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拉閘限電後:半歲孩子被困電梯,蟹農損失超兩萬

辽宁 80℃ 0
摘要:人們很難相信這是2021年的東北。停電原因眾說紛紜,網上吵得不可開交,幾天之後,才逐漸有了明確的說法:實際上,東北地區已經首先對非居民執行了有序用電,但在執行後仍存在電力缺口,現時整個電網有崩潰的危險,才採取了對居民限電的措施。電煤價格高企,發電廠虧損嚴重,則是更深層次的原因。眼下,很多蟹農的工作被按下了暫停鍵,收入隨著死去的螃蟹一起消失。

人們很難相信這是2021年的東北。

在許多人的印象裏,東北能源豐饒,不缺煤炭不缺油,更不會缺電,另一方面,早在前幾年,新聞就在文宣我國的發電裝機規模達到世界第一,但是連續幾天大面積多次不定時停電,讓人們措手不及,心頭也籠上了一層疑雲。

停電原因眾說紛紜,網上吵得不可開交,幾天之後,才逐漸有了明確的說法:實際上,東北地區已經首先對非居民執行了有序用電,但在執行後仍存在電力缺口,現時整個電網有崩潰的危險,才採取了對居民限電的措施。電煤價格高企,發電廠虧損嚴重,則是更深層次的原因。

在電不够用的日子裏,人們的生活多了許多不便,有人突然被困電梯,有人網課中斷,車輛擁堵在交通信號燈熄滅的道路上,一些依靠機器維持身體的病人突然面臨著生命危險,一些人的生計則被迫中斷,比如在盤錦,眼下正是河蟹成熟的季節,無論是儲存打撈上來的河蟹,還是通過直播間賣出螃蟹,每一個環節都跟電息息相關。眼下,很多蟹農的工作被按下了暫停鍵,收入隨著死去的螃蟹一起消失。

近處持續的社區封鎖、遠處的洪灾,引起了人們對生活的警覺,許多人提到,罐頭、充電寶、乾淨的水已經成了家裡必備的東西。當所有反常的事情積累到一定程度,人就習慣了這樣的生活。

文|謝嬋鐘藝璿鄒雨沁

編輯|趙磊

運營|橞楹

突如其來的停電

9月24日早上,9點30分。

水剛沒過大米,陳紅紅在做飯,一插電,發現指示燈怎麼都不亮。“不會是停電了吧?”她嘀咕了聲。

打開村裡的微信群,七八十人的群聊裏,大家都在問,“怎麼停電了?”陳紅紅住在盤錦市大窪區田莊台鎮建設村,過去村裡停電,大隊管理員都會在群裏提前通知時間,這回無論她怎麼呼叫,“管理員都沒有出現”。

很快,訊號和水都沒了。陳紅紅在家坐了會,眼瞅中午還沒有來電的意思。“過去最多停一兩個小時,這回遲遲沒人通知到底怎麼了。”她裹上衣服出門,攔了輛村裡載人的電動三輪車,準備去不遠的田莊台鎮買些乾糧。當時車上已經有一些眼熟的面孔,陳紅紅打了聲招呼。

半小時後抵達,她發現,“鎮上居然也停電了”。雜貨店前,人們聚在一起閒聊,“當時大家都猜測很快就會來電”。陳紅紅也這樣想,她給自己買了少量的麵包和水,也替村裡的老人們買了些。“村裡老人們行動不便,當天有四五個人拜託我買東西。”

走到快遞站,管理人員正在抱怨停電帶來的麻煩。陳紅紅報出自己的取件碼,管理員指了指地上散落的快遞,“現在沒辦法給你取快遞,手機沒電啦,識別不了”。

在盤錦市另一頭的村莊內,謝小龍正對著自己的冷庫一籌莫展。

冷庫裏裝的前一天晚上打撈起來的螃蟹。這個年輕蟹農有接近100畝稻田,和村子裏大多數人一樣,他將蟹苗養在水稻田裡,一年之中就盼著9月這個吃蟹的好時節。前一天晚上,他帶著頭燈去田裡摸蟹,八百多斤螃蟹被裝進冷庫裏,等待著第二天被售賣。

這個被譽為“天下第一河蟹市場”的地級市今年擁有172萬畝河蟹養殖基地,遼寧省超過九成的河蟹都來源於此。謝小龍的螃蟹要從早上開始賣,積壓得久了,螃蟹就會開始蔫兒,繼而死掉。沒賣完的螃蟹也要補充冷氣。但現在停電了,螃蟹賣不出去,也沒有辦法給冷庫降溫。

