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戰後,除了於謙之外,郭登也是穩住局勢的關鍵人物

山西 99℃ 0
摘要:明正統十四年對於大明王朝來說是一個特殊的年份,這一年,明英宗率部親征北伐,結果在土木堡被瓦剌大軍圍困,明軍宿將精銳幾近覆滅,明英宗被擄走北上,大明的軍事力量遭遇沉重打擊,國運危殆。壬戌,師潰,死者數十萬。而土木堡之戰後,邊關明軍是士氣備受打擊的,多少產生了畏敵之意,不敢與瓦剌交戰,於謙主導的北京保衛戰,雖然保住大明,但是尚不能打消明軍對瓦剌的畏懼感。

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對於大明王朝來說是一個特殊的年份,這一年,明英宗率部親征北伐,結果在土木堡被瓦剌大軍圍困,明軍宿將精銳幾近覆滅,明英宗被擄走北上,大明的軍事力量遭遇沉重打擊,國運危殆。

而說到這次明朝和瓦剌大型戰役,都不免痛恨於明英宗過於聽信王振的話,結果導致數十萬明軍被拖累之死。

本來在土木堡之戰前,明軍雖然和瓦剌的前期對決失利,名將朱勇戰死,但是明軍遠遠沒有到被瓦剌幾近全殲的地步。

《明史.英宗前紀》庚申,瓦剌兵大至,恭順侯吳克忠、都督吳克勤戰沒,成國公朱勇、永順伯薛綬救之,至鷂兒嶺遇伏,全軍盡覆。辛酉,次土木,被圍。壬戌,師潰,死者數十萬。

所以說當土木堡明軍戰敗的消息傳至北京的時候,所有人都懵了,仗怎麼就打到了這個樣子,一時間,沒人能給出解釋。

而土木堡之戰後,邊關明軍是士氣備受打擊的,多少產生了畏敵之意,不敢與瓦剌交戰,於謙主導的北京保衛戰,雖然保住大明,但是尚不能打消明軍對瓦剌的畏懼感。

囙此在北京保衛戰後不久,明朝和瓦剌圍繞著大同的交戰,極大地振奮了明軍的士氣,雙方在軍事上才再次回歸平衡,瓦剌趁土木堡大勝之際,南下侵擾的勢頭才會减弱。

說到這裡,就必須要說一下,當時鎮守大同的主將之一,郭登,個人認為,他的功績雖然比不上於謙的北京保衛戰,但是在那個年代,他也是幫助大明穩住局勢的關鍵人物。

先說一下,郭登原本是主要在南方作戰的,在明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年),他隨軍出征。

《明史.郭登傳》十四年,車駕北征,扈從至大同,超拜都督僉事,充參將,佐總兵官廣寧伯劉安鎮守。

當明英宗率領大軍抵達大同後,他便留在了大同,輔助劉安鎮守大同,可以說這一任命對郭登來說是很幸運的,因為他沒有繼續隨軍出征,不然的話,郭登也難逃土木堡的厄運。

這裡要說一下,大同府是明朝重要的九邊之一,治所在今山西大同市。防區相當今山西外長城以南,東自晋、冀省界,西至大同市西北一帶。

明英宗在大同府感覺戰事不順,尤其是折損了名將朱勇,損失了部分兵力,所以說隨行的大臣們大多建議,差不多得了,趕緊撤吧,明英宗也是見情况不對,那就撤唄,就是撤退的抉擇上,被王振給坑了。

本來明軍已經沿著一條安全的道路回撤了。

那就是經由大同轉軍至紫荊關(在今河北易縣西八十裏紫荊嶺上),王振是同意的,因為這條路線不僅安全,路程較近,可以儘早入關,擺脫瓦剌的追擊,同時可以經過王振的老家蔚州。

也就是這個時候,王振的小心思出現了,他想回家鄉好好炫耀一番啊,本來他真炫耀一下就好了,可是他非要給自己撈取名聲,認為如此大規模的軍隊通過蔚州,難免不會踐踏蔚州百姓的莊稼,所以堅持改道。

《明史.郭登傳》朱勇等軍覆,倉猝議旋師。登告學士曹鼐、張益曰「車駕宜入紫荊關」,王振不從,遂及於敗。

《明史.宦官傳》振初議道紫荊關,由蔚州邀帝幸其第,既恐蹂鄉稼,複改道宣府。軍士紆回奔走,壬戌始次土木。瓦剌兵追至,師大潰。帝蒙塵,振乃為亂兵所殺。

結合這兩處記載來看,當時應該是所有人都以為明英宗南歸無慮的時候,被王振的騷操作給整懵了,大軍已經將臨近蔚州了,這個時候,王振提議走原來的路線,再度折返,從東線歸京。

估計當時郭登心裡把王振的祖宗十八代都罵了一遍,他聯系明英宗身邊的大臣,建議還是從紫荊關入關,但是王振堅持不同意,明英宗也是太過寵信王振了。

結果就是,明軍馬上要逃出虎口了,愣是讓王振給一脚踢了回去,送到瓦剌的嘴邊,本來從原來的路線歸京,路程就比較長,再加上明軍折返蔚州的消耗,可以說王振很好的疲憊了明軍,並且給瓦剌爭取了足够的時間。

