文臣”,明皇賜名金花村,借佛家語”金花“讚美此地為”聖地“意。

朱桔裏:來自丘浚名句:朱桔金花滿下田。

北官村:村在府城北門官市旁,故取村名北官村。

鳳翔街道

洗馬橋:洗馬的地方

邁瀛村:村旁有蒼屹山,其陰有仙人洞,奇山麗水,風光旖旎。邁進瀛洲,登上仙山,故名。

石塔村:原名會文峰村。村前有石龍,唐廣明年間在石龍上建起一座七層高的石塔,名曰:文峰塔。囙此石塔得村名。

儒傳村:村莊建於南宋,當時7戶人家的村莊出了2個秀才。希望世代能發揚讀書的傳統,立村名為儒傳。

那央村:清代前,此地稱邕陽都。清代,又分為上那邕及大那邕。民國上那邕及大那邕改稱邕陽鄉。後邕陽鄉又改稱那邕。那邕諧音那央。

五嶽村:1926年王弼衕誌回鄉文宣革命,寫下一聯:五洲相親便以世界大同,嶽華齊立自然先進鄉村。取聯首各一字,五嶽為村名。

白廟村:又名爿村。村中心有一公廟,公廟前有一水塘,公廟得名白廟。村以白廟為名。

梧大村:初祖入村時,有一棵梧桐大樹立在村的中央。先祖以梧桐為背景,寫聯:梧桐葉茂千家睦,大地春回萬象新。取聯首各一字,梧大為村名。

國興街道

攀丹村:古稱蕃膽、蕃蛋,俗稱番東。因瀕臨海邊和南渡江入海口,本是蛋民聚居地,故名蕃誕,後諧音攀丹。

夏瑤村:原名下窑村。村莊因開窑燒磚得名。

米鋪村:此地原為水路運輸的主要通道,大米等貨物從水路運到此地再轉運入府城等其他地方。此地故取村名米鋪。

馬坡村:地處低坡,水草肥美,官府因常來放馬,故名。

濱江街道

河口村:美舍河在此處分成兩支流,一支流入南渡江,一支流入海,美舍河在此處被稱為河口河,此村也稱河口村。

鐵橋墟:鐵橋西側一公里,因橋成墟,故取橋名鐵橋。

南渡村:村子位於府城南邊的渡口,故名。

北沖村:原名博沖村,村裡有一條小河北沖流入南渡江,故名。

林村:林氏人家最早居住,以姓氏命村名。

趙村:原名屯村。趙氏遷瓊始祖武濟公後裔遷居屯村,後屯氏寢衰,趙氏昌熾,後改村名為趙村。

雲龍鎮

雲龍墟:古有村民打仗獲勝,時值下雨,以為天上雲龍相助,故名雲龍。

嶺脚墟:清代建墟。因東側有嶺脚嶺,西側有一字嶺,墟靠嶺脚而得名。

長泰村:俗名挪懷村。取“長久安定,國泰民安”的義,故名。

玉仙村:後明代建村。始祖定居,生活美好,五穀豐登,玉壺溢香,活如神仙,故名

博合村:清乾隆年間建村。三姓人家從不同的地方遷來,取義“博大”企求,故名。

龍雲村:原名叢雲村。明朝中期的一天,風雨突變,天空出現兩塊祥雲將整個村莊圍繞,好似有一條龍行空而過,後人美曰龍雲村。

太乙村:原名第一村,因5戶人家最早在此地定居形成村落,建立第一村莊。1949年改名太乙村,是願子孫後代吉祥如意的意思。

後坡村:原名坡山村。因村後有一座山,故名。

老村:清代建村,原名昌龍村。後來人口發展,一部分遷出形成大村,固本村是老祖先,是出原地,故改昌龍村為老村。

上村:原名石村,因村的周圍遍地都是石頭。因石和上方言諧音,改寫成上村。

儒林村:清代建村。取儒家之義,多出人才,故名儒林村。

士閣村:希望村中多出讀書人,故取名士閣村。因方言諧音相同,亦稱四角村。

湖圮村:清代建村。因村前有一湖泊,故名。

本禮湖村:清代康熙年間建村。村莊近處有一淺湖,為紀念祖先是禮儀之家,故名。

龍塘鎮

龍塘墟:駐地西晋形成村落,旁有小山崗稱龍頭堆,村邊有池,故村名龍塘。後形成龍塘圩。

潭口村:村莊地處南渡江下游西岸,因該河段水深,故名。

新潭村:清代以前稱朱崖村,後改博撫村。因村莊附近有潭塘渡口,長期被南渡江水沖刷破壞,村遂辟新潭渡口,村名囙此於1950年改之。

玉璜村:清代以前,黃、王兩姓人遷此定居,後來遷走,又有胡姓人遷來,因敬仰開闢本村的黃、王兩姓人,故以玉字為首加璜(黃、王兩姓)為村名。

洋濱村:因村莊兩端下而中間大,狀如舟,古人認為舟能遠航於海洋而通達四方之濱,故名。

宣德村:村莊建於明代宣德年間,以此為村名。

德下村:村莊從宣德村分出,村莊為宣德村的其下部分,故命村名為德下村。

大賓村:村中建有村民始祖大賓公廟,故名。

文彩村:原名大江村,早在宋代村莊就出現陶瓷業的家庭作坊,為了子孫後代能文才過人,陶瓷工藝興旺發達,清代改村名為文彩村。

道本村:村邊有道沙田洋,土地肥沃,村民以農為本,靠此田洋耕作生活,故名村名為道本村。

玉湖村:清代先祖胡保從福建莆田落籍此地,取名玉胡村,是以姓氏定名,意為胡氏子孫後代玉潔冰清,固本枝榮。

國倉村:先祖遷居此地時,地瘦石多。為了勉勵後人艱苦創業,窮則思變,村中父老將村名命名為國倉村。其意是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舊州鎮

舊州:相傳北宋瓊州府治駐地,後府治遷往府城,駐地成曾經府治地方,故名舊州。

湖村:村前面有一個湖,故名。

雅蔡村:村民蔡氏,以養鴨鹅為吉利,村名鴨蔡,諧音雅蔡。

雅黃村:南渡江有東石、西石,東有36鴨,西有72鹅。命村名要以鴨或鹅字為首才吉利,又要以姓氏為名,因村住的是黃姓,故村名為鴨黃村,諧音為雅黃村。

鹅本村:南渡江有東石、西石,東有36鴨,西有72鹅。命村名要以鴨或鹅字為首才吉利,又要以姓氏為名,因姓氏較多,選本村為名,命名鹅本村,諧音為鹅本村,現在文字也寫作美本村。