另一比特蟹農王鐵林也有點措手不及。這一天早上九點停了電,基站訊號也消失了,他的微信收不到消息,與外界徹底失去聯繫。他跑出門,去辦了一張新的電話卡,但移動的新卡裝上去,跟聯通一樣,依舊沒有訊號。他又出門轉了一圈,沒有找到一個有網絡的地方。

隨著電商興起,直播賣貨已經成為他最重要的銷售管道,過去每一天,他都會給老鐵們拍剛撈上來的螃蟹打架的視頻,網友們會通過直播間下單。一天幾百單成交,他能賺上一點錢。而這天中午12點50分,他沒有像往常一樣出現在直播間裏。

突如其來的長時間停電讓這些人陷入迷茫。許多人想到了給電力局打電話,王鐵林在那一天下午五點半的時候想辦法給電力局打了一次電話,倒是很快接通了,但是電話那頭沒有給任何有效資訊,只是告訴他,接到了政府的停電通知,必須馬上停電。對方還說,可能需要淩晨三四點才能來電。

停電成為常態

充電寶沒電了,手機關機打不開,陳紅紅開始焦躁。“當時就我一個人在家,沒有電,沒有水,特別無助。”中午買的少量乾糧也吃光了,陳紅紅餓著肚子坐在床邊等待,看著窗外的天由淺變深,最後什麼也看不見了。

“特別特別黑。”村子失去了光線,連同聲音。不記得幾點了,鄰居家突然傳來小孩的哭聲,“幾個月大的小孩,沒有熱水泡奶,餓得嗷嗷叫”。

直到晚上10點半,“砰”得一聲,來電了。村裡傳來此起彼伏的喊聲,“來電啦!”陳紅紅舒了一口氣,趕緊為一切電子設備充電,能睡個好覺了,她想。

而沒人知道,這只是開始。

第二天,9:30,相同的時間,電又停了。沒有買蠟燭成了陳紅紅最後悔的一件事,“過去從來都沒有這個習慣”。陳紅紅預感,這次也許“不是一場常規停電”,她跑到村口,村裡人已經議論紛紛,“聽說整個東北停電了”,有老人著急地分享自己聽到的消息,“這個電據說要停上3年哇!”

陳紅紅不知道,網上已經開始議論起來,有人說限電是全國都有的,是為了達到環保要求,但更多人在質問,為什麼其他地方停的是工業用電,唯獨東北出現了限民用電的情况,還有不少人覺得,限電就限吧,為什麼不提前告知呢?

直覺告訴陳紅紅,3年可能有些誇張,但她也開始恐慌。她在大窪區為一個蛋糕店打工,這幾天因為沒水沒電,老闆通知她暫時不用去上班。村裡載客的電動三輪車也因為沒電,都消失了,她徒步走到了更近的平安鎮去,發現那也停電了。陳紅紅逐漸反應過來,“這附近可能基本沒有不停電的地方了。”

事實上,整個大窪區正在經歷一場輪流停電。為了吃飯,謝小龍開車去了大窪區市區,距離他家二十多公里,那是他能找到的最近的有訊號的地方。但在市區,劉濤和女朋友正準備去商場逛街,剛進到商場門口,周圍一下子全黑了,商場裏的人像魚群一樣湧出來。回家的路上經過康橋公園,正好趕上公園裏的小火車收車回家,平時用來逗小孩的霓虹燈掛在玩具火車上從人群裏穿過。這也是當晚唯一的亮光。

當停電又一次發生,所有人的生活都被打亂了。那晚來電後,王鐵林趕緊給手機充上電,發現有幾十個顧客的消息沒有來得及回,再問過去,對方表示已經在別處買蟹了。一連兩三天,他的單量都不超過10單,他有些沮喪。

平日裏,他除了賣蟹,還有一份剪輯的工作。因為害怕白天停電,他打開電腦,工作了一整晚,剪輯了二十多條視頻。那原本是他兩天的工作量。

幾天過去,他已經不再期望賣多少蟹了。他的生活已經變成了白天睡覺,晚上剪視頻。而謝小龍的損失則更大,螃蟹死在冷庫箱裏,一晚上兩三千塊錢就嘩啦啦飛走了。他粗略算了一下,連續幾天的停電讓他的損失超過了兩萬。

蟹農張圖昇的電腦也打不出訂單了,他煩躁地抽出紙和筆,吸了口烟,刷刷地記錄著訂單號和客戶資訊。他在大窪區賣河蟹和大米,平時在直播平臺上接單,兩天斷斷續續的停電折磨著他的右手。“煩死了,一天幾百單,電腦1分鐘的事,我手寫花了幾個小時。”

光亮驟停後,一些恐懼也在蔓延。村裡的大隊管理人員再也不見踪影,沒有人告訴陳紅紅,什麼時候會來電,什麼時候這些電又會突然消失。又是一夜的等待,手機突然有亮光,電話鈴響了,來了一絲絲微弱的訊號。陳紅紅趕緊接起,是村裡人打的,一個外地打工的年輕人,聲音很焦急,“紅紅,打了你十幾個電話,幫我去看看我媽還好嗎?”