最終,在土木堡,明軍大敗,明英宗因為王振一人,而葬送了明朝數十萬將士。

從土木堡明軍戰敗開始,郭登就意識到,大同府作為明朝的邊防重鎮,日後遭受攻擊的可能性大幅提升了。

《明史.郭登傳》當是時,大同軍士多戰死,城門晝閉,人心汹汹。登慷慨奮勵,修城堞,繕兵械;拊循士卒,吊死問傷,親為裹創傅藥。曰:「吾誓與此城共存亡,不令諸君獨死也。」

郭登首先做的就是提升大同守軍的士氣,畢竟打仗嘛,將士們心氣泄了,什麼仗都打不贏,這就是為什麼有些時候,敵人抓三萬頭猪要比俘虜三萬人苦難的多。

可以說如果大同丟了,那麼瓦剌南下入侵明朝京師的意願就更加强烈了,沒有了側翼的威脅,勢必令瓦剌的野心更加膨脹。

《明史.郭登傳》是夕,敵營城西。登謀遣壯士劫營迎駕,不果。明日,也先擁帝去。

瓦剌北撤的時候,路過大同,還子城外紮營,大有試探性攻城的意味,當時郭登還曾組織兵力營救明英宗,只是那個時候,大同兵力不足,瓦剌對明英宗的看押也是很嚴密的,郭登並未得手,如果他得手了的話,大明的走向可能就又不同了。

土木堡之變同年,瓦剌大軍南下入侵京師,當時郭登是派人給京師送信,請求率部馳援京師的,畢竟自己作為邊關主將,沒要得到命令就率部馳援京師,容易造成誤會,只是沒想到,於謙够狠,在危難之際,在北京城下擊退了瓦剌大軍,將大明拉出深淵。

所以說郭登請求率部馳援京師的信還沒送到,瓦剌大軍就撤了,這是郭登沒有預料到的吧。

最主要的是,明朝打贏北京保衛戰之後,瓦剌的重心也轉移了,拿不下明朝的京師,還啃不下明朝的邊關重鎮嗎?所以瓦剌開始嘗試性進攻大同,也就是這個時候,郭登的作用得以體現。

《明史.郭登傳》景泰元年春,偵知寇騎數千,自順聖川入營沙窩。登率兵躡之,大破其眾,追至栲栳山,斬二百餘級,得所掠人畜八百有奇。邊將自土木敗後,畏縮無敢與寇戰。登以八百人破敵數千騎,軍氣為之一振,捷聞,封定襄伯,予世券。

明代宗朱祁鈺繼位之初,瓦剌再度來襲,郭登得知了瓦剌騎兵的動向,率部出擊,大敗瓦剌軍,追擊至大同東北的栲栳山(今山西大同縣東北十七裏閣老山),斬首200級,這意味著此戰,瓦剌軍的傷亡可能在一千左右,對於這支瓦剌先鋒軍,算是重創了。

最主要的是,郭登所部是大明邊軍之一,可以在野戰中擊敗瓦剌,就足以證明,明軍面對瓦剌還是有一戰之力的,這給了土木堡之變後,士氣低迷的明軍極大的振奮。

《明史.郭登傳》四月,寇騎數千奄至,登出東門戰。佯北,誘之入士城。伏起,敵敗走。登度敵且複至,令軍士齎毒酒、羊豕、楮錢,偽為祭塚者,見寇即弃走。寇至,爭飲食之,死者甚眾。

瓦剌先敗,但是並未打消其南下的意圖,所以說同年,瓦剌再度攻打大同,但是被郭登引入城內,瓦剌軍遭遇伏擊敗走。

之後郭登預判瓦剌軍會殺一個回馬槍,所以故意當將士帶著毒的酒肉,假意出城祭祀,等到瓦剌軍殺到,明軍敗走,瓦剌將士爭搶酒肉,結果可想而知,在中毒身體不適之下,郭登率部追擊,瓦剌軍再次遭遇重創。

也先見郭登不好對付,就親自率2000騎兵再度襲擾大同,並且號稱是送明英宗回去。

《明史.郭登傳》六月,也先複以二千騎入寇,登再擊卻之。越數日,奉上皇至城外,聲言送駕還。登與同守者設計,具朝服候駕月城內,伏兵城上,俟上皇入,即下月城閘。也先及門而覺,遂擁上皇去。

也先的意圖是,城郭登打開城門之際,率部沖入大同,只要突破了城門的防守,那麼後面的瓦剌大軍就會源源不斷的湧入,以此來達到自己的意圖。

也先的謀劃很明顯,但是他也很自信,畢竟手裡的籌碼是明英宗啊,任何一比特明朝將領,都希望把明英宗就出來吧,因為只要成功了,那麼無論是誰都將成為明英宗一朝最大的功臣。

只是郭登沒有被衝昏頭腦,知道也先的小心思,暗下設伏,只是說被機警的也先識破,在被圍困之前,也先就帶著明英宗跑了。

可以說在瓦剌大軍敗於北京城下後,大同就成為瓦剌爭奪的重鎮,而大同有郭登的鎮守,成為了挫敗瓦剌南下的關鍵將領。

《明史.郭登傳》登初至大同,士卒可戰者才數百,馬百餘匹。及是馬至萬五千,精卒數萬,屹然成巨鎮。

尤其是郭登鎮守大同期間,讓兵力疲弱的大同,成為一座由數萬精兵護衛的堅城要塞,這對大明是一件幸事,有大同府的存在,瓦剌就再也沒有可以毫無顧忌,緊逼明朝京師的機會了,畢竟自己的側翼時刻都會遭到威脅。

參考資料《明史.英宗前紀》《明史.宦官傳》《明史.郭登傳》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