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癌症都是最可怕的人類殺手之一。來自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顯示,2020年全球確診的癌症患者數量達到1930萬,而死於癌症的人數增加到1000萬,成為第二大死亡原因。
如何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獲益,一直是醫療健康領域的重要課題。在9月8日至14日舉行的第22届世界肺癌大會(WCLC)上,天津市胸科醫院院長、胸外科主任醫師孫大强發表了主動隨訪改善肺癌患者生存獲益的研究成果,他表示,通過主動隨訪改善癌症患者生存獲益可推廣至其他癌症種類。
天津市胸科醫院院長、胸外科主任醫師孫大强
不同於抗腫瘤藥物研究或治療科技研究,孫大强團隊將研究重點聚焦在了患者術後隨訪上面。在過去幾年間,孫大强團隊應用互聯網等新技術手段,對11958例Ⅰ~ⅢA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進行隨訪,研究發現,患者術後主動參與隨訪可以提高遠期生存率,並且病理分期越晚的患者生存獲益越明顯。
隨訪是醫學服務和臨床研究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被用於出院後患者管理,可收集患者出院後的病理資訊,監測病情變化,瞭解術後恢復情况、有無併發症、用藥情况、復發及轉移情况等。
電話隨訪是現時常用的隨訪管道,在孫大强團隊的研究中,始終是醫院在給患者打電話隨訪的劃入被動隨訪組,而患者有過回撥電話主動諮詢的則劃入主動隨訪組。研究顯示,主動隨訪組患者1、3、5年的生存率分別為98.1%,88.9%,81.8%;被動隨訪組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別為95.0%,82.9%,74.2%。主動隨訪組1、3、5年的生存率均高於被動隨訪組。
近日,孫大强接受了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的專訪。他表示,5年生存率是惡性腫瘤治療的重要衡量名額,主動隨訪組的5年生存率較被動隨訪組提高了7.6個百分點,是很顯著的提高,甚至有些出乎他的意料。
“對於惡性腫瘤患者術後進行化療,相比於不化療,5年生存率會提高5個百分點。而此次研究不是藥物治療,只是隨訪管道的改變,就可以提升7個百分點,這讓我們看到,通過宣教、文宣、科普以及對患者的關愛,能够大幅度地提高患者生存率。”孫大强稱。
在研究中,主動隨訪與被動隨訪的內容會有微小差別,但總體內容是一致的,都是瞭解患者近期情况並給予有針對性的建議。之所以在生存獲益上會有較為明顯的差异,孫大强分析認為,主動參與隨訪的患者更願意積極主動地與醫院進行溝通,也是在更積極地獲取生存和治療知識,更主動地參與治療和術後管理。而被動隨訪者只是將隨訪作為應付醫院的任務,在主動性方面不積極,獲取的知識資訊就少一些。
孫大强團隊的研究並不是孤例,近年來多項國外研究都顯示,隨訪不僅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還能改善遠期預後。一項韓國的前瞻性研究顯示,接受根治性手術的NSCLC患者主動迴響個人的生活質量是影響生存的一個獨立預後因素。另一項肺癌的前瞻性研究表明,相比於常規隨訪,基於互聯網的院外隨訪使肺癌患者獲得更好的生存獲益。基於互聯網的院外隨訪組比常規隨訪組中比特總生存期延長7.6個月。
孫大强團隊在研究中也使用了互動式隨訪管理、基於微信端或APP的互動型隨訪,開啟了隨訪的新模式。這種新模式將由從醫護主導,患者被動接受,轉為患者主動參與隨訪,自主聯系醫生迴響資訊,醫患共同決策的局面。
孫大强表示,此次研究使用了零氪科技的LinkDoc隨訪系統,相比於只獲取生存資訊的傳統隨訪系統,LinkDoc隨訪系統會收集患者用藥、檢查資訊、不良資訊事件、患者主動迴響的資訊等。得益於互聯網和人工智慧科技應用,患者在隨訪系統中不僅可以迴響自己觀察到的症狀和身體變化、心理感受,還可以諮詢醫生的出診時間,複查時間等問題。
研究結果表明,主動隨訪組的隨訪總時間為31.1分鐘,顯著高於被動隨訪組的23.1分鐘,孫大强認為,這說明主動隨訪組的患者與隨訪員之間有更多交流和互動,主動參與隨訪的患者更加關注自身的病情和健康,較為積極的諮詢疾病、診療、保健相關的問題並且更願意配合後續的治療和用藥。
儘管此次參與隨訪的患者平均年齡都是60歲上下的中老年人,但孫大强團隊發現,患者們對於現代科技的接受程度很高,絕大部分老人都能與時俱進地使用智能手機和互聯網,對於那些沒有能力使用智能手機和互聯網的患者,其親友也可以在手機等終端上使用APP等幫助患者與醫院建立聯系。孫大强表示,APP在設計的過程中就考慮到了老年人應用的問題,通過患者家屬的協助,這些問題都可以解决。
對於研究成果,孫大强認為,主動隨訪提高生存獲益對其他種類的癌症也會同樣有效果。他表示,主動隨訪讓患者積極參與到後續治療中,讓患者獲得更多資訊和知識,從而提高患者的總體生存率,這樣的管道可以推廣到肝癌、胃癌等其他種類癌症,也一定會有效的。
孫大强表示,過去醫院和醫生更多關注使用什麼藥物、使用什麼醫療科技可以讓患者受益,但這些治療需要真正落地,真正應用到患者身上,需要患者主動參與治療。積極主動參與隨訪,獲取更多醫療知識的患者更有便利條件接受治療。
對於隨訪在癌症治療領域的作用,孫大强認為,國內現時的關注尚有不足,對於未來展望,他相信,隨著醫療和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科普教育程度不斷提高,城鄉居民整體生活方式差距不斷縮小,以互聯網等新科技管道進行主動回訪會成為以後隨訪的最主流管道之一。
孫大强還表示,現時的隨訪頻率是每三個月或半年進行一次,期待未來通過可穿戴設備可以做到患者資訊的實时回傳,利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等科技手段,减少人工成本投入,進行更有針對性的治療和幫助,讓患者在科技網路技術的發展下大幅提高生存率。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