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什麼是政治?政治就是把敵人的人搞得少少的,把自己的人搞得多多的!
毛主席這句話無疑是至理名言,用短短數十個字道盡了政治的精髓,那就是團結能團結的一切力量,為最終的目標而努力。
在這裡說這句話何意?不過是作為開場,詮釋全文的主題而已。
今日主題是,關羽威震華夏後,如果真就拿下樊城甚至打到許昌,能助力蜀漢一統天下嗎。
(威猛的關二爺)
一:威震華夏對統一天下有多重要?
在三國志中,對關羽威震華夏是這樣記載的。
《三國志·關羽傳》:(建安)二十四年,先主為漢中王,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是歲,羽率眾攻曹仁於樊。曹公遣於禁助仁。秋,大霖雨,漢水泛溢,禁所督七軍皆沒。禁降羽,羽又斬將軍龐德。梁、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羽威震華夏,曹公議徙許都以避其銳。
這段正史資料用簡短的語言記錄了建安24年發生的幾件大事!
首先:是劉備僅為漢中王,關羽成了前將軍,假節鉞。
其次:是關羽率領大軍進攻駐守荊北地區的曹仁,曹操派遣於禁增援曹仁,遭遇大雨在關羽水淹七軍後全軍覆沒,於禁被俘龐德被殺。
最後:是關羽打贏了之後對曹魏的影響,關羽大勝讓曹魏地盤風聲鶴唳,不少人都搖旗鼓噪開始呼應關羽北伐,弄得身處許昌的曹操都尋思是否遷都。
為何打樊城會讓曹魏勢力如此動盪?原因很簡單,它能將劉備的漢中戰區和荊州戰區給打通。
樊城可以說是連接漢中和荊州的關鍵節點!
(全據漢水等於盤活劉備軍)
如果關羽拿下了樊城,劉備勢力進攻曹魏的局勢將大大改觀!
第一:劉備將佔有漢水全境,盤活全域。
漢水是長江最重要的支流之一,漢江流經今日陝西和湖北兩省,在今日襄陽區域附近,漢水又被稱呼為襄江或者襄水。
全具漢水之後的劉備勢力,要在漢中戰區和荊州戰區運輸兵員和戰略物資,就不需要再走艱難的蜀道,可以借助水路快速行軍,大大降低了戰略部署難度和後勤補給難度,而且襄陽自古以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佔據了襄樊區域的蜀漢,就能在和曹魏對壘的正面形成戰畧優勢,北伐的難度將大大降低。
第二:曹魏勢力將無險可守。
如果曹操丟掉了樊城,則意味著整個南陽郡暴露在劉備勢力之下,無險可守的曹操如果要抵抗關羽的進一步進攻,只能在南陽北部的伏牛山一線設定防線。
那麼南陽是個什麼地方?答案是當時重要的糧食產區,南陽盆地面積36635平方公里,素有“中州糧倉”之稱,在今日中國,都是著名的糧、棉、油、烟產地。
在古代,糧食和人口就是戰鬥力,一個產糧區人口必定不會少,落入劉備手中的南陽盆地,即是兵源地也是糧食產區,拿下這裡對劉備勢力而言,意義不下於巴蜀。
更重要的是,南陽盆地再往南走,就是漢獻帝所在的許昌,等於直面曹魏的統治覈心區域!
那個時候的境况下看,曹操不害怕,確實說不過去。
(當時形勢圖)
二:假設命題,孫權不背盟,蜀漢會如何。
關羽北伐最後敗在了東吳背盟偷襲荊州,曹魏援軍打壓關羽的兩路夾擊之下。
如果當年的孫權,在關羽一路大勝的關鍵時刻,不偷襲關羽,反而選擇夾擊曹魏,情况會如何?
