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陳獨秀長孫接受採訪,用兩句話,揭開爺爺晚年真實生活狀態

重庆 61℃ 0
摘要:1942年5月27日,陳獨秀病逝,享年63歲。遵照父親的囑託,一直陪伴在陳獨秀身邊的三子陳松年,沒有登報,打算低調安葬父親。鄧燮康是陳獨秀的生前好友,也是江津的一個知名進步士紳,此次葬禮的錢很多都是由他籌來的。他膝下共有3女1男,其中長子陳長琦外形酷似爺爺。九一八事變爆發後,陳獨秀接連發聲,痛斥蔣介石,堅持擁護抗日。

“我死之後,喪事從簡,也不要登報!”

這是彌留之際的陳獨秀,對親友交代的一句話。1942年5月27日,陳獨秀病逝,享年63歲。

半生奔波,5次入獄,痛失長子次子,最終病逝在四川江津這樣一個小地方,身邊好友都不知該如何評估他的一生。

遵照父親的囑託,一直陪伴在陳獨秀身邊的三子陳松年,沒有登報,打算低調安葬父親。無奈父親的名氣太大,還是陸續有一些人前來。

出殯當天,從陳家到墓地的路上,陳松年看到了很多人。其中有一些是他熟悉的面孔,有一些是江津當地的小學生。迫於反動派當局的壓力,陳松年沒有準備花圈和鮮花等,但還是時不時有人壯著膽子放鞭炮。

這種不算大的動靜,還是驚動了反動派當局。於是在送葬路上,發生了這樣一個小插曲。有兩個反動派特務突然闖進人群,指著操辦葬禮的鄧燮康厲聲盤問。鄧燮康是陳獨秀的生前好友,也是江津的一個知名進步士紳,此次葬禮的錢很多都是由他籌來的。

反動派問鄧燮康:“你們組織了這麼多人,放鞭放炮,大張旗鼓,是不是想再來一次小小的五四運動?”鄧燮康冷笑一聲,反問道:“這麼說來,你們是害怕五四運動吧!”

特務們再也無法接話,葬禮得以順利進行。

這樣一個小插曲,無疑證明了一個事實:哪怕陳獨秀晚年並沒有擔任一官半職,只是個鄉間老頭,反動派還是忌憚他;就算他死了,這種忌憚仍沒有减少半分。畢竟,五四運動的“總司令”此時就躺在他們眼前的這副棺材裏。

陳獨秀入土5年多後,陳松年在各方面條件允許的情况下,將父親的靈柩由江津遷回了安慶老家。

新中國成立後,陳松年一家過著平靜的日子。他很低調,很少跟外界提起父親晚年到底是怎麼過的。人們只能通過陳獨秀的一些好友回憶,來瞭解一些支離片段,並最後拼出了兩個字來形容陳獨秀的晚年:淒涼。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關於此事,我們其實可以從陳松年的後人嘴裡得出真相。

陳松年在大哥陳延年、二哥陳喬年相繼犧牲後,是唯一一個陪伴在陳獨秀身邊的兒子。新中國成立後,陳松年一家得到了毛主席的親自關懷,日子過得還是不錯的。他膝下共有3女1男,其中長子陳長琦外形酷似爺爺。

陳長琦從小學到高中,接受的全部都是免費教育。1975年碩士畢業後,他留在了合肥工業大學任教,並成為學科帶頭人,家庭幸福美滿。

在教育資源非常稀缺的年代,自己能受到如此良好的教育,陳長琦明白這一切除了因為他自身的努力,也跟他爺爺是陳獨秀有莫大關係,國家在處處照顧他。

而每次提到爺爺,學理工科的陳長琦總是比外人想像得更為冷靜。2009年,在關於五四運動的一次研討會上,陳長琦作為陳氏家族的代表出席。

當記者問到陳獨秀晚年的生活時,陳長琦說了這樣兩句話,揭開了陳獨秀晚年的真實生活狀態:

這是爺爺在世時最淒苦的一段日子,但卻是最自由的最後時光。蔣介石的資助被他拒絕,胡適建議他去美國寫自傳也被拒絕,他只接受北大同事和學生的幫助。

那麼,陳獨秀晚年到底經歷了些什麼?明明很窮,為何孫子卻覺得這是他最自由的時光?本期魂說就跟大家細說陳獨秀的最後4年。陳獨秀顯然不是一個完人,但在這最後幾年裏,他的言與行都是令人欽佩的。