光嶺村:村莊坐落在一個凸起的小山坡上,俗稱五嶺。因嶺上樹木稀少,只有零星灌木叢,故稱光嶺。

付文村:原名富裏村,1966年富裏村和博文村合併成片村,取首尾字命名富文村,後寫成付文村。

托東村:田姓定居居住逐漸向村東面土地擴展建屋,其他姓氏搬遷他地,田姓人興旺發達感到幸運,把村名命名為托東村。

鳳目村:因村前有一天然凸起的土堆伸至公路,為村人出入的行道,路兩旁有兩個天然湖,人行道似鳳目,故名鳳目村。

仙客村:清代村祖遷移了幾個地方都沒有定居,後遷到南渡江邊居住,囙此地已有他姓居住,他們美稱為新來的村民為仙客。後以仙客為村落名字。

道群村:村莊坐落在大群堆上,座西南向西北,故稱道群村。

太乙村:明朝,村莊開名要都請官府占卜,本村先請故命名為第一村,用文字表達則為太乙村。

紅旗鎮

土橋墟:1941年建墟。此地有兩個低坡,兩坡之間有一條高而狹小如橋狀的道路。兩旁是低水田,故稱土橋。

龍發墟:明末建墟,因圩建龍發嶺得名。龍發嶺又因形似龍頭抑揚奮發狀而稱。

永蔭村:明朝中葉吳氏村民從府城河口遷居此處,希望子孫世代永蒙祖公蔭庇,故名。

下雲村:原名龍雲村,即藏龍之雲。全村地勢較低,四周田洋環抱,無論從哪個方向遙望,都像立於山頂俯視一樣,其村猶如山脚下一片彩雲,後來便以地形命名,改龍雲村為下雲村。

昆上村:清代以前人們已經在堆上聚集成村,並以堆命名。

福地村:明初建村。這一帶原是荒僻之地,村民從羊山深潭村遷居此地,發現一大片可耕之地。在這裡耕作過上幸福生活,遂命名福地村。

平塘村:原稱幹塘村,因村前一個圓形水塘,雨季積水,旱季乾涸,故名。後村民認為名稱不吉利,水塘應長年積水如財。1930年才改為平塘村。

嶺後村:明末清初建村。原名雲峰村,因雨天看龍發嶺,只見頂峰雲舞繚繞。清代中期改為嶺後村,因村在龍發嶺後面,故名。

七水村:村莊南面有七條清泉從坡地上常年流入田洋,故名。

美管村:清代建村。村民希望在此地紮根,辛勤勞動,建立和管理好家園,過上美好生活,故名。

海島南村:以前常鬧水灾,村子象漂浮在汪洋之中的孤島,因村莊在南面,故名。

三門坡鎮

三門坡墟:1926年此地有據點,後形成集墟。因墟在通往海口、榆林、文昌三叉路口,宛如必經的門戶,故名三門坡墟。

譚文墟:明朝萬曆年間有譚姓和文姓商戶最初經商,後形成墟集,故名。

桃村:原稱糖村,因村莊盛產蔗糖。後因桃和糖方言同音,桃更美,故改名之。

大水村:因有羅馬溪從村前緩緩流向東北,故名。

龍鳳村:村西北有龍發嶺,村前田洋形似展翅鳳鳥,故名。

下田村:因地處田洋的邊沿,西北南三面為下田洋,故名。

鴨塘村:最先遷來的村民挖了一口水塘養鴨,故取名鴨塘村。

蛟頭村:宋代建村。村莊從上而下,無論站在何方眺望,都像傳說中的一條龍。村前的水從南向北而來,蛟是逆水走,龍是順水上,故命名蛟頭村。

福興村:原名羅薄村。民國14年(1925年)村民請瓊台書院秀才改名福興村,為福從此興的意思。

文來村:南北朝時,陳宣帝派袁洪公來任珠崖太守,居於此地。公是文人,故取名文來村。

文多村:明代建村。原名梁多村,因梁蔡兩姓遷居此地,當時梁姓人口多。多村人勤奮好學,出文人多,故改名文多村。

墨齋村:原名木寨村,因山林茂密,荊棘叢生,像個山寨。清朝年間,村人梁芳和中了貢生,村民歡慶。從此村裡人形成愛讀詩書風氣。為了傳續書聲,人文蔚起,以“墨客書齋”取義,改名墨齋村。

青草村:王姓先祖宋朝年間由山東青州遷居青松再遷到此地,為紀念來歷,故名。

琉球村:琉璃珠琳是好玉器,琉珠玉球原是國寶,很貴重。教育後代子子孫孫砥礪廉潔,樹立崇高品德,故取名琉球村。

虎頭村:從村前遠處看,此處地形像一隻猛虎伏在山中,有鼻、嘴、耳、眼和前爪,如虎頭一樣,故名虎頭村。

石嶺村:明萬曆十四年,有王太夫婦來此定居。此地有石頭有嶺,故取名石嶺村。

山心村:明代建村,因村莊四面環山,森林茂密,故名。

文德頭村:原名牛軛頭村,因村民以農為生,常年與套在牛軛的木牛軛打交道。明末村裡辦起私塾,村民希望後世子孫有文化,故改名文德頭村。

北宮山村:相傳狀似一座山莊宮苑,村址座南向北,故名。

文林湖村:清代以前村裡請一比特秀才命村名,秀才看到村東有一淺湖,湖邊樹木茂盛,便命名文林湖村。秀才題詩曰:文山古迹出才子,林湖勝景會佳人。

大坡鎮

大坡墟:清乾隆六年,有陳姓和李姓相繼到此開設店鋪,逐漸發展成墟集。因地處大坡嶺下,故取名大坡墟。

中稅墟:建國前以圩西鐘稅嶺為名鐘稅圩,後簡作中稅圩。

白石溪墟:明朝就有鄉人陳旬叔、李慶林開鋪設店。清光緒七年,華僑李加緒、謝昌俊、王昌傑邀集創建墟市。因墟附近有一條小溪,因溪床道和溪兩岸岩層裸露,且石呈白色,故名白石溪,墟因得名。

樹德墟:1927年設墟。因樹立共產主義道德取名。

五車村:原名牛車村,因往來交通工具多用牛車。清道光年間,文昌一陳姓文人題詩:“丘陵山區,安居陳李宋。才緒八十,學富五車。”,以祝願多出人才,故改名。

登雲村:清代以前,一林姓人家從紅旗鎮下雲村遷來定居,取名上雲村。後傳說村裡有一顆加里樹很高,深入高空雲層,又改名登雲村。後來,這棵樹碰到雷公的屁股,雷公大怒,把樹砍了半截,但村名仍沿用至今。

