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著大都前進”,朱元璋起義時的口號,就是這個口號創立了明朝

北京 72℃ 0
摘要:北京,早在七十萬年前,有一個叫周口店的地方,生活著一群原始人。這一支原始部落生活的痕迹在後來被命名為“北京人”。想必這一原始人群應該是中國黃河以北地區出現的較早的人類。按照時間順序,它的主人分別是金、元、明、清。元大都街道的佈局,奠定了今日北京城的基本格局。這應該是元朝對北京城市建設最大的貢獻了。無論朱元璋的功過被怎樣劃分,收復幽薊十六州的功績不可埋沒。

北京,早在七十萬年前,有一個叫周口店的地方,生活著一群原始人。這一支原始部落生活的痕迹在後來被命名為“北京人”。想必這一原始人群應該是中國黃河以北地區出現的較早的人類。

北京歷經千年,被北方少數民族佔用或使用的時間較長。按照時間順序,它的主人分別是金、元、明、清。從歷史發展的脈絡來看,似乎越是接近現代,北京的政治地位越是突顯出來。

讓我們把目光放到忽必烈建國的那個時候。元代著名的城市規劃師劉乘忠設計建設了元大都,簡稱大都,在突厥語裏叫作“汗八裡”。從元世祖忽必烈到元順帝,一百年來北京作為元朝的國都,履行著政治中心的行政職能。元大都街道的佈局,奠定了今日北京城的基本格局。這應該是元朝對北京城市建設最大的貢獻了。

可是,在元朝統治的後期,統治者達到了昏聵荒蕪的極點。在朱元璋還是朱重八的時候,他家裡的至親接連因荒年而餓死或病死,為了果腹,朱元璋走上了自我解救的道路,這一走,就走到了元順帝至正二十八年。

消滅元,為自己的父母報仇。但是格局更大的朱元璋並沒有把這個家仇擺出來,而是拿出了國根-“驅除胡房,恢復中華,立綱除紀,救濟斯民”。這樣熟悉的口號,後來被很多名人引用過,孫文應該是最出名的一比特。驅除蒙古人,恢復中原河山,這個願望在中原這片土地上流浪了兩百多年,一直沒有找到自己的歸屬。

早在靖康之難的時候,金兵的鐵蹄就踐踏中原,長驅直人。宋人節節敗退,割地、送錢,最後差點俯首稱臣,才換來了一百年的太平日子。可是,好景不長,一百年後有一天,和金人同樣騎著大馬,彎弓射箭的元軍再次侵擾,並且這一次來勢洶洶,絲毫沒有劃地分治的意思。所以,南宋的小皇帝和大臣們一路南撤,最後在海上結束一個王朝的命數。

囙此,積壓了兩百多年的訴求,在朱元璋北伐的時候,成了江南地區士大夫和老百姓普遍的想法。我們引用著名史學家吳晗先生的話來形容當時的局勢:“在這樣的情况下,戰爭的性質改變了,不再是紅巾軍原來的階級鬥爭的性質,而是一場漢民族和蒙古族的民族戰爭。”華夏文明孕育的漢民族是一個很奇怪的民族。當有外敵入侵的時候,他們一開始會把老子的那一套拿出來,求和、求安、求同存异。可是如果這一想法不管用的話,他們到一定的程度,就會集體反抗。無數的歷史事件證明了這一點。

所以,當朱元璋集合了部隊,擺出了民族仇恨,而這仇恨又積壓了太久的時候,勝利就在眼前了。

至正二十七年十月,朱元璋再一次派出了自己征伐的左膀右臂--徐達和常遇春,命二人揮師北上。以往,中原地區朝代更替,政權移交都是自北向南的一場戰爭。只有這一次,明朝政權的建立是自南向北的。來自江南水鄉,被元朝的軍士認為是不堪一擊的柔弱明軍,卻步步為營,所向披靡,一路高歌猛進。

這一次的北伐是有著特殊的歷史意義的。西元十世紀初,石敬塘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幹了一次送國土的缺德事,將北邊的險要之地幽薊十六州割讓給了契丹人。這一讓,讓出的不僅僅是土地,更是有利的作戰地勢,使中原王朝在與遊牧民族的軍事鬥爭中處於無險可守的被動地位。由於中原以步兵為主,而遊牧民族以騎兵為主,割讓幽薊十六州以後,中原步兵們就要在千里廣袤的平原上用血肉之軀抵抗騎兵的鐵路和弓弩。在幽薊十六州失陷四百年之後,朱元璋開始了他的北伐,開始了中國歷史上少有的由南向北的統一戰爭。