而這些,正是反動派在他死後仍對他心存忌憚的真正原因。

一:江津老友們發現陳獨秀像變了個人

1929年,因為犯了重大錯誤,陳獨秀被開除出我黨。此後,他以一個普通革命者的身份,堅持為國出力。

九一八事變爆發後,陳獨秀接連發聲,痛斥蔣介石,堅持擁護抗日。很快,他就被當局逮捕,這是他第5次入獄。早就習慣被關的他,對蔣介石說:無所謂,我就把這牢底坐穿。

好在,1937年國共合作下的全面抗戰爆發,陳獨秀才被釋放。一開始,他帶著妻子去過武漢,也在重慶市里待過,但都過得並不順心。最後,在好友的建議下,他登上了前往江津的輪船。

1938年8月3日,已經59歲的陳獨秀,在妻子的攙扶下走下了輪船。妻子潘蘭珍比他小了整整29歲,老夫少妻的組合總是會吸引來不少路人的目光。

雖然陳獨秀已經刻意穿上了白布襯衣,和挺時髦的藍布長褲,眼中一貫的銳氣也並沒有减少,但蹣跚的脚步仍能輕易出賣他的年齡。

到達江津後,陳獨秀最開始是租在一個小客棧裏,條件非常簡陋。而後,才在好友們的安排下,找到了一處固定的住所。

小小的江津,來了一個會被載入史册的“大人物”,雖然他如今並無一官半職,但仍足以讓江津城的士紳、民主人士們都沸騰起來。於是,不少達官顯貴、名流學者,都紛紛前來拜訪。

但很快,大家就發現眼前這個陳獨秀,和他們以前聽說的《新青年》雜誌創始人,那個“狠人”陳獨秀完全不一樣。

就連曾見過他的江津感壩9中教務處主任潘贊化,都這樣對好友何資深感慨:“陳獨秀不行了,沒了英雄氣概,兒女情長。”何資深也只能搖搖頭,附和道:“嗯,他現在講米價,過去是不講這些的。”

是的,正如潘贊化所言,曾經的陳獨秀是完全不知何為兒女情長的。這一點,兒子陳松年體會很深。父親以前是怎麼對他的,又是怎麼對大哥陳延年和二哥陳喬年的,他一直記得。

陳松年還記得七、八年前,父親被關在監獄裏時,他曾去看過一次。當時20來歲的他看見父親渾身是傷,心疼得直掉眼淚。誰知陳獨秀卻沖他發火:“哭什麼哭,沒出息!”一句話,嚇得陳松年趕緊擦乾眼淚。

而在對大哥和二哥的事上,父親則更加嚴苛。當年父親在外留學,陳松年便跟大哥、二哥一起,跟著母親生活在安徽老家。期間,父親幾乎很少跟家裡人聯系,更別提寄錢養家。就連叔祖父陳昔凡病重,他都不曾回來守孝。囙此,延年、喬年從小就不喜歡這個父親,也是有原因的。

陳獨秀和陳延年、陳喬年(劇照)

1915年,陳獨秀從日本回國後,在上海創辦《新青年》。延年、喬年抱著極大的希望,匆匆趕到上海,結果卻並沒有受到父親的絲毫照拂。

當時,兄弟倆白天當苦力賺錢,晚上沒地方住,只能在《新青年》辦公處的地板上睡。幾個月下來,兩兄弟都面黃肌瘦,就連姨母高君曼都看不下去。而陳獨秀自己倒是淡然得很,直接一句“少年人生,叫他自創前途也”,就解釋了一切。

這些小事,陳松年都是知道的,所以對於父親會不會關心自己,他也是不抱任何希望的。但此次帶著祖母從老家趕到江津與父親會合後,陳松年真的覺得他就像變了一個人。

他們過來前,陳獨秀特意在書信裏叮囑:“到重慶下船登岸到客寓,你們都必須坐轎,萬萬不省此小費!”一向眼裡只有大事業,根本看不到身邊人的父親,居然會在意他們坐不坐轎的小事,這是陳松年沒想到的。

一家人共同在江津生活時,陳獨秀甚至還拿出了當爺爺的樣子。時常抱著孫子、孫女們,跟他們逗樂。而更讓陳松年欣喜的是,對於祖母謝氏,父親也是格外孝順。

謝氏並非陳獨秀的生母。陳獨秀的生母查氏早年病逝後,祖父便把他過繼給四叔父當養子,謝氏則成了他的養母。當年養父去世時,陳獨秀人都不知在哪裡。但在江津期間,他卻視謝氏如生母。

每頓飯,陳獨秀都要親自盛好,送到養母手中。至於端水、拿藥,更是事事躬親。後來養母病逝,陳獨秀披麻戴孝跪在靈前,痛哭流涕。那一刻,陳松年意識到父親的心裡,其實也有柔軟的部分。