道崇村:以前村裡有一比特先賢為村裡辦了很多好事,受到人們的尊敬。為了鼓勵後代學習他的高尚品質,取名宗理村。後改名道崇村。

龍村:明代建村。因村地形酷似龍形,南端是龍頭,北端是龍尾。加上村民辛勤勞作道德行為好,故取名龍德村,後改名龍村。

福田村:解放前,村裡36畝水田被國民黨軍隊佔用,故名軍田村。解放後田地回歸村民耕作,福歸村民,改名福田村。

老卓村:卓姓先祖世居雷州半島徐聞縣譚檻村。明成化二十二年最先遷此定居,並以姓氏命名老卓村。

美占村:清代建村。村前有一狀似“占”字形的山丘,四季常綠,風景美麗,故名。

福林村:清乾隆二年先祖張基淳從譚文加樂湖村遷居於此。因村座北向南,取南陽生福氣之義,且村南有一山嶺,嶺上長滿茂密的樹林,故命名為福林村。

大邊村:清康熙元年,張氏先祖從文昌縣上廖村遷居於此。村南靠山嶺,村口水塘,塘前有大榕樹覆蓋白石溪邊的大片寬闊地,其村就坐落在寬闊地的北邊,故名。

後湖村:因村的邊緣有一湖,故稱寶湖村。解放後易名俊湖村,後改名後湖村。

貴官村:明末,有一比特叫陳真仁的清官因對當時朝廷的腐敗不滿,被驅逐到過這裡時暫居於今村旁,後來盧姓人先來定居,取名過官村。民國初年,村民為了紀念陳真仁,改名貴官村。

文來坡村:為了紀念從文昌縣遷居此坡地上的人們,取名文來坡村。

白水塘村:清代以前建村,以村莊的自然環境命名。

古井塘村:宋代建村,村前有一口井,井東南側有一水塘,塘中自然生長一株金桔,故名桔生塘村。自宋代開始,共有九姓陸續遷入村莊。明代官府圍剿該村,多姓人被殺絕,後人為紀念他們同飲過一口水井,把村名改為古井塘村。

黑墨頭村:明代建村。村後二裏處的三臺嶺脚,原是開發石墨方,且屬礦區頭端,故稱黑墨頭村。

洋塘港村:元初建村。村前有一大水塘,塘前有一條土堤深入田洋,狀若天然港口,故稱洋塘港村。

馮官園村:清代以前村址建在一比特馮姓官吏的田園旁邊,故名。

甲子鎮

甲子圩:駐地清乾隆九年(1744年)建圩,時值甲子年,故名甲子圩。

仙民圩:以駐地新民山為名。

新民村:原名白石村,因駐地土石皆白,似玉而潤,故名

龍井村:村東坡下有龍卷洞,後修築成井,名龍井。村名從之。

仙溝嶺村:村莊駐地山嶺靠近仙溝墟,故名。原名龍崛塘村,因村西有龍崛塘。

美赤坡村:村民原住田邊山,後遷來美赤岑,因村東有赤石嶺,先祖又是從大坡地區遷來的,故命村名:美赤坡村。

上昌村:古時人多,按上(上昌)、中(大昌)、下(昌頭)三處聚落成村,村落處上,故名上昌村。

北門村:原屬大昌村,是古代指派徵收軍餉的軍糧地區,因大昌村後兩個田坑水流合口稱文北門,為全村水之關鍵,易名北門村。

儒上村:原名瓦灶坡、上村塘,後以崇敬儒生,希望多出人才而改儒上村。

軍田村:明朝中期,幾戶朱姓人家到此落戶,新開墾一塊田地,名曰新田。明末當局指派軍餉,造册指派那塊新墾田為軍糧田,軍田村由此得名。

青雲村:原名毛雲村,村人希望子孫後代的前程如青雲直上,故易其名。

西山村:原名深山村,村莊在甲子墟西邊,故改為西山村。

官村:原名深井村,後因有一比特官吏路過猝死,村人畏懼官衙追究,改名為官村。

中村:原名松村,先人遷來時,駐地有一棵大松樹,故名。因“松”字和“中”字音似,易名中村。

羅邊村:原名塘邊村,先人遷來時在塘邊居住,故名。因“塘”和“羅”字音似,久之易其名。

深坑村:原名深溪村,因村前有一深溪,故名。後改名。

坡毛村:原名鳳毛村,村莊原是長滿茅草的土坡,村西北有古老山林,遠看土坡的茅草隨風飄動,好似一隻鳳鳥在抖動身上的羽毛,山林則像鳳鳥展翅的翅毛。先人以此為吉祥之兆,在地定居,命村名為鳳毛村。後土坡上的植被受到破壞,只剩下土坡光禿,鳳毛村也就稱為坡毛村了。

儒上村:原名瓦灶坡、上村塘,後因村莊長期沒有讀書之人,希望鄉村多出人才,改名儒上村。

田塘村:明代,陳姓人從新坡月塘村遷來居住,因先祖來自福建莆田,為感謝祖先的庇佑,取莆田的田字和月塘的塘字命村名。

三六口村:原名三樂口。因三村相連,村六個路口,故改名三六口村。

瓊山區尚道村

美蘭區

博愛街道

白沙坊:因港口白沙津而得名。

三亞街原名邁本。原系一片沙洲。囙此地最初只有鄭、黎、石三家居住,亦稱三家村。因為此地是海口所城通過港口白沙津的要道,後又稱:通津坊。

板橋村:村邊一條小溪橫過一條木板橋,故名。

中山路:原名環海坊,因大廟天后宮在此街,又稱大街。民國十三年拓寬此街後,為紀念孫中山先生,改名中山路。

水巷口:原名毓秀坊,有河流到街口耳得名。

聯桂坊:原名田邊村,在海口所城城牆外的沼澤地開墾農田,並在田邊定居,故名。後某年科考張榜,田邊村兩位學子榮登進士。皇帝知道後認為此地地靈人傑,下詔賜名:聯桂坊。

海府街道

龍舌坡:村在一土坡上,因像龍的舌頭,故名。

大英村:明代建村,村子在大英山脚下,故名。

藍天街道

龍岐村:宋代建村,以地處矮山山脊俗稱龍,故名。

下洋村:村莊因下田洋種植而得名。

瓦灶村:世代以燒瓦為生的村名,故名。

海甸島

海甸村:原名海田村,因村旁是一片海水沖積形成的水田而得名。

新安村:村民因戰亂而入瓊,希望在此地安居樂業,繁衍生息,故取新安為村名。

過港村:新安村因為人口過多分出下園。下園附近已經出現白沙津,人員和貨物到達白沙津後,通過通津坊,可以直達海口所城。過了港就入市,下園遂被過港村替代。捕撈村:村民搬來此地之前以捕魚為生,故名。