答案當然是曹魏有覆滅這危險。
因為那個時候的蜀漢,正是隆中對能實現的時刻,佔據荊州和益州還連接了漢水。
在這個時刻,劉備稍許休養生息一段時間,關羽稍許穩守一段時間,就能發動一場兩路夾擊的戰爭。
而且那個時候的曹魏,背後凉州區域還有軍閥張進、黃華等人正在叛亂。
內憂外患時刻,聯合孫權大軍進攻,三路夾擊之下,勢必戰果輝煌,曹魏勢力極有可能丟掉凉州,劉備拿下關中也非不可能。
至於孫權,只要他自己不帶兵,打過淮河佔據徐州也不是夢。
所以,只要孫權配合,三國或許不會延續那麼久,劉備也不會壯志難酬,關羽也不會橫死荊州。
但是孫權啊孫權,並不是一個配合的人。
原因也簡單,那就是他沒有政治家的眼光,多的是獲得實利的心思。
(務實的孫權)
三:北伐成功的關鍵在孫權。
三國三大雄主可謂各有特點!
劉備一生仁義為先,雖也做過些下做事,但依舊當得起真英雄。
曹操一生縱橫四海,快意恩仇大氣磅礴,屬於真性情的大奸雄。
唯有這孫權,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務實主義者,為了眼前的利益,可以無止盡地撕逼,也可以無下限地做人。
建安十六年(211年),劉備受邀入益州,留下關羽、張飛、諸葛亮鎮守荊州,誰曾想蜀中攻略很不順利,軍事龐統戰死。
西元213年,劉備在益州進退兩難,無奈只能召喚諸葛亮、張飛、趙雲前往益州幫忙,獨留關羽鎮守荊州。
然後,荊州就成了關羽主政的地方,傲氣的關羽,在荊州的主要工作並不是治理荊州而是和東吳的大都督反復拉扯。
至於拉扯的覈心,大家耳熟能詳,荊州歸屬而已。
(魯肅和關羽)
孫權反復討要荊州,其實和他算計中的政治利益有關,當年借南郡給劉備,目的是讓劉備在北方抵擋曹操,現在要荊州則是因為劉備的實力,就要超越自己了。
穩固荊州,圖謀益州,真要橫跨荊益,劉備將成為比肩曹操的大勢力。
有利用價值的時候,利用,有威脅的時候打壓,務實的孫權,時刻都在關注劉備勢力的發展。
西元215年,建安二十年,劉備終於平定了益州,從一個小小的從屬勢力變成了能和孫權相比的大軍閥。
孫權終於坐不住了,加緊了討要荊州的節奏,目的就是希望能佔據和劉備交往的實力優勢,至少不落於劉備之後。
但劉備面對孫權的討要要求,回答則是:取得了凉州之後再還荊州。
這無疑讓孫權升起了,這劉備老小子是老賴的想法,真等劉備取得了凉州,孫權那還是劉備的對手。
很多時候我都在想,在哪個時段,劉備勢力勢如破竹,正是步步發展壯大的時候,最該急的應該是劉備死敵曹操,如果孫權能呼應劉備,攻略曹操,那會寸步不進?
孫劉聯盟的目的就是打擊曹操,明白誰是自己的敵人很重要。
當然這裡也不能說孫權謀劃有誤,不過放弃了只要敵人,打壓次要敵人,無疑是三國最後歸於晋的根源。
(各有算計的三國)
四:看似平靜卻刀兵不斷的荊州爭奪。
在劉備獲得益州之後,坐不住的孫權不想外交交涉了,直接派呂蒙帶兵準備強奪荊州。
關羽一看頓時有點懵,這盟友翻臉比翻書還快啊,被打得措手不及,呂蒙也順勢佔據了荊州不少地盤。
這讓關羽深以為耻!
