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英國最大的零售商樂購(TESCO)向上汽大通公司採購了一批新能源冷鏈物流車。在上海,企業將新下線的車頭和底盤裝上貨機,直飛伯明罕,由當地協力廠商改裝工廠加裝冷藏設備後,計畫通過陸路運抵格拉斯哥市。
今年11月,聯合國氣候變化格拉斯哥大會將在格拉斯哥舉行,樂購作為大會供應商,計畫組建一支新能源冷鏈車隊。然而由於時間緊張,加之地處疫情反復的歐洲,樂購難覓合適可靠的生產商,最終捨近求遠,向上海發來訂單,並不惜成本,包下貨運專機空運汽車。
疫情蔓延至今,這樣的“極端情况”並非孤例。相比海外,中國製造業韌性強勁,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地區握指成拳,為全球產業修復連結、填補缺口。就像“飛機運汽車”,當前許多企業接到類似急單、新單,需求倍增。
然而全球分工之下,沒有誰能獨善其身。比如國內汽車行業也經歷著“缺芯”等嚴峻挑戰,一輛輛新車從上海出發前往海外,背後需要付出遠勝過往的艱辛。
從原材料到零部件,從工廠到碼頭,從物流到分銷……產業鏈供應鏈的難點痛點,橫亙在所有企業面前;如何補鏈强鏈,則成為暢通經濟迴圈的一道必答題。
環環相扣的新挑戰
數月來,海運缺箱,是浮於水面上、最受關注的供應鏈困境。然而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當前企業的難題,遠不止“缺箱”這一項。
事出緊急,汽車才通過飛機運輸;小小晶片,卻從來都是空運。
位於上海漕河涇的跨國晶片公司萊迪思是全球FPGA(可程式設計邏輯晶片)出貨量最大的設計企業。萊迪思亞太區總裁徐宏來表示,企業不受海運缺箱影響,但疫情後第二年,卻遇到兩個“意想不到”。
其一是訂單翻倍,汽車、服務器、監視器、伺服電機,四大領域需求從世界各地湧向上海,全球客戶不停催單。
其二是生產週期翻了2至3倍,上到晶片生產,下到封裝測試,全球供應商意外不斷。
以晶片封裝測試為例,境外封測工廠缺設備,影響萊迪思的出貨進度;而設備供應商又缺晶片,回頭催著萊迪思要晶片。“就像‘三角債’一樣。”徐宏來解釋,晶片作為一個高度全球分工“長鏈”產業,疫情下任何一個環節出現異常,就會往下傳導,環環相扣,產生“蝴蝶效應”。
調查採訪中,不少企業負責人透露,邊接單邊催貨,正成為經營中的常態。一些供應鏈較長的行業中,開始流行“加急費”:海外客戶加錢向國內製造商催貨,後者又拿著這筆錢,拜託第三國原材料商加急……
還有企業遇到“鍋子和鍋蓋”的問題。比如一家上海企業和一家美國企業產品形成配套,一同向一家海外電商巨頭供貨。雖然上海企業努力保持供應鏈穩定,但由於美國企業生產受阻,客戶“有鍋無蓋”,斷了的產業鏈始終難以補齊。
國際貿易業內人士認為,受全球港口運轉不暢影響,海運缺箱預計還將持續一段時間。但海運只是全球產業鏈中的一個物流環節,相比暫時的“運輸難”,“製造難”正在成為波及更廣泛、影響更深遠的挑戰。
“傳統營商環境名額中,很少涉及供應鏈。但現如今,供應鏈是否穩定,產品能不能順利地造出來,已經是廣大企業最關心的營商環境內容。”營商環境評估專家表示。
供應鏈正重構
最近,隨著需求端愈加迫切,萊迪思開始調整供應鏈佈局。企業將部分封裝測試業務轉移到國內,尋找新的合作夥伴。
從漕河涇上中環,經高速,驅車一小時,便是封測供應商華天科技位於昆山的基地。徐宏來十分看好這家新崛起的晶片封測企業:“長三角集成電路產業進步確實很快,產業鏈正在成熟。”
位於上海莘莊工業區的民企愛朵集團同樣經歷了“由遠及近”的變化。疫情前,這家企業生產高端嬰兒紙尿褲,其高分子原材料來自化工巨頭巴斯夫設在美國、東南亞的工廠。疫情後,海外工廠生產時斷時續,巴斯夫將部分原材料生產轉入上海金山化工區等國內基地,保障其全球產業鏈穩定。