白沙門村:宋代成村,位居白沙津海門,故名。

新埠島

新埠:明代福建漁民定居於此,並築埠頭,故名新埠。

土尾村:清道光年間,村民從瓊山常村、龍岐等地遷來,處新埠島末尾,俗稱土尾。

靈山鎮

靈山圩:駐地古為荒山,多盜賊禍害,鄉民祈求六神公顯靈消灾除害,故聚落成村名靈山,後形成靈山圩。

福同村:原名鋪後村,清代村前有一貨鋪,故名鋪後村。清代宣統三年,南洋富商鐘錦泉先生不忘故鄉情,村前建敦篤亭,同時改村民福同村。意思是:有福大家共亯。

大陳村:清代陳氏從新坡沃宋村遷到此地,經累世繁衍至今,故名大陳村。

儒堂村:原名顏盧洞。宋代顏氏和盧氏從福建莆田甘蔗村遷居於此繁衍生息。後顏氏增多,盧氏遷移,又改名顏村。

馮昌村:原名謁裏村。馮姓始祖置田土於此地,並設立倉庫,故名馮倉村。後寫為馮昌村。

電白村:先祖從湛江電白縣遷來定居,故名。

東營村:因是古海口所東部營寨得名。

仲愷村:1952年由羅陳村和櫓梧村合併而成。為繼承廖仲愷先生革命事業,故名。

沙上村:村莊位於南渡江出海口東岸的衝擊沙灘上,故名。

沙頭村:明代建村。各地移民在這帶沙丘上建起家園,本村建在最高的沙丘上,故名沙頭村。

沙豆村:明清年間,在一片沙灘上到處長著野草和沙豆。因為村莊建在沙豆灘上,故名沙豆村。

群尚村:原名群上村。以高尚的人居住的地方,改村名為群尚。

福田村:原名洋田村,因村莊在茫茫的大田洋之中得名。後村民在海灘上撿到一海公,意指海公可以保佑村名,造福後代,故改村名為福田村。

東園村:村處東河廟旁得名。

南調村:村莊地處海邊,容易受到潮灾影響。受灾後,農民生活沒有保障,又悶又愁,故名南調。

坡眉村:明代風水先生到村莊,把村後突出的坡當額部,村前的南渡江當眼睛,村莊當眼眉,故名坡眉村。

昌後村:明代建村,先祖從大林墟以東的用貢村遷來。因村後有青山聳立,取名山后村。清代中葉,村人陳德俊鄉試中舉,清明節返鄉祭祠並題字曰:“昌厥後兮昌厥後,後必昌矣後必昌”,表示他對家鄉前程的寄託,故改名昌後村。

綠松村:原名六榕村,因先祖遷來定居時,種植六棵榕樹故名。後由於榕樹四季常綠,如松柏挺峙,改為綠松村。

演村:明清兩代時屬外義豐鄉桂林都演順圖領轄,故名演村。

美倫村:相傳林震出任四川按察,後來告老還鄉,清閒出遊至此。他認為這是龍脈盤結之地,從櫓梧村遷來此定居,命名美嫩村。後因方言嫩和倫字音近,寫成美倫村。

振家村:清代以前,村中先祖定居命名振家村,激勵後代子孫“安邦社稷,興振家業。”。

高山村:清代以前,這裡一片平衍,唯在村莊附近有一小山丘,俗稱高山,故名。

道立村:南宋建村。道立乃村中林氏先祖名字,後代子孫為之紀念,以人名故名。

邁德村:宋代建村。邁德其義是:正邁儒學,福德無量。

群善村:明末清初建村。原名群甚村,意為群眾生活甚美滿,解放後,人民生活日趨改善,故改名群善村。

福創村:明代建村。子孫安居創業,幸福萬代,故命名福創村。

福店村:原名福創坊七村。因早年村中有一小店,命名福店村。

演豐鎮

演豐圩: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原名豆藤市,以擺賣貨鋪的棚頂蓋有豆藤而得名。清末調龍郡駐此。民國時此地演順和豐合兩處連片合併,取第一個字命名演豐,後稱演豐圩。

美藍圩:清代有譚文在此搭棚賣糖水,而後設鋪逐漸發展成集墟。1939年此地受侵略設立美林派遣隊,並設美林公署,故稱美林圩。因在粵語中林和藍諧音,今稱:美藍圩。

塔市圩:明代胡道臺在此建11層高石塔,圩以塔得名。

曲口圩:古稱瓊島村,又名經口,當地又以此處海岸彎曲而稱曲口,後形成曲口圩。

坡頭村:村附近有一坡頭山,故稱坡頭村。

宮後村:明末此地建造一座宮廟,因村建在宮廟的後面,故稱宮後村。

和村:明代萬曆年間瓊北大地震,三兄弟大難不死後移居此地安家立業。兄弟和睦,家庭興旺繁衍成村莊,故以和為村名。

芳園村:福建渡瓊始祖以李太白詩”會桃花之芳園,序天倫之樂事。群居俊秀皆為慧蓮”,取芳園為村名,希望子孫繁衍,文才並茂。

瑤城村:村前一條小溪,像一條巨龍蟄伏村前。村後高坡是耕作之地,正如城牆一樣圍住這個村,故命名為瑤城村。

龍江村:地形似龍,海水喻江,故名。

道頭村:圍繞北港兩邊有東西水道進入東寨港,而村莊地處通往北港的交通要道上,故起名道頭村。

三江鎮

三江圩:江圩因有龍化、羅梧、美敏三條江水於此注入東寨港,故名。

茂才湖村:亦稱面前湖。因村前有池,美其名茂才湖,村名從之。

良田園村:清代以前建村。因地勢平緩,四周水田環抱,故名。

白石村:宋代建村。因村東山坡上,有一片自然生長的潔白晶瑩的白石地而得名。

乾坎村:元朝建村。開村始祖原居福建福州府坎土村。來此卜居,為錶懷念祖籍,命名乾坎村。

下園村:清代建村,原名下後田園。因有下園溪、山頭脊溪、演洲溪三面環抱,碧綠的紅樹林帶似籬笆圍繞著一片田園,四周山清水秀風景美麗,故名。

羅梧村:宋朝建村。有一條小河從西邊坡流入口路塘,河水潺潺,四時不絕,人們就稱這個村為水源村。因河水響似銀,人們叫鑼誤,後人再將羅誤改為羅梧。

道學村:明萬曆年間瓊北發生大地震,村民從東寨灣遷移於地。因重視文化,讀書人多,講道德的多,故命名道學村。

潮新村:宋末元初建村,原名河潮灣村。因後來大灣出現新潮水,從小溪上進入,故名潮新村。

皇蘭村:村前是水田低窪地,左右和背後有一個旱草嶺較高,地貌像個搖籃。村民像皇家之人坐在太子椅中間,故名。

道美村:原名留姆村。因村裡有一比特姩姆,她出嫁在鋪前墟,姩姆年幼時失去丈夫,無依無靠,回到娘家安居。1927年姩姆參加革命不幸犧牲。為了紀念姩姆,把留姆村改名為道美村。

