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麼理解:“戰術上再怎麼勤奮也彌補不了,戰畧上的懶惰”?

辽宁 70℃ 0
摘要:戰爭史上,“戰術上的勤奮彌補不了戰畧上的懶惰”,通常有以下幾種情況。細細回味,或許對我們有所借鑒。就戰術而言,當時的紅軍指戰員是十分勤奮的。紅軍戰術更是以高度的紀律性堅決執行上級訓示!諾曼地登陸前,隆美爾和古德里安兩位大神,對德軍反登入戰畧發生了激烈的爭論。“閃電戰專家”古德里安認為:不要怕,放盟軍上岸!

戰爭史上,“戰術上的勤奮彌補不了戰畧上的懶惰”,通常有以下幾種情況。細細回味,或許對我們有所借鑒。

戰略規劃上的“懶惰”,戰術上的勤奮彌補不了第一種懶惰:照搬別人的經驗。

其中,令我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第五次反圍剿之戰了。

李德照搬過去在西方、蘇聯的戰爭經驗,提出“禦敵於國門之外”的戰畧指導思想,“以堡壘對堡壘”,讓裝備落後的紅軍戰士以血肉之軀去抗擊敵軍的炮火!

就戰術而言,當時的紅軍指戰員是十分勤奮的。林彪甚至把原本不十分適合紅軍的短促突擊戰術研究得爐火純青!紅軍戰術更是以高度的紀律性堅決執行上級訓示!

可是,幾次有限的短促突擊改變不了大局;而紅軍辛辛苦苦砌了一夜的工事,被敵軍幾炮就破壞了!

紅軍將士的血肉之軀終究難以擋住敵軍的密集炮火!

這種情況下,李德卻依然指責紅軍指戰員執行得不徹底!

更努力很少成為通往成功之路,更加聰明地努力才是更好的辦法。——《定比特結果是:中央紅軍被迫戰略轉移,遭遇到了革命戰爭史上一次空前的挫折。

第二種懶惰:照搬過去的成功經驗。

照搬經驗的“懶惰”,可不是只有李德這種“不及格指揮官”才會有。連古德里安這樣的大神也難免會犯!

諾曼地登陸前,隆美爾和古德里安兩位大神,對德軍反登入戰畧發生了激烈的爭論。

“閃電戰專家”古德里安認為:不要怕,放盟軍上岸!我們裝甲集羣部署在縱深地帶,等他們上來,一波弄死他!

隆美爾則認為:古德里安你常年和老毛子打仗,沒見識過英美空軍的厲害!還縱深突擊?坦克還沒開到,恐怕就被盟軍的飛機幹掉了!

龍德施泰特和希特勒都贊成古德裏安德的意見!

在此後的戰鬥中,德軍將士表現出了遠遠高於英美軍的戰術素養和戰鬥意志。

僅在登陸日當天,德國機槍手塞弗羅一個人,就用MG42幹掉了2000美軍(2000是他本人自稱的,軍史專家認為有3200人)!

波卡基村,魏特曼的虎式坦克就幹掉了27輛英軍坦克和各種車輛!

此外,德軍(甚至包括一些“娃娃兵)利用各種地形遲滯、消滅美軍。

可是,總體上,後來的戰事確實如隆美爾的預料:德軍的裝甲師、卡昂這樣的要塞,都被盟軍飛機炸得損失慘重!就連隆美爾本人也被盟軍飛機炸成重傷!

最終,戰術表現更出色的德軍,還是敗北!

所以,真的要原創,不要抄襲呀!就不要抄別人的,也不要抄自己的!

戰畧執行上的“懶惰”,戰術上的勤奮彌補不了。第一種懶惰:執行管控上的懶惰

1860年,太平軍取得“二破江南大營”的勝利後,面臨著艱難的戰略選擇:下游,蘇杭地區富庶,而清軍主力已被殲滅,有發財的機會;上游,曾國藩的湘軍步步緊逼,直逼安慶!

