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征伐東吳,為關羽報仇,但更大政治目的是為重新奪取荊州。荊州本是劉備暫借東吳的棲息地,應屬東吳土地,劉備明借實占,奪得益州後更是讓關羽鎮守荊州不還。荊州的重要戰畧意義使東吳感到非奪回不可,囙此,東吳與蜀漢,為荊州之事,必有一翻爭戰。東吳殺關羽奪荊州後,等於割去劉備複漢大業的一臂,劉備自然不會善罷甘休,但荊州本是借東吳的,明著說要奪回荊州,顯得名不正言不順,只能以為關公報仇的名義征伐東吳。
漢合起來尚不及曹魏,兩家再起兵端鬧不和,自然有魚蚌之害,得不償失。蜀漢不少朝臣諫阻劉備,也許諸葛亮也會諫阻吧,但都沒有諫阻得住,劉備悉起精銳伐東吳,最終招致夷陵之敗。事後諸葛亮在為什麼沒及時封锁劉備伐東吳一事上,只說了一句,如果法孝直在,必不令東行。為什麼諸葛亮會如此說呢?諸葛亮為何就封锁不了劉備伐吳呢?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其一,荊州是戰畧要地,是實現隆中對策的重要一環。諸葛亮可能也諫阻劉備了,但劉備以諸葛亮當年提出的隆中對策以對,諸葛亮自然無言,或提出的諫阻伐吳理由無力。其二,諸葛亮有避親之嫌。諸葛亮的大哥諸葛瑾在東吳做事,諸葛亮如果極力諫阻,就有廢公為私的嫌疑。其三,諸葛亮直接參與軍事行動少。自諸葛亮跟隨劉備後,一般都是劉備領兵在前線打仗,留諸葛亮在後方做後勤留守備戰工作。赤壁之戰、益州之戰、漢中之戰,諸葛亮直接參與軍事行動的不多,也許這時劉備還沒有充分瞭解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感到諸葛亮做事太過謹慎,更適合留守備戰練兵做後勤保障,至於對前線征戰撕殺,戰爭機遇把握,也許他劉備更勝一籌。
正是基於這三點原因,劉備堅拒了諸葛亮及一些朝臣的諫阻,出兵伐吳,才招致了夷陵慘敗。那麼法正為什麼能勸阻劉備東征呢?法正自跟隨了劉備,一直幫劉備參贊軍事作戰,在取益州奪漢中的實戰中,法正一直在前線與劉備並肩作戰,劉備也許對法正的分析研判軍情很佩服,史料上也說法正算無遺策,類似郭嘉一類的人物;也許法正很瞭解劉備的弱點,他深通怎樣勸止劉備的方法。好像是在漢中之戰時吧,一次劉備率軍强攻曹軍陣地,曹軍迎面箭射如雨,劉備卻堅執不退,冒著中箭的危險,指揮士卒强攻。很多人勸劉備撤退,都勸不動,甚至劉備被勸急了,說誰再勸動搖軍心定立斬不饒。在此危急時刻,法正趕來了,他瞭解情况後,馬上站在劉備前面,指揮軍士作戰。敵人箭雨紛紛而至,劉備很焦急地要法正退下,法正不退,說主公尚且不畏生死,自己又算什麼?劉備沒法,只好同意和法正一起退下來。
由此可見,法正深解劉備為人,別人勸不住的事,法正卻是很有一套擺平的辦法的,可惜啊,法孝直英年早逝,不然,劉大耳豈能有夷陵慘敗?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