皇贏村:又稱皇仍村。古代這一帶常為盜匪擾亂,村民奏明皇上,命兵討伐而取勝,故名皇贏村。

龍門村:村前有一天然魚塘。三個湖像一條龍脊在村後,龍好像從村前滾過去,進入龍門,故名龍門村。

石內山村:公路兩側有一對水準如鏡的池塘,池塘北畔,有一個月形的石內山地處高地,形如要塞,人們習慣稱塞內山村,現方便改稱石內山村。

方政坡村:解放前,黨在這裡建立江源鄉人民政府,利用地勢,依靠這裡的人民搞情報,當嚮導,籌糧支前,救護病傷患,執行黨的方針政策,故名。

大致坡鎮

大致坡墟:原名約亭。明代丘浚與刑宥在此約會,後人為紀念兩位名賢在此建亭,亭旁有坡,後在坡上形成集墟,後稱大致坡圩。

金堆村:清嘉慶20年建村,原是小市集。因為小墟打制金銀器物和鑲金牙為業者多,故名。

排城村:原稱崖城村。因方言音諧音相同,故稱排城村。

美渾村:清代建村。村前有一條小河,常年流水。因上游屬紅土臺地,豪雨時,溪水渾濁不清,這條河被稱為美渾河。村名因河得名。

福㟍村:由於祖籍福建省遷來,故以福為首,定名福㟍村。

書田村:清同治5年建村。建村時僅7戶人家,但是4戶有讀書人,且有人中過進士。由於田地多,又有讀書成才之人,故名書田村。

高魁村:明朝末年建村,原名高村,又稱潛修村。清同治年間,村裡出了一比特叫做郭詩才的秀才,他學問深博,廣交朋友,品德兼優,為眾人所欽佩。於是從考中秀才之學友,聯名上報瓊州道臺,呈請褒賜給他”孝友“二字以表彰之。同時將村名改之。

茗山村:元代建村。村莊三面溪水環抱,樹木叢生,遍地芳草,山清水秀,故名。

美峰村:村邊有小溪繞村前流過,溪水清澈,河沙潔白如玉。村裡自然生長著多種果樹,風景優美,故名美風村。因風和峰同音,也稱做美峰村。

大道湖村:清朝建村。由於村前有一大水湖,常年受浸,每年只能收穫水稻一造,故稱大道湖村。

鹹來墟:因村前有一口水潭種植蓮藕而得名潭蓮村,後方言同音而寫成鹹來村。後在鹹來村後形成集墟,因村名為鹹來墟。

洽教村:原名羅村,意指有攝比特的羅地。後改為洽羅村。後來村裡的學堂出了一些秀才,村民經過商議將村名改為洽教村。

大榕村:清代建村。村邊有五棵大榕樹。初遷居本村的先祖在此乘涼,認為村有大樹才有靠山,故取名大榕村。

官橋村:明朝末年,有一比特官員在小溪旁修建一石橋方便過往。兩岸村民感恩戴德,將橋稱為官橋,將溪兩岸的兩個村莊都叫做官橋村。後來為了區別,將一村改為官橋海村。

龍社村:宋代建村。村民認為龍能鎮妖,人口可以興旺發達,故名。

雅程村:由於本村靠近雅潭村,故村名用雅字開頭。程字有兩層意思,一是先祖李成經過長程尋找才到這裡定居。二是為了紀念李成。程和成二字讀音相似。

潮東村:宋代建村。因村莊建在湖的東邊,故名。

道統村:村裡長輩議定以孔子的道德、禮義,把多姓氏的思想統一起來,新增村中團結,和睦相處,故取名道統村。

海口騎樓老街

龍華區

中山街道

居仁坊:原名馬房村,海口所城明代軍隊屯馬場所,故名。清代官方定名為居仁坊。

饒園巷:因其西邊一片頗有園林意境的大水塘而得名饒園。

得勝沙:清道光二十九年,海盜侵犯此地沿海沙灘一帶,群眾奮起抵抗,但敵強我弱,眼看城池不保,忽然一聲巨響,冼夫人挾風雨自天而降,狂風巨浪將海盜船只盡數掀翻,海盜丟盔棄甲,溺弊無數。為了紀念這次勝利,官府將此地命名為得勝沙

