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治理“微創新”築起“大平安”

陕西 92℃ 0
摘要:治理“微創新”,服務“零距離”。近年來,延安市從延安精神中汲取力量和智慧,不斷創新、豐富和拓展基層社會治理的內容和管道,實現從“小治安”到“大平安”的轉變,持續提升羣衆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安了這款APP以後,如果有詐騙類的電話或者簡訊,只要是在資料庫裏有備案的,都會自動攔截,還會進行風險提示。”9月8日,延安市南市街道南橋社區網格員劉旭在轄區走訪時,幫助居民劉世平安裝了“國家反詐中心”APP。

“很實用,以後就更安全了。”劉世平高興地說,“現在社區服務可好了,不僅幫我們解决各種困難,還經常文宣與我們平時生活相關的法律法規知識、防範詐騙知識。”

治理“微創新”,服務“零距離”。在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工作中,延安市立足解决羣衆“急難愁盼”,下足“繡花”功夫,築起“大平安”,走出了一條集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為一體的新時代基層社會治理新路徑。

從“小支部”到社區“大黨委”

這些天,家住南橋社區高家花園社區的居民格外高興,因為一直困擾大家的“老大難”問題終於得到了解决。

由於高家花園社區建成時間較早,基礎設施配套不全,隨著城市建設快速發展,停車難等問題也凸現出來,社區門口的道路也經常出現堵塞,影響居民正常出行。

高家花園社區的進出口只有一個,道路堵塞不僅不方便,一旦遇到突發情况,救援車輛也很難進來,會威脅到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之前社區出面協調過幾次,但效果有限。

“社區‘大黨委’發揮了關鍵作用!”南橋社區黨支部書記張茹豔感歎。她告訴記者,在瞭解居民的訴求後,南橋社區立即組織召開黨建聯席會並上報街道,聯系城管、交警、消防等相關部門進行現場整治,共同解决了問題。

羣衆期盼處就是服務發力點。為了深化社區治理,南橋社區綜合轄區各社區,成立了14個社區黨支部;將轄區55家機關單位、社會組織、學校、企業等黨組織納入社區“大黨委”。

社區“大黨委”深化黨群聯動,通過“八聯”工作法,黨員幹部帶頭服務,實現黨建工作聯做,精神文明聯創,服務難題聯解,公益事業聯辦,生活環境聯建,文體活動聯誼、先進理論聯學、困難對象聯幫,把黨組織的政治優勢轉化為基層治理優勢。

“我們在實踐中探索細化社區‘網格化’管理,實行‘黨員+網格’融入式共治。‘小支部’解决了社區層面的問題,對於社區層面解决不了的問題,可以通過社區‘大黨委’,以召開聯席會議等形式協商解决。把黨組織、黨員全方位嵌入基層治理的方方面面,讓黨員‘一網統領’服務羣衆的‘最後一公里’。”南市街道辦黨工委副書記薛慧說。

從一個樊九平到處處有“九平”

鄰里之間有衝突、夫妻之間鬧不和,“樊九平”調解室裏坐一坐;合同糾紛、人身損害賠償糾紛難化解,“樊九平”調解室裏議一議;羣衆有了煩心事、疑難事,“九平”上門來服務……

8月13日,在甘泉縣石門鎮油粉村的“樊九平”調解室內,一場農村宅基地邊界衝突糾紛調解正在進行,雙方當事人爭執不下,互不讓步。調解員在瞭解事情原委後,耐心勸導並向雙方講解了相關法律政策,根據實際情況提出解决意見,最終成功調解了衝突。

“樊九平”調解室的名字源於橋鎮鄉橋鎮村黨支部書記樊九平。樊九平是土生土長的橋鎮村人,早年跟著師傅在外說書,見多識廣。他為人正直、辦事公道、樂於助人。羣衆遇事都愛找樊九平“說道”,經過他有理有據地分析、耐心說和,事情往往能有個圓滿結局。2013年樊九平被司法部授予“優秀人民調解員”稱號。

說大事、了小事、解難事。在樊九平的帶領下,橋鎮鄉湧現出康俊平、高來平等一批基層調解員。2014年,橋鎮村成立“樊九平”調解室並在全鄉推廣。2018年,甘泉縣開始在全縣推廣“樊九平式”調解模式,建立覆蓋村(社區)、鄉鎮(街道)、縣級重點行業領域的“樊九平式”三級調解體系。

現時,甘泉縣已建成“樊九平”調解室83個,有調解員685名。2020年,各級“樊九平”調解室分別化解各類衝突糾紛798起,化解成功率達96.7%。

甘泉縣委政法委副書記方海軍介紹:“面對基層治理新情况和社會矛盾新變化,我們創新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推行‘樊九平式’衝突糾紛調解模式,建立‘家門口’調解室、流動調解室和網上調解室,實現‘7天+24小時’全天候、全覆蓋調解。同時,製定調解紀律、調解流程、糾紛移交以及調解員職責、當事人注意事項等基本制度,不斷完善訴調對接機制。建立‘以案定補’‘調解能手’評選等獎勵辦法,充分調動調解員的積極性。”

從“小治安”到“大平安”

“有老孟在,咋能不平安?”在宜川縣英旺鄉茹坪村,一提起老孟,村民們便會豎起大拇指。

2020年,宜川縣警察局在全縣推行“一村一警”,一名警察包一個村,就地解决村裡的衝突糾紛。於是,宜川縣警察局警察孟慶國的家門口便掛上了“老孟警務室”的牌子。“老孟警務室”的警民聯繫卡上,除了有孟慶國的電話和微信二維碼,還寫著“衝突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

“這話是對羣衆的承諾,也是我努力的方向。”孟慶國說。

服務一方百姓,守護一方平安。在延安,像老孟這樣的平安“守護者”還有很多。

去年以來,延安市通過開展新時代“十個沒有”平安創建活動,組建專職視頻巡邏隊伍14支500餘人、城鄉社區專職巡防隊102支、“紅袖章”平安志願者巡邏隊2770支2.6萬餘人,累計建成平安網格、平安村組(社區)、平安校園等組織6521個,平安家庭覆蓋率達到90%以上。

此外,延安市通過强化智治支撐、科技賦能,完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加强和完善信息化智能化“雪亮工程”建設,積極推廣互聯網線上治理實踐模式,推動村(社區)治理數位化、便捷化、網路化;充分借助智能手機普及農戶、微信通訊便捷高效的有利條件,分類設立村幹部、黨員、便民服務等微信群,搭建數位監管服務平臺;在村組推行“遠程監控+大喇叭”模式監管文宣系統;在農戶推行大棚、庭院等生產生活區安裝與手機連接的視頻探頭,利用信息化科技實現生產監管和保家護院;在城市社區安裝智能化門禁、全方位視頻探頭等,打造智慧社區,讓居民生活的安心、舒心、放心。

羣衆的期盼在哪裡,平安創建就延伸到哪裡。近年來,延安市從延安精神中汲取力量和智慧,不斷創新、豐富和拓展基層社會治理的內容和管道,實現從“小治安”到“大平安”的轉變,持續提升羣衆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記者:劉曌瓊通訊員:王永勝劉偉)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