劉備一看關羽頂不住,也親率五萬大軍順江而下,幫助關羽奪回荊州,誰承想曹操又行動了,他出征漢中,降服了張魯,隱然有威脅益州之勢。
劉備不想兩面作戰,只能和孫權媾和。
隨後就是著名的湘水劃界,湘水以西屬於劉備,以東屬於孫權。
但是這件事,對孫劉聯盟的影響是巨大的,在劉備看來,這是孫權撕破臉的舉動,在孫權看來,這是劉備以勢壓人的舉動,兩方的不信任感開始上升。
西元217年,孫權勢力中最有遠見的戰略家魯肅去世了,上位的是主張對劉强硬的呂蒙。
(鷹派呂蒙)
失去了魯肅的局中調和,荊州形勢日益緊張,僅能維持表面上的和平。
有了之前教訓的關羽,也加强了對於東吳的戒備,在防備東吳的同時,也時刻關注北方曹魏的動向,原因無他,在關羽看來,自家哥哥劉備謀奪天下的大志向才是自己的主要工作。
西元217年到西元219年時段,劉備和曹操都在漢中激戰,持續兩年多的拉鋸戰,最後的勝利者是憋屈了一輩子的劉備。
漢中之戰勝利之後,劉備進位漢中王,聲勢大振的同時,也讓關羽信心十足,更讓曹魏統治區域人心思動。
同年,曹魏所屬靠近荊州的南陽等地發生了叛亂,當時的叛軍頭子們紛紛聯系關羽,希望關羽能出兵北伐。
在和劉備通氣之後,劉備也覺得關羽北伐能減輕漢中前線的壓力,就默許了關羽的北伐。
然後,就是關羽威震華夏的北伐了。
一路順風順水的關羽北伐,讓劉備勢力形勢一片大好。
在一片浩大的形勢下,誰是主要敵人又成了三方勢力權衡的焦點。
在劉備看來,主要敵人只有一個那就是曹操,可在孫權看來,曾經的主要敵人,從曹操變成了劉備。
只不過他依舊在猶豫,這個時候,變數來了。
(漢中之戰後的三方格局)
五:曹魏的舉措。
關羽北伐的時候,曹操坐鎮洛陽,因為內部並不安穩,加上年歲漸長,他沒辦法脫身去往前線。
派遣的援軍又失利,讓他深感苦惱,以至於在討論是否遷都,由此可見,那個時候的曹魏中,不少人也出現了思維混亂。
在形勢逆轉下,分析不出誰是主要敵人。
然後,司馬懿出現了,在分析了孫權的訴求之後,提出了策反孫權的計畫。
而那個時候的孫權,其實對劉備已然是很怕交織。
跟劉備借荊州不還,怕劉備勢力過大壓制自己,早已忘記了自己的主要敵人是曹操,不想著和關羽呼應北伐,反而想得是算計劉備。
其實這在孫權看來,也是必須要考慮的因素,原因無他佔據荊州益州,全據漢水之後的劉備,打孫權比打曹操還順手。
順江東下進攻,比北上簡單多了。
於是孫權開始了反水之舉,派遣使者聯絡曹操,請降舉動可說和曹操不謀而合。
曹操一看,哪有不借坡下驢的道理,馬上緩和了同孫權的關係,謀劃起聯合進攻來了。
在他們聯合之後,曾經實力最弱的劉備,反而成了他們的共同敵人。
劉備勢力的急速擴張,讓兩方心慌!
現實壓倒了理想,利益壓制了道義,劉備勢力遭殃了。
白衣渡江,偷襲荊州,關羽橫死,北伐無路,劉備也失去了統一天下的希望,連帶著讓諸葛亮失去了踐行理想的可能。
理想是個好詞,但踐行太難。
(理想這東西)
尾聲:行文至此,不由想起諸葛亮隆中對決策中的北伐三要素。
1.外結好孫權
2.內修政理
3.天下有變
這三要素中,內修政理劉備算是做了一大半,天下有變,按照關羽北伐時南陽叛亂的局勢看也算是機會,唯獨這外結好孫權,失策了。
人性是最難把握的東西,特別是孫權這樣的務實主義者,更是變數多多。
孫權不願為劉備的霸業做嫁衣,劉備卻指望孫權能和自己一樣,是有霸業之心的人。
在劉備看來,有霸業之心的人,應該跟他一起北伐。
這或許是劉備人生中最大的天真吧。
一個眼光永遠在荊州的人,並沒有天下霸圖的心思,那會有長遠打算。
於是,成為了曹操、孫權主要敵人的劉備集團,一蹶不振了。
後續的無數北伐,更多是踐行理想的使命作祟,少了實現的可能。
由此觀之,孫權才是劉備勢力統一天下的命門啊。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