不只對兒子和養母,變得頗有耐心,對於枕邊人,陳獨秀也溫柔了幾分。陳獨秀一生共有4比特紅顏,到江津後陪伴他的潘蘭珍是最後一比特。

以前跟妻子高君曼在一起時,家務事他基本都不插手,都是高君曼一人忙前忙後,而他只顧著自己那些大理想。但到晚年,他居然會關心起家裏的柴米油鹽。

為了替潘蘭珍減輕負擔,陳獨秀甚至跟附近的農人們學起種洋芋來。偶爾手上寬裕了,他還會特意買點好菜來給妻子打打牙祭。兩口子雖然窮,卻一直挺恩愛。

是什麼讓一向很自我的陳獨秀,有了這麼大的轉變?這個問題,陳松年許久沒能想明白。直到有一次,蔣介石派了人來。

還沒來江津前,蔣介石其實就派人來找過陳獨秀,並拿出了10萬元活動經費。希望他能再創建一個黨派出來,跟共軍對著幹。陳獨秀冷冷地笑了笑,理都沒理他們。

到了江津後,蔣介石更是幾次三番派人來請。有一次,陳獨秀實在被逼急了,直接破口大駡:

蔣介石殺了我兩個兒子,我和他不共戴天!

直到這時,陳松年才明白:對於兩個哥哥的死,父親其實一直在假裝堅強。他不是不疼孩子,只是早早做為一個革命者,他選擇了用類似“苦行僧”的管道來處理親情。

這一點,是他跟好兄弟李大釗在處理親情上,完全不一樣的地方,他倔强到不敢輕易表現出一絲絲的慈父之心。甚至連兩個兒子犧牲時,人們都沒能從他臉上看到淚水。

他唯一一次,忍不住為兩個兒子痛哭,是在1936年西安事變後。那時,大兒子走了9年,小兒子也已經走了8年,被關在牢裏的他,聽說全面抗戰的消息後,專門托人打來一瓶好酒。他斟滿一杯酒,突然老淚縱橫,喊道:“為父的,為你倆酹此一杯”。

痛失兩個兒子,是促成陳獨秀性格轉變的一個重要原因。在年至花甲時,他終於學會了怎麼去愛身邊的每一個人。長孫說這是爺爺“最自由的最後時光”,其實也包括了親情上的自由流露,他終於不再藏著了。

二:一個“窮”字難住英雄漢

在人生的最後4年裏,一個“窮”字貫穿始終是陳獨秀最大的困擾。1939年冬天,同鄉柏文蔚順路來看他,眼見他穿著單薄的棉衣時,忍不住感歎:“仲甫啊,你怎麼會過成這樣!當年你可是豪氣沖天的……”說完,脫下自己的皮大衣,送給了陳獨秀。

在當時很多人眼裡,陳獨秀的窮完全是他自找的。只要他願意接受一些國軍當局的職務,錢自然會送到他手上。

而遠在美國的胡適,也早就給他拋來了“橄欖枝”。在美國混得風生水起,甚至常能見到美國總統的胡適,曾特意邀請過陳獨秀去美國寫自傳。在胡適看來,只要他願意把自己一生的傳奇寫出來,以後自然能吃穿不愁,何樂而不為呢?這也並不算是什麼違反原則的大事。

沒多久,胡適就收到了陳獨秀的回復:

美國我是不去的!現在國難當頭,我應盡自己微薄之力,與大家同甘共苦。再說,我一個中國人,若是真寫自傳,在中國也能寫,何必跑到美國去!

這麼多年他還是這麼“不識時務”、“不懂變通”。

當年新文化運動的幾比特領軍人物中,胡適最後的日子應該算是過得最好的一個。但他一輩子都不會懂得,李大釗為何會寧願赴死,陳獨秀為何會願意5次入獄。正如他此時也想不明白:這麼好的事,陳獨秀為何拒絕,他不是窮嗎?