“疫情緊張時,我們上至董事長,下至採購員,與海外供應商們視頻連線,每天一小會,每週一大會。困難雖大,但大家的距離反而更近了。”愛朵集團供應鏈CEO朱永龍說。
受供應鏈挑戰和工廠陞級的影響,今年特斯拉上海臨港工廠的生產也曾出現過一些小的中斷。“但從7月底開始,臨港工廠已經轉型成為特斯拉汽車出口中心,遠銷世界各地。”特斯拉汽車相關負責人表示,當前借助上海的各方面優勢,特斯拉臨港工廠調動國內外供應鏈,保證最大生產能力,同時輻射國內外市場。
特斯拉方面介紹,現時上海臨港汽車產業鏈高度集聚,周邊長三角地區一、二級電動汽車零部件供應商也在蓬勃發展。現時特斯拉臨港工廠零部件當地語系化率已經高達86%,未來還將根據自身需求及供應商成熟度,進一步提升供應鏈當地語系化率。
轉型路上,也有人反其道而行之。上汽集團延鋒國際公司在汽車內飾領域已經形成了“五五開”的國際國內市場格局,疫情後企業主動放弃了過去供應鏈主要依靠國內出口的管道,轉而在海外市場打造本地供應鏈。
“每一筆需要跨洋運輸的供應鏈業務,現在都要管理層特批。能當地語系化的,堅決當地語系化。”延鋒國際負責人介紹,雖然其供應鏈轉移方向是“外向走”,但“當地語系化”的內在邏輯是一致的,“這也是疫情後跨國經營的新趨勢”。
“當下的全球分工中,越來越多的‘短鏈’,正在取代‘長鏈’。”上海交大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董明認為,“短鏈”並不意味著全球化的倒退,相反當地語系化可以使供應鏈變得更加敏捷、更具韌性;供應鏈重構,將以新的管道,深化全球分工合作。
“面對疫情下世界經濟的不確定性,我們的供應鏈還需要數位賦能,形成自感知、自我調整和自我調整能力。在這些方面,上海及長三角地區大有可為。”董明表示。
越是可控越能融入全球
受海運需求井噴影響,今年滬東中華造船公司只用半年時間,就接滿了過去一年的造船訂單量。
滬東中華生產的LNG船,約三成裝船設備和零部件需要進口。海外疫情反復,許多歐美供應商處於半停工狀態,企業當機立斷,决定靠自己補鏈强鏈。
上海長興島上,補鏈計畫從疫情前就開始籌備。過去滬東中華的一個生產車間,轉身成為自主研發LNG船某項關鍵核心部件的獨立公司。過去一年裏,在海外供應鏈困境倒逼下,企業加大投入,全力加快研發行程,初步形成自主可控的研製能力,相關產品正在投入量產。
“我們還在與蘇浙民營企業合作開發,推動更多零部件和原材料供應鏈自主可控。”滬東中華造船公司副總經理羅樂表示。
愛朵集團同樣把視線放在更長遠處。在供應鏈衝擊下,他們一邊將安全庫存週期從20天延長到40天,一邊加快投入可降解新材料研發,分散依賴進口石化原材料的風險。
“我們和上游供應商聯手研發,長三角豐富的科研院校資源為我們提供有力支撐。”朱永龍介紹,企業已經與南京大學、東華大學分別開展產學研合作,自主研發新材料。一旦研發成功,上游供應商很快就能量產,補鏈强鏈便能形成閉環。
“建立自主可控的供應鏈,並不意味著自我封閉;相反,我們的供應鏈體系越完善,新格局下融入全球化的能力越强。”供應鏈管理領域專家表示。
跨國公司的選擇和行動充分證明了這一點。今年1至7月,上海外商直接投資實際到位金額同比增長18.8%,新增跨國公司地區總部36家。在全球“斷鏈”背景下,上海和周邊長三角地區供應鏈整體穩定且持續陞級,成為吸引外資的重要優勢。
“我們雖然找到了國內晶片封測供應商,但更期待看到在封測領域的上游,國產原材料和設備能實現突破。”萊迪思亞太區總裁徐宏來認為,上海具有獨特的人才和創新資源優勢,可以抓住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構的危中之機,加大研發投入,在國內產業補鏈强鏈過程中更好地發揮引領作用。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