濱海街道

鹽灶村:明朝末年建村,支起大灶用海水煮鹽的村莊,故名。

金貿街道

玉沙村:原名玉嬌村、沙上村。因村莊以煮鹽為營生,大片的海鹽曬在海濱,太陽照射散發耀眼光芒,像一片白玉,故改村名玉沙。

大同街道

龍昆村:傳說村中有深潭,潭中有神龍,為祈求風調雨順,人丁興旺,取地名龍昆。

金宇街道

坡博村:原名二水村,海口有五水流向,村莊在二水旁,故名。因村莊坡地多,取名坡博村。

海墾街道

秀英村:明末名水英村,後近海建秀英炮臺,村名從之。

濱濂村:因村子濱海,為唐名人濂溪故鄉,故名。

濱涯村:村前有一大湖,故名。

城西鎮

丁村:明代建村,丁姓人家最早居住,以姓氏命村名。

薛村:原名雪村,因白水塘白茫茫的水景得名。清代薛家發展壯大得勢,改雪村為薛村。

頭鋪村:明代成村,古時從府城鎮北廟至此僅“一鋪路”,故名。

龍橋鎮

龍橋圩:駐地北面有石橋,橋下溪流長期乾涸,故名幹橋圩,墟民祈禱吉祥的水龍能常降雨造福蒼生,改龍橋圩。

王廷村:明代初年,王氏在此定居,以姓氏命名。

新村:周氏在王廷村東南部定居,屬於新來者,村落命名新村。

昌榮村:村西南緊靠羊山,草木茂盛,鄉村繁榮昌盛,故名。

美朗村:原名玉吳村,因本村吳姓最先定居。寓意佩玉聲琅改名美朗村。

吳西村:清代以前村莊先有吳姓,後有符、陳兩姓,起名吳先村。因方言先和西諧音,後寫成吳西村。

玉符村:龍的玉液(水)給符姓居民帶來財富吉祥,故名。

玉劉村:清代以前聚居著劉、吳、鄧三姓,因劉姓為首故取名玉劉村。

玉謝村:清代以前聚居謝、王兩姓,以謝姓開村名玉謝村。

玉榮村:取義玉桂枝榮。因村民有一百多年的補鍋手藝,村莊又稱作補鍋村。

新通村:明代建村,原名鼓村,因村莊村民從事制鼓業。後樑、王姓村名聚居點稱為新通村,意為從這裡通往新的生活道路。

陳禮村:鼓村陳姓村民希望陳姓村名聚居點是有禮貌的地方,故名

雄赫村:村名希望村莊要多出人才,出英雄顯赫人物,故名

富道村:明代建村,以椰雕為業,謂富貴之道,故名。

蓮塘村:村前有蓮花盛開的大山塘,故名。

儒鴻村:取義儒家鴻運之意。

昌興村:取義村莊昌盛興旺。

雲道圩:周圍有15個小村如群星擁月的星雲,故名雲道圩。

道貢村:村莊人才輩出,朝廷稱其為:培貢生之道。賜其村名:道貢村。

遵譚鎮

遵譚圩:原名美萬鋪,因鋪在榕樹下,榕樹方言是美萬樹的意思,故稱美萬鋪。原僅有一間賣食用油的油鋪,後商販到此做生意,形成集墟。1952年,遵東、遵西、東譚、西譚劃入瓊山第八區,取首尾字命名遵譚,改稱遵譚墟。

儒祿村:300多年前黃天保從長流蔔養村移居於此,取“文亨祿儒”的義命名。

儒林村:肇基祖啟微公希望村中的讀書人像樹林一樣多,故命名。

儒文村:宋代瓊州府萬州通議大夫進士王環到此定居,古人以為此地地形輿勝多出儒家文人,故命名。

儒馮村:全村是馮姓以姓氏命村名,以儒字為首,是希望村莊多出讀書人。

仁裡村:先祖於清康熙年間從西譚的儒斐、儒佐和永興的洪武等村遷此定居,原稱沃裏村,意為肥沃的鄉里。

久安村:清乾隆十三年先祖吳期觀從東譚蔔創村遷此居住,夙願長久安居住下去,故名。

昌旺村:建村之初,村民求興旺昌盛二名。

湧潭村:原名疊裏村。村中古井旁湧出一潭水,泉水不絕,連續數月,村民認為此地是風水寶地,並希望本地人才輩出如湧潭般,故以湧潭為村名。

龍泉鎮

十字路圩:圩集自古以來就在十字交叉的要道上,故名。

雅咏村:唐宰相韋執誼後裔聚居地,歷代文人輩出,故名“雅咏詩禮”之孫,簡稱雅咏村。

儒讓村:先祖吳如讓從美嶺村遷來定居,他死後,村民高地建如讓廟紀念他,村因如讓廟得名。因如讓和儒讓因近而稱今名。

美傲村:村莊有得天獨厚的環境,為了世代有美好生活,因美好與美傲近似,故取今名。

庵符村:村民為紀念先祖符志清,在村中建一廟。道光皇帝下聖旨撥款興建庵符廟,村因廟得名。

富偉村:為了後代發奮讀書,明初取村名富闈村,意為多出人才雲集官闈。

儒彩村:村民遵崇儒學,希望村莊有儒家的光彩,故名。

儒揚村:明末建村,村民希望村莊世代輩出人才,揚名於世,故名。

國相村:村民期望鄉村出人才,官拜國相,故名。

托村:唐代福建人遷居南渡江沙丘上,稱沙洲村。因洪水淹浸遷往高坡,改名托村。

西江村:明代先人從張吳都大坊靄裏村(現靈山鎮三月三)遷居於此,因村莊在南渡江西岸,故名。

蔔史村:明代陳氏先祖從梁陳都(今新坡鎮)沃宋村遷來,其地荒無人煙,為使後代銘記先祖卜居的歷史,取名蔔史村。

蔔創村:明代吳氏先祖從文昌縣北坡村遷來。村民為紀念先輩的創業精神,激勵後代艱苦創業,故名蔔創村。

大疊村:南宋年間,先祖龍氏兩兄弟從府城來到那崩村打工,後定居從雲村,以龍從雲起之說得名,後改大疊村,其意是希望本村財丁興旺,大大疊疊。

雅咏村:明代吳氏先祖從縣南永興鄉邁別都遷此,村設雅咏山上,故名雅咏村。

涵泳村:村莊附近多平塘,一天大雨成深潭,引來頑童水中泳,因潭與涵音相近,故名涵泳村。

定文村:原名亭村,因長期沒有讀書上進之人,清代改名定文村,其意是今後多人才。

王道村:村名來自於明代肇基祖王道文公。

新坡鎮

新坡墟:1939年前,此地有冼太夫人廟(俗稱梁沙婆廟)。1940年日寇因和國民黨因稅收發生衝突,致使分裂,將3公里處的石橋市毀壞,遷來梁沙坡建新墟,故名新坡。

梁沙村:古為沙坡地,明代梁姓人建村,故名。

田頭村:宋代蔡氏從福建遷居田圮的坡上,故名。

沃宋村:北宋元豐元年建村。原名北宋村,原自北宋老人居處。後以沃乃地靈,宋乃遷時改村名為沃宋。

沃坡村:南宋年間渡瓊始祖從福建遷來,村舍建在一塊凸形的坡脊上,因坡地肥沃,故名。

文山村:原名員山村,“員山地形高,向背合局。”員者,圓也。員山村的村名由此而來。清嘉靖初年,談姓巡視員山村驚歎:“吾巡視多矣,未有若員之文士接踵,官員濟濟如此裏者!”自談巡撫稱讚之後,村民就把員山村改名文山村。

涵樂坡村:村莊四周圍繞著土坡,好比陸地。村中有低凹的深潭,終年積水不幹,人們把水潭和陸地連接起來,故稱潭陸坡村,因與涵樂同音,清代以後寫成涵樂坡。

塘柳村:先祖唐代遷居於此,村西有一口大水塘,塘畔常垂柳依依,故名。

前村:南宋建村,因村莊聚落在坡前,故名。

舊村:西漢年間,福建有移民入瓊,當時珠崖郡治設在今遵譚附近,移民因交通不便,耽擱在郡治的蒼毫裏(今舊村附近),後因耕作艱難,部分移民又遷移至平原地帶,仍留一部分人在此,清代俗稱舊村,以表示新舊之分。