她看了看窗外,摸黑起來——她已經在床上幹躺了一天。走在水泥路上,“身邊安靜的嚇人”,陳紅紅借著手機微弱的燈光,“只有5%的電了,我只敢開了一會”,一路過來,不少村民呆坐在門前,“看不清臉,天黑怪怵人的”。

這戶老人一個人住著,“我們村幾乎都是空巢老人,年輕人都離開了”。東北晚上10度左右,停電沒法用電熱炕,燒煤又需要電排扇。“都離不開電。”陳紅紅看到,老太太躺在床上,身上蓋了一層厚棉被,棉被上又是一層毛毯。

道了平安後,陳紅紅離開了。“她躺了一天,我也不知道她有沒有吃東西。“

23:30分,電終於來了。她打開手機,訊號恢復了,連續不斷的來電提醒瞬間擠滿了荧幕。

被打斷的生活

不止是盤錦,整個東北陷入了不定時、不定點的停電中。

吉林市新北水務有限公司在26日晚間發佈了一則公告,“按照國家電網要求,將執行東北電管局和吉林省能源局有關有序用電的精神,不定期、不定時、無計畫、無通知停電限電,此種情況將持續到2022年3月份,停電、停水變為常態。”儘管次日又聲明前一則公告“措辭不當、內容不準確”,並將嚴肅處理相關責任人,但對於許多東北人來說,眼下的生活確實沒有比“不定期、不定時、無計畫、無通知停電限電”這句話更精准的概括了。

9月23日以來,東北多地發佈限電通知,通知稱,若電力緊張情况沒有緩解,限電工作可能會持續。國家電網的工作人員對此回應稱,東北地區已經首先對非居民執行了有序用電,但是在執行後仍存在電力缺口,現時整個電網有崩潰的危險,才採取了對居民限電的措施。電力供需緊張情况緩解後,會優先恢復居民用電,但現時時間未知。

電力驟停,對正在運行的都市而言,可能是一場危險。

9月24日,遼寧一家企業因限電發生高爐煤氣中毒事故。限電導致的設備停機煤氣洩漏,已致23人發生煤氣接觸反應,現時仍在醫院接受觀察治療,暫無生命危險。而快手上另外一位博主的視頻顯示,虎林市這天晚上五點半,兩公里的距離內發生了三起跟車事故。據新京報報導,在瀋陽市沈北新區和渾南新區,部分區域限制供電,有道路因信號燈沒電產生擁堵。

突然停電了,家住東北的李江海帶著妻子走消防通道下樓。途徑14樓,電梯口附近傳來一陣撕心裂肺的叫喊聲。李江海趕忙跑過去,一個男人癱坐在電梯門前,梯門死死關著。他的妻子和孩子被困在14層,孩子只有6個月大,沉悶的呼救聲、拍門聲和哭聲不斷從電梯內傳來。男人急得全身發抖,大哭,瘋狂撥打求救電話。

在一樓,另一些住戶也被困在這個電梯間內。李江海和妻子開車出門,都市一瞬間失去了光亮,路燈關了,黑漆漆一片。“當時信號燈也沒了,交通很混亂”,他和妻子看到,决定還是開回家,又是一路心驚膽戰。

“回到家後,看到消防員都來了,聽說撬開了電梯,都救出去了。”後來物業告訴業主,這次他們也沒接到通知,“未來將不定時停電。”李江海仍然對這場突然的電梯事故耿耿於懷,如果能提前通知,哪怕十分鐘,都不會有這樣的情况發生。

家住在黑龍江海林市的大强是從早上起來開始發現停電的,他起初沒有當回事,下樓去買了一包烟,結帳的時候卻發現手機已經無法付款了。他無奈放下烟往回走。白天的生活他靠著吃自熱米飯度過。小城的天黑得早,他拍了一條視頻傳到網上,視頻裏黑黢黢的什麼也看不出來,以至於網友不相信,“就算停電了,也不會黑成這樣吧”。他無奈又跑到街上,想再拍一個清晰一點的視頻。