朱元璋北伐的時候在應天府出兵,雖然已經佔據了江漸和湖廣一帶,但元依然佔據著北方的大部分地區,要實現推翻整個元朝的目的,必須有一個明確合理的作戰計畫。

身經百戰,一點點發展壯大起來的朱元璋在面對即將到來的統一全國的局面時,頭腦還是十分清醒的,絲毫沒有狂妄和自大。他製定了先攻取山東和河南,然後再圖大都的完美計畫。

雖然當時的元大都看似已經是强弩之末,但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此時的元朝實力還是很强的。

為了鼓舞軍隊的士氣,朱元璋在出征前對他的阿兵哥和將領們說了一句話,以鼓舞他們的士氣。

“天道還好,中國有必伸之理;人心效順,匹夫無不報之仇。”

當一切都準備好,當軍隊的士氣被鼓足,當戰馬已經備好,軍糧已經啟程的時候,朱元璋號令大軍,揮軍北上。北伐正式開始,主將是堪稱明帝國雙臂的徐達和常遇春。他們沒有讓朱元璋失望,經過殘酷的戰爭考驗,他們連續攻破元軍的防線,僅僅用了三個月就佔領了山東。

戰爭過程的酣暢淋漓自不必說,明軍一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勇猛給腐朽的元軍沉重一擊。元軍的統帥一直認為這只是在江南鬧騰得很歡的起義軍,沒什麼大不了的。

此時元軍中最有實力的將領就是擴廓帖木兒,漢名王保保。這個有著漢人名字,血統是一半漢族一半維吾爾族的元朝大將,在太子奪權的黨爭中被元順帝奪了官。

當漢人的軍隊在山東長驅直入的時候,那位昏庸無能的元順帝又一次想到了王保保,不僅讓他官複原職,而且還封他為齊王。可是大元朝氣數已盡,無論怎樣折騰,到頭來終究是一場覆滅。

在王保保的心目中,他並沒有瞧得上這支鄉下人的義軍。在他看來,徐達軍和被他打垮的那些紀律鬆散、戰鬥力差的農民起義軍沒什麼區別。他把自己的主力拿去對付與他爭權的李思齊,而將防守的任務交給了他的弟弟脫因帖木兒。脫因帖木兒雖然很努力,很負責任,認認真真地打仗。但是他的對手太强大了,徐達和常遇春可不是草包,那是身經百戰的將軍。

徐達和常遇春用自己的軍事行動給這個脫因帖木兒上了一堂生動的軍事理論課。告訴他,什麼才是打仗。脫因帖木兒在濟南還沒有回過味兒來,徐達和常遇春已經在山東遍地插上明軍的旗幟。

佔領完山東,兩個人一刻不停,馬不停蹄地從山東出發,兵分兩路,進攻河南。在這裡,他們遇到了北伐道路上最頑強的抵抗。駐守在這裡的是元梁王阿魯溫。這個調度有方,認清形勢,看准有利地勢,進可攻退可守的阿魯溫進行了頑強的抵抗。

可是,永遠是突襲先鋒的常遇春並沒有給這個梁王太多表現的機會,他帶領著軍隊飛一樣地渡過了洛水。目瞪口呆的元軍連部隊都還沒來得及組織,常遇春的鋼刀已經架在他們的脖子上了。於是,元軍大潰,阿魯溫做了明軍的俘虜。

在成功佔據了河南和山東之後,明軍向著最後的目標大踏步前進。大都,終於到了明軍的視線裏。洪武元年七月二十七日,徐達攻克了通州,直逼大都。這是歷史性的一刻。徐達自己可能都沒有意識到他的驚人壯舉。這證明著一個朝代的滅亡,另一個朝代即將開始。

大都作為元朝的統治中心,城防十分堅固,而且城中有大量的軍隊和糧食。這是一座易守難攻的城池。近處又有王保保的十萬大軍做外援。徐達和常遇春做好了充分的戰前準備,想要和元順帝決一死戰。本想元順帝是元朝的最後一比特皇帝,怎麼也該有點蒙古部落遺留的氣質,應該為了面子做最後的掙扎。掙扎或許還能有轉機。可是歷史實在是不想讓這個愚昧、落後、腐朽的王朝再多堅持一天。所以,當徐達和常遇春的軍隊大兵壓境的時候,元順帝帶著他的老婆孩子和金銀細軟,連夜跑到北邊的上渡去了,只留給身後的大臣一句話:“守住城“

當徐達的軍隊進入齊化門的時候,北京的歷史再一次走向漢人的管轄。自盛唐以來,四百年間,這裡不曾有漢人統治管轄的痕迹。這片土地沉寂了太久。

這裡的百姓,未來的兩百多年裏,將在大明王朝的統治下,男耕女織,商賈買賣,經濟和生產力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再過幾十年,在這片土地上將建造起一座舉世無雙的新城。明朝的第二代帝王將在這裡續寫明朝輝煌的歷史。大都的名字也將在那時被改寫。

無論朱元璋的功過被怎樣劃分,收復幽薊十六州的功績不可埋沒。歷史統一的步伐在他的身上又一次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