坡咏園村:明代有一秀才,每天早晨都在村後的山坡上吟誦田園詩賦。後來做了大官,晚年回鄉將村名命為坡咏園村。

蔔通村:每年五月初五,龍公觀水勢,將龍公拋入水中“撲通”一聲響,人們稱村莊為撲通村。蔔通意:龍公占卜則通。

蔔文村:宋代建村,明清時村莊出了博文多學的秀才和進士,因博諧音蔔,寫成蔔文村。

梁陳村:明代年間,梁陳兩姓相繼遷居此地,故名。

月塘村:明代年間,村中始祖陳民遷居於此,村南有上下兩口魚塘環抱猶如上弦的新月,故名。

博宅村:原稱卜宅村。曾氏遷瓊始祖曾滹蔔居於瓊山卜宅裏而得名。後卜宅村出了進士曾鵬,曾氏家族蓋起顯赫的大宅院,卜宅村遂改為博宅村,寓宅院博大豪華之意。

遵潭鎮儒老村

秀英區

海秀鎮

水頭村:明代福建人遷此居住,時有二泉溪流出灌溉農田,故名。

長流鎮

長流圩:原稱那流圩,民國35年(1946年)根據當地五源河由此地流入海,長流不息,改名長流圩。

瓊華村:宋代建村,原名杜村,因建村始祖為杜氏,故名。後生產發展,人口增多,取瓊州繁華,改村名瓊華村。

傳桂村:元代建村,原名儒洪村,後改儒吳村。村貌彎月形,月中有桂花,清末改村名為傳桂村。

棠甘村: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村民從儒顯村遷居此地,時名蒼甘村。後以此地山青水甘而名棠甘村。

新民村:原稱那秫村。那秫意為遠古良田優穀。

西秀鎮

雨蒼村:明代稱博崇村。1966年改名雨蒼村,因雨後村邊林木蒼翠得名。

好俗村:明代建村,因“好好仁讓,俗尚敦龐”之意,故名。

新海村:清朝建村,村子臨海,為天之盡頭,取村名天尾村,也稱前海村。1955年改為新海村。

豐盈墟:原名石塔市,後因舊屬豐盈都,改名豐盈。

榮山村:清末建村,因村前有山水,背後有大海,是繁榮昌盛之地,故名。

榮山寮村: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榮山村人因下海捕魚方便在此搭寮漸居,日久成為定居村落,故名榮山寮。

拔南村:宋朝立村,原名博湳,是小河通向大海入水口的意思。村莊立於宋朝,原址在溥湳浦,因屢受海盜搶掠騷擾,村民不得安生,於是拔寨南移,在北排灣南面重建家園,故稱。

石山鎮

石山圩:地處古代火山岩噴發地區,石頭嶙峋,火山堆起伏,故名。

春騰村:原名合排村,因僅有數戶人家,分兩排居住。後仙人於一年春天賜福,村莊騰達興旺。為紀念仙人恩賜,將合排村改名春騰村。

興隆村:由蔔森、榮本、儒目三個小村組成。清咸豐三年,陳應運考中,官封七品,任山東某縣令。此後三村久不再興旺。村中父老盼望多出賢人,故把三村統一命名為興隆村。

美敖村:宋代時監祥父親從福建遷來於此,地處偏僻,但土地肥沃,保在這裡開荒造田。後來李監祥得中後當武官,全村百姓為之宣揚寫了副對聯曰:“邁岑巍峨諸寶玉,鼇宮煥彩出英豪。”並以上下聯首字命村名。後把邁鼇村改為美鼇村,象徵美滿幸福的未來。

龍群村:村後起伏,群石光禿,遠處望去,好像一群龍在那兒安詳蜷曲著,故名。

安仁圩:澄邁名叫安仁婆的老婦在此賣酒發展起圩集,因受官府支持,初稱安仁官市,建國後稱安仁圩。

道崖村:唐代建村,因地勢高低懸殊,有徒崖起伏之勢,故名。

美龍村:村中有美龍樹,每逢春夏時節,生長茂盛,葉片紅綠相間,在陽光的照耀下村容地貌變成了圖景,故名美龍村。

昌道村:原名山下村。村中有識之士為了教育後代,樹立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發動本村同心同力開拓一條寬廣的道路,改村名昌道村。意思是要使本村子孫後代走昌興發達之路。

儒鴻村:原名乾路村。傳說大旱,有仙人稱鴻雁飛來,將鴻雁的羽毛變成大雨滋潤村莊,萬物復蘇。村民都說是鴻羽救活了乾路村,為這位仙人,將村名改為鴻羽村。後村中一對雙胞胎科舉得中,清同治年間村中出了儒人,就將村名改為儒鴻村。