在當時的情况下,陳獨秀的生活來源主要有4方面:

其一,是靠給鄰居和好友們寫楹聯。當時妻子為了給家裡減輕負擔,背著陳獨秀把自己的首飾都給典當了。好在,陳獨秀還是有些名氣的,當地鄉紳們時不時便找他寫些字畫、詩文。堂堂《新青年》創始人,曾經一字千金,一文難求,臨老了成了賣字的書生,友人們也是唏噓不已。陳獨秀自己,倒是無所謂。

其二,北大同學會的捐贈。《新青年》雖然不在了,但北大學生對他這位“導師”卻並未忘記,時不時就有學生寄些錢來給他。

其三,靠親戚和朋友的接濟。兒子陳松年當時在學校任職,時不時便會拿些錢回來給他。其他親友裏,也總有一些還有往來的。

其四,也是他最大頭的經濟來源:寫書。

晚年的陳獨秀,最大的愛好便是看書,他似乎想把年輕時沒來得及讀的書都給讀了。因為買不起書,他只能經常去小書店書架邊蹭書看。老闆想趕他,便朝他使白眼。陳獨秀不是沒看見,只不過實在沒錢買,只能厚著臉皮假裝不知道。有一次,他竟因體力不支倒在了書店裏。

陳獨秀(劇照)

每次讀完書有所感,陳獨秀一定要在當天寫下來。夏天時,熱得受不了,他便只穿件背心和短褲。蚊子在耳邊嗡嗡響,他就自行製作了一種土蚊香,把屋裡熏得“雲霧繚繞”。到了冬天,妻子又給他發明了一種“火籠”,這才解救了他那凍得握不住筆的手。

有一天,陳獨秀接了一樁“大活”,領回了2萬塊。

當時,當局教育部想讓他編寫一本類似《說文解字》的識字書。陳獨秀覺得,畢竟是教人讀書識字的,倒是可以寫一寫的。為此,教育部還專門給他提前支了2萬塊,這可是一筆鉅款。

可是書還沒寫成,陳獨秀就跟教育部官員陳立夫鬧了起來。陳獨秀覺得此書應命名為《小學識字教書》,但陳立夫卻覺得這裡的“小學”不妥,容易讓人誤解為小學校,所以想讓陳獨秀改一改。

結果陳獨秀始終就是一句話:兩萬元稿費可以不要,但我的文章別說兩字,一個字也不能改!

為了這件事,妻子差點兒跟他吵了起來,但最後,也仍然不得不妥協。這筆錢到死陳獨秀都不曾動一分一毫。

晚年的陳獨秀對親人的態度變化了很多,唯對金錢的態度上一點都不曾改變。世人都說陳獨秀晚年過得淒涼,但他花的錢都是自己能坦然接受的,在那樣的年代,能不受威脅利誘,誰又能說這不是一種自由的。

三:走得突然

晚年的陳獨秀,身患多種疾病,胃病、高血壓他都有。雖然好友幾次帶他去看,終不見好轉,只能臥床休息。

而在這段時間,一比特好友的來訪,讓他頗感欣慰,此人便是:周恩來。

彼時,周恩來正在重慶任談判代表,特意抽空來拜訪陳獨秀。故人相見,陳獨秀艱難地從床上支撐起來,連連說道:“你們來看望我陳某,不勝感激。”

其實,此次周恩來前來,正是想來勸他去延安。可惜,這時候的陳獨秀身體已經不允許了,他表示:“我落後了,年紀也大了,中央開會,我怎麼辦呢?”最後,周恩來還特意拿出100塊大洋給他,但他說什麼都不肯要。

1942年5月份,陳獨秀病危。在生命的最後盡頭,他最放心不下的是妻子潘蘭珍,他叮囑:夫人今後一切自主,生活務自立……

潘蘭珍當時34歲,此後她遵照丈夫陳獨秀所言,在四川工作了4年。抗戰勝利後,她回到上海,與養女生活在一起,1949年11月去世。

辦完喪事,陳松年回到父親住處收拾。發現父親書桌前攤開著那本《小學識字教本》,書名他還是沒改,而他在紙張上留下的最後一個字是:拋。

人們都說,這個“拋”字大概詮釋了陳獨秀晚年的淒涼:客居異鄉、失去李大釗等摯友、失去兩個兒子。

但正如長孫陳長琦所言他在靈魂上是自由的,他也找回了一些東西,比如久違的親情,比如曾經迷失的方向。同時,他更堅守了住了一些東西,比如文人的風骨、革命者的篤定。

2009年按受記者採訪時,陳長琦還意味深長地說了這樣一段話:

“陳獨秀一肩行李、一把雨傘,足迹遍及江淮南北,到處物色革命衕誌……三餐食粥,臭蟲滿被,亦不以為苦……”

說這話時,學理工科的陳長琦用的不是“爺爺”或者“祖父”,而是“陳獨秀”。或許對陳家後人來說,這3個字極具份量的字,早已成為他們前行的動力。而曾經,對那一代的年輕人來說,“陳獨秀”這3個字無疑也是一道耀眼的光亮。

轉自世界通史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