作為百戰名將,李秀成、陳玉成的頭腦是清醒的,他們拿出了一個不錯的戰略決策:1、先全軍東征,攻破蘇州等地,擴充實力;2、東下只限期一個月,一個月後,立刻集合西進,集中對付曾國藩!

這個戰略決策是可靠的,既不失時機地擴充實力,又能保持上游形勢!

可是,仗打起來,就收不住了。

打了一個月後,陳玉成收兵回來發現:沒人搭理他,大家一個勁地繼續東進,“發財”!

結果,這一波東征,打了足足五個月!

等到大夥回過頭來西進時,曾國藩早已站穩腳跟、築好工事,重重圍困安慶了!

結果是:安慶失守,湘軍順江而下,直逼天京!太平軍雖有蘇杭富庶之地,卻難以挽回敗局!

教訓:戰畧管控,必須由上層把控!

自楊秀清被殺、石達開出走後,太平軍的中央指揮系統失去威信,聯合作戰都由陳玉成、李秀成等人以會議形式形成。

在這種平等組織的聯合中,當行為目標符合每個人的短期利益時,一般不需要動員,大夥一個個嗷嗷叫地往前沖,你會認為自己是李雲龍;可是,當需要大家暫時放弃短期利益,做一些“不賺錢但必須做”的事情時,許多人往往連推都推不動,你會覺得自己是漢獻帝!

囙此,作為領導人,一定要嚴格把控戰畧,戰畧確定了的事情,就一定堅決、無條件地去做!雖然,會得罪人!

第二種懶惰:溝通中的懶惰

1948年,遼沈戰役前,國共雙方都對戰畧進行了認真的探討。

老蔣的構想是:如共軍攻錦州,國軍應放弃瀋陽,全力援錦,以求一决定性勝利。同時,長春守軍立即突圍南下···

如果老蔣能徹底貫徹他的戰役企圖,遼沈戰役將會出現一副完全不同的畫面:林彪將應對瀋陽、錦州兩面之敵的夾擊;而長春守敵也會突圍而出,威脅林彪側後!

與此同時,衛立煌、廖耀湘也都有自己的策略:或收攏於瀋陽,決一死戰;或攻取營口,進退有據。

結果,討論了大半天以後,儘管老蔣把不同意見“壓”了下去,但在執行中,國軍的舉措令人匪夷所思:

(1)、從瀋陽增援錦州的部隊,沒有沿著鐵路、公路向南,而是朝著完全與錦州相反的方向運動···

(2)、廖耀湘兵團,也沒有及時沿北寧線南下,南北夾攻塔山,而是向西走新立屯。

結果呢?塔山、大虎山、錦州、義縣等地,國民黨軍都表現出了不錯的戰術素養,但是,去依然毫無懸念地輸掉了戰役!

教訓:

事實上,這種問題,不僅在蔣介石集團有,在許多大機构中也很常見!

組織大了,各家的利益、想法不一,總部的戰畧在執行上很難到位。

如何避免這種因上下級溝通,導致的戰畧失誤呢?

勝負在平時的組織建設:確保一個長期有效地溝通機制。

“長征不是難堪日,攻錦方為大問題”。遼沈戰役前,林彪與毛澤東就打長春、打錦州等一系列問題進行過激烈討論,政委羅榮桓,在遼沈戰役攻錦戰畧的落實、執行中起到的作用!

國軍在內部討論時,老蔣也派出了顧祝同前去充當溝通、協調的角色。

可是,這種臨時的溝通,與我軍長期塑造的溝通機制在效率、細緻程度上,又如何相提並論呢?

綜上所述,我認為:只有勤奮地思考、執行戰畧,實事求是地選擇符合實際情況的戰畧,並堅決、勤奮地加以執行,才能確保最後的勝利,確保兄弟們流下的血水、汗水,都得到應有的回報!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