道育村:清代建村,以對聯“道為德之本,育以才為貴。”的上下聯首字為村名。

玉喜村:原名玉許村,因清代從府城玉許村遷來得名。清雍正年間,村中兩位武士考中武狀元。當時喜報頻傳,全村老少喜氣盈盈,熱鬧非常,故而改名玉喜村。

施茶村:施茶村得名源於施茶亭,相傳一比特心地善良的火山村姑,在這荒僻的路邊搭建茅草亭,備有茶水,供過往行人飲用。

博撫村:明代吳、洪、呂等姓村民從海口郊區蒼西村遷此定居,以村東北博撫山為名。

榮堂村:明代福建人王、鐘2姓定居榮山堂,故名。

三卿村:村名源自三公九卿。

美城村:明代建村,因村的四周綠樹環抱,村前群山照映,地勢居高臨下,遠處眺望,仿佛一座美麗的山城,故名。

典讀村:原名顯屋村,後人音譯“石山話”成典讀村。

永興鎮

永興墟:清代為永都市,乾隆初年,由永都西堡17村居民購地創建,到光緒年間才改名永興墟。

雷虎墟:明末清初由紳士吳九德邀集創建。因市前楊侯井旁有一座雷公廟,市後有虎嶺,雷前虎後,乃取雷厲風行,虎固屏之意也,故名雷虎墟。

儒東村:明正德15年(1520年)明經進士王存遷居於此。命名儒東村,儒字取義孔孟學派,東乃借孔子出生東魯,引申為立儒學以治家之道。

儒吳村:原名吳村,北宋中葉吳姓先祖從澄邁縣白蓮一帶移居此地。清初以後人口逐漸衰落,至乾隆年間村南開鑿一口仁井後,村莊多出賢人,立碑改為儒吳村。

儒林村:北宋初年,先祖林才從府城遷來定居,以儒表示讀書人,故名儒林村。

儒本村:明代建有一間“三臺書舍”,是村中有志之士讀書的場所,謂之“三臺鼎立,儒學為本”,儒本村因之得名。

儒成村:明代中葉由鄭肇成定居於此,並以自己是讀書人和名字名村名。

儒勞村:村中有王、勞兩姓,勞姓是從留山村移居於此的,王姓是宋代由龍橋地區昌挺村遷來。儒表示多出人才,故名儒勞村。

儒潭村:明末年間,譚氏先來定居,故命名儒潭村。

儒博村:明代建村,因”儒家傳墨蹟,博士播芳名“,故取名儒博村。

龍安村:原有舊村落,民國32年(1943年)鹹豪村人遷此,期望有龍來治魔而名龍

安村。

美寧村:王悅公後裔遷來定居,當時兵亂匪患,逃難至此,安寧過生活,故名美寧村。

美柳村:明末清初建村,因村莊裏仁為美,和睦相處,花紅柳綠,丁財兩旺,故名。

美孝村:明代建村時,有陳、勞兩姓聚居,為了祝願世代美好,對老一輩有孝順的倫理道德,故名美孝村。

美梅村:明代末年,吳元卿遷入本村,那一年豪雨連降,山洪爆發,淹沒了許多苗木和農作物,唯有一株梅花在山崖上依然無恙,遂名美梅村。

馮塘村:村中央有一個約5畝大的池塘,最早遷居於此的是馮寶、冼夫人的後裔,他們圍塘而居,以姓氏“馮”,加上一個“塘”字作為村名。

王邑村:元末立村,村名取意:希望村莊將來發展成縣城那樣繁榮。

純雅村:因村後多處神仙洞,原名神仙村。神前的俚音是陳那,陳那又轉音陳雅,現名演變純雅。

洪王村:原名同王村,北宋開禧年間,福建渡瓊始祖王卜居於此,王姓子孫同居,故名。約200年後,又有王曾兩姓遷來,改名洪王村。清代村莊能人輩出,世人常號:文武村。

吳洽村:明末清初雷虎嶺東例昌萬村的教書先生吳照美散步至此,覺得這裡山清水秀,便遷來定居。後王、黃、洪姓也從异地遷來,四姓相處很好,融洽和諧,故名吳洽村。

蒼英村:建於北宋年間,因”文峰蒼翠,英豪輩出“,故名。

博昌村:為求安居樂業,豐衣足食,取村名百倉村。因百倉和博昌語音相近,博昌書寫醒目有氣,逐漸寫成博昌村。

侯仙村:明萬曆年間,鄉賓進士王啟順定居於此。一天夜裡,他在村中款待兩位耆年道人,道人帶他神遊仙嶺、仙洞的玉宇瓊閣。翌晨夢醒,欣然命名侯仙村。

邁梅村:明初建村,因”邁老鄉中拜月旦,梅開嶺上趁風光。“,故名邁梅村。

羅經村:村北有一片天然坡地,貌如古羅盤,村名囙此得名。

東山鎮

東山墟:明代末年,蘇、林、黃、周、傅等五姓人家在此居住,後形成圩集。因地處舊“老市群”的東面,故名東山圩。

潭青村:明末建村,南渡江從村前向東流去,近村地方有一口水潭,岸上作物和雜草蒼翠茂盛,一片青青綠綠,故名潭青村。

塘猛村:明代建村,村前有一口大池塘,上游的水急流而下,沖過此塘,故命村名塘猛村。

紫羅村:元末建村,吳海舉公初來時,劈山建屋居住,按村莊顏色和理想,命名紫羅村。紫是顏色,羅是人才,意思是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文兌村:元朝建村,村民想村中多出讀書人才,故取名文兌村。

官倉村:明朝建村,王姓六代王伯貞任瓊州府官被免職後移居來此,為了勉勵子孫後代,代代做官,故命名官倉村。

黃鑾村:清乾隆年間建村,村莊最初只有黃姓的五戶人家。村西北邊有一大坡嶺,此嶺向東北和西南傾斜,中間低,像一張鑾椅,故以村莊最早姓氏和地名命名黃鑾村。

蔔正村:明初建村,原名蔔這村。民國十年做振龍齋改村名蔔正村,意思蔔這兒好。

琴山村:元代建村,當洪有義和洪權公移來時,這裡是一塊山地,洪權公時常聽到山中的琴音,故命名琴山村。又傳說當時山脚下有一條小水流滴滴瀝瀝地響,聲似操琴,囙此而得名。

射釵村:南宋建村。村中有一美女,她的母親以箭射金釵招親,有青年射中與美女偶作天和,成為一段佳話,故名。

儒萬村:清乾隆年間建村,儒立值公移來此地居住,故以姓為村名。

儒佐村:明初建村。原名蘇村,因遷居先祖姓氏蘇姓命名。後來村裡出了一比特讀書人,到外地教書。村民為了紀念這位讀書人將蘇村改為儒佐村。儒是讀書人的意思,佐是幫助,傳教他人。

蔔沖村:元代建村。原名福充村,意遷到這裡居住,得到的幸福是充足的。後來諧音為蔔沖村。

鑄犁村:清乾隆年間建村。當時鄺姓幾戶人家聚居,世代以鑄犁為生,故名鑄犁村(倒犁村)。

丁家村:明代建村。當時丁氏人家最先搬來居住,以姓氏命村名。

上北星村:明末建村。原名福星村,意思是遷來這裡居住,生活幸福美滿,有福有祿。後來由聚落在蔔南村北邊的人遷移到福興居住,且居住在村頭。人們將福星村改為上北星村(因福與北近音)。

下北星村:明末建村。原為福星村,因聚落在蔔南村北邊的人遷移到福興居住,且居住在村頭,故改名為上北星村。因本村在上北星村下麵,故名下北星村。

潭裏村:南宋建村。村後南渡江向東流去,村前是田坑,江的北邊有一深水潭(俗稱東山潭),因深水潭得名潭裏村。

上宅村:元朝建村。原名吳宅村,因吳姓最早遷來,以姓氏為村名。後吳姓遷走,林、鄧、黃三姓遷入,就將吳宅村改為上宅村。

坡上村:村莊聚落在南渡江北,四周田洋,居住點設在高於田園的沙土坡上,故名。

玉下村:南宋建村。原名禹夏村,為紀念夏代治水的大禹而得名。後諧音改為玉下村。

高山村:南宋建村。儋州州判曾克念遷到此定居。住屋西南有個高坡地,遂命名村莊為高山村。

蒼原村:宋代建村,原名蒼山村。因村中讀書人少,不出人才。清初,村中父老提倡搞個“宗原節”,鼓勵村人讀書,多出人才,為此將蒼山村改為蒼原村。

昌尾村:元代建村。原名昌文村,昌是興盛的意思,文是文明的意思。但由於聚落昌尾沖尾端,本地人稱之沖尾。其音諧音昌尾,遂稱昌尾村。

鐘宅坡村:明代建村,因村舍聚落在鐘宅坡嶺北邊,以地名為村名。

溪頭村:地處南渡江和龍州河匯合處得名。

高田村:居民原居南渡江岸,後因崩塌遷往地勢較高之田地建村,故名。

馬坡村:明代建村,此地原為官家牧馬之草地。建村時命名為祿馬村,因祿為富,馬為貴,富貴人駕臨本村是也。

邦溪仔村:清乾隆年間建村。原名奉天村,意思是奉天意而來。後因村西南邊有一個邦溪墟,因村比墟小,加上龍州河沿岸經常沖崩,人們就叫村名為崩溪仔村,文字寫成邦溪仔村。

海口市石山鎮豆腐村

(完)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