大街上有一些發電機的轟鳴聲,因為停電,許多人選擇走上街來抵禦孤獨與黑暗。二十多年來,他第一次遇見這樣的景象,整個都市都是暗下去的,無論走到哪都沒有一點亮光,馬路上甚至也沒有紅綠燈,司機們只能放慢速度,憑感覺開車。他的一比特朋友不想爬24樓回家,找了一個有發電機的网咖過夜。

許多人在大强的視頻下猜測這次大面積停電的原因,“煤價”“大宗產品價格”“減產”等詞語頻頻出現,也有人在分享自己“缺電”後的不便生活,更多人則抱有“不服”,“為什麼就是東北呢?”一些人在大强的視頻下攻擊他“沒安好心“,但更多的是同樣住在東北的人在評論區哭訴:因為沒有提前預警,斷電的時候,一些人被困在了電梯裏;一比特黑龍江的高三學生的網課隔幾分鐘就掉線,到了晚上,工作也沒有辦法寫。而在遼寧,一比特小學生的媽媽則把手機電筒打開,為自己的女兒照明做作業,她將這段視頻錄下來發在了網上。

同在海林的吳倩當日正準備考研複習,突然停電了。“我正在看網課,視頻突然斷了,沒有網絡。”

靠著瓦斯和淨水器內的存水,吳倩父親做了一餐午飯。但因為抽油煙機罷工,“屋裡很嗆。”晚上吳倩和父親出門,發現有人用一根木棍將單元門給別上了,“畢竟是電動感應,關了大家都別想出來。”出門後,她才發現周圍的一切都陷入了大片的黑暗,“十字路口的紅綠燈都不亮了。”

都市的作息也被迫改變。一比特哈爾濱的女士收到了商場的推送,“為響應電力主管單位要求…保障居民正常供電“,哈爾濱王府井商場從26日起下午三點半就得閉店。

而除了河蟹養殖,種植大棚草莓和柿子也是盤錦人另一個重要的生計。謝小龍和朋友一起開了一個柿子合作社,每年一月柿子豐收的時候,青紅相見的果子堆在大棚裏,等待著被裝上集裝箱運往外地。但今年,小龍有些擔心是否能等到那個時候,因為大棚的恒溫和通風都依賴電。

實際上,東北並不缺電,一份《東北電網事故拉閘限電預通知單》在網上流傳,“全網頻率調整手段均已用盡,當前魯固直流送山東454萬千瓦,高嶺直流送華北62萬千瓦,與國調中心確認已不具備調減空間”,在東北限電的同時,依然要保證向華北輸送電力,一些人在網上質疑,實際上,東北民企活力不足,之前發電量遠大於需求量,所以通過協調將多餘電力通過長期合約的管道賣給外省,魯固直流甚至是山東援建東北的項目,但在缺電面前,為了保證電網安全運行,只能勒緊腰帶過日子。而東北經濟發展模式的老問題,是缺電的更深層次原因。

“本來就沒多少工業企業,能限電的都限了,剩下的都是些絕對不能停的企業,還缺電的話只能停民電了。”知乎上一比特答主說。但在東北,工業、製造業的萎縮,讓人們愈加依賴服務業,尤其是新興的電商直播,沒有電,給東北的直播行業蒙上了些許陰影。

相比生意,小龍更擔心的還是家裡的小孩。由於持續的停電,老師通知家長把孩子接回家,他有兩個孩子,分別上一年級和六年級,都離不開大人,這意味著,白天必須要有一個人留在家裡看孩子。

另一比特黑河的小學家長說,孩子學校的小學部有三棟樓,教學樓、辦公樓和藝體樓,老師告訴他們,今年冬天整個嫩江只有教學樓能開暖氣。但到明年冬天,不知道還有沒有充足的暖氣供應。

在更廣袤的農村裏,一些人正在默默等待這場停電的過去。建設村的老人們太多,年邁,行動能力又不便,陳紅紅最擔心的是他們。

易瑞的男朋友在東北生活了許多年,在他的記憶裏,停電是每年都會發生的事情。但似乎從來沒有像今年這樣頻繁。9月23日這天,她選擇在家裡躺上一天,男朋友在一旁看書。

在經歷了長時間的社區封鎖、物資短缺,又經歷了河南豪雨等灾害之後,他們對生活變得警覺起來,家裡常備著15個罐頭、容易長時間儲存的紅薯、和乾淨的水。停電已經無法讓他們的生活產生動盪了,沒有電的12個小時裏,易瑞不肯下樓,也不忍心讓外賣員爬15樓送餐,是這些食物支撐了她的生活。

【版權聲明】本作品的著作權等知識產權歸【每日人物智慧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所有,深圳市騰訊電腦系統有限公司享有本文的資訊網路傳播權,任何協力廠商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