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人、150項成果榮獲北京市科學技術獎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開啟新征程

北京 92℃ 0
摘要:9月25日,2021中關村論壇全體大會召開,會上揭曉了2020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14比特科學家、150項成果獲獎。

9月25日,2021中關村論壇全體大會召開,會上揭曉了2020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14比特科學家、150項成果獲獎。

邵峰榮獲突出貢獻中關村獎;翟薈、趙永生、劉光慧、彭同華、潘湘斌、楊洋、印奇7人榮獲傑出青年中關村獎;安德裏亞·卡羅·費拉裏、傑·姆·德·柯艾、馬修·艾利克斯、羅伯特·維默爾—施魏因格魯伯、安東尼、埃爾納加·穆罕默德·海瑟姆6人榮獲國際合作中關村獎。

35項成果榮獲自然科學獎,包括一等獎8項,二等獎27項;11項成果榮獲科技發明獎,包括一等獎5項,二等獎6項;104項成果榮獲科學技術進步獎,包括一等獎35項,二等獎69項。

1.標杆人才引領創新、催人奮進

獲獎者圍繞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在獨創獨有上下功夫,勇攀高峰、敢為人先,提出新理論、開闢新領域、探索新路徑,實現“從0到1”的突破,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貢獻了智慧和力量。

突出貢獻中關村獎是我市科學技術的最高獎。獲獎者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邵峰在病原菌毒力機制、抗菌天然免疫、細胞焦亡以及腫瘤免疫領域做出了傑出的工作,開闢了炎症性細胞壞死研究的新方向,為腫瘤免疫治療藥物研發提供了新思路。

傑出青年中關村獎旨在獎勵具有引領未來科技發展巨大潜力的青年科學家。獲獎者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劉光慧,揭示了衰老的新機制及調控靶標,開發了干預衰老及相關疾病的原創核心技術。獲獎者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趙永生,引領了有機納米光子學資料與器件的研究,推動了有機雷射資料在人造皮膚與下一代顯示技術中的應用,發展了納米光子學表徵新技術並完成科技轉化。獲獎者北京曠視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印奇,打造了以原創AI深度學習框架、一體化AI生產力平臺為覈心的AI科技體系,其技術成果廣泛應用於智慧設備、智慧建築、智慧都市、智慧物流等領域。獲獎者北京天科合達電晶體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員彭同華,致力於第三代半導體材料研究,帶領團隊建成具有完整自主知識產權的碳化矽襯底生產線。

2.原始創新策源能力獲得新提升

基礎研究類獲獎成果數量較往年大幅增加,數量占比從9.7%提升至23.3%,在腦科學、單細胞組學、病毒學、雲邊協同、矽基光電子、低維資料等前沿領域湧現出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原始創新成果,進一步提升了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引領性和影響力。

“腦網絡組圖譜繪製和驗證及其應用研究”項目榮獲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蔣田仔等人突破傳統腦圖譜繪製的瓶頸,提出了“利用腦連接資訊繪製腦圖譜”的新思想,成功繪製出既具有更精細的腦區劃分、又具有亞區解剖與功能連接模式的全新腦網絡組圖譜,比現有腦圖譜精細4到5倍,為腦認知、腦疾病和類腦智慧的研究提供新範式,得到國際同行廣泛引用,被評估為“腦圖譜繪製的新篇章”。

“密集無線網路的雲邊協同理論與方法”項目榮獲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面對全場景下網絡“巨容量、極低時延和自我調整性”的效能需求,北京郵電大學彭木根等人提出了雲邊協同新理論,攻克了密集無線網路“架構適配難、效能分析難、資源協同難”的挑戰,被國際同行評估為“首次揭示、新的網絡架構、顛覆性、效率提升巨大”。基於該科技聯合研發的國際首款商用5G雲小站,滿足了不同場景室內移動網絡覆蓋需求,助力產業智能化陞級。

3.服務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新進展

獲獎成果在構建國家戰畧科技力量,推進高水准科技自立自强,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上率先實踐,以自主創新實現關鍵領域戰略性突破。

“高電壓、高安全鋰二次電池先進功能資料科技及應用”項目榮獲科技發明獎一等獎。面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對電池效能的巨大需求,北京理工大學陳人傑等人實現了鋰二次電池關鍵資料與科技的創新突破,構建了從基礎研究到工程應用的自主可控鋰電池產業鏈,在智能手機、機器人、無人機、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科技產品中成功應用,提升了我國電池關鍵資料的核心競爭力,支撐了5G通訊、新能源汽車等重點產業發展。

“分佈式可再生能源交直流高效集成與互聯關鍵技術、裝備及應用”項目榮獲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裴瑋等人實現了分佈式可再生能源交直流集成與互聯科技的重大突破,研製了高效、高功率密度的模組化能量路由器等覈心設備與協同控制軟件,成果應用在分佈式能源、光伏電站、交直流微網等工程中,並出口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具有重大意義。

4.高精尖產業發展形成新局面

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新一代資訊技術、醫藥健康雙引擎驅動的高精尖產業創新能力厚積成勢。高精尖產業相關獲獎成果有132項,占比88%,以高精尖為代表的產業體系加快形成,我市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成色”更足。

“神經網路機器翻譯核心技術及產業化”項目榮獲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北京百度網訊科技有限公司王海峰等人突破了產業化翻譯、多語言翻譯和機器同聲傳譯等瓶頸,研發了高品質、低時延神經網路機器翻譯系統,在系列翻譯產品中大規模應用,實現了人工智慧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成果服務40多萬企業和個人開發者,每日全球翻譯量超千億字元,近三年經濟效益超20億元,提升了我國機器翻譯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髖膝關節置換診療新技術的建立及推廣應用”項目榮獲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北京積水潭醫院與北京愛康宜城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等組織通過產學研用聯合創新,提出特定關節疾病新分型與複雜關節置換診療新技術,經成果轉化與應用,為髖膝關節病患提供了從初次到翻修、複雜骨缺損處理到重建的系統解決方案,手術併發症率由65.4%降至6.25%,產品費用降低31%,使數十萬患者受益,累計節省醫療費用150餘億元,增進了人民生活幸福感,推動了醫療健康產業發展。

“高性能商用車燃料電池系統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項目榮獲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清華大學與北京億華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突破了氫燃料電池低溫冷開機、長壽命和高功率密度等關鍵技術,形成了氫燃料電池系統設計和測試體系,建立了國內首條萬臺級氫燃料電池系統自動化生產線,產品在北汽福田、宇通、中通等30餘家整車企業推廣應用,開啟國產氫燃料電池科技的商業化歷程,為產業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5.疫情防控凝聚新力量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科技創新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等大戰大考中發揮重要作用。獲獎成果涉及新冠病毒感染機制研究、“北京健康寶”、AI輔助醫學影像診斷、AI紅外測溫、AI識謠、新冠篩查系統等,在疫情防控各類場景中得到廣泛應用,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了科技支撐。

“基於深度學習科技的肺癌/肺炎早診早治的創新體系建設及推廣應用”項目榮獲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推想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陳寬等人將人工智慧應用於醫療服務,通過分析完整的胸部CT醫學影像,實現肺癌及新冠肺炎的早發現早診斷。開發的新冠篩查系統在武漢同濟醫院、中南醫院、雷神山醫院等上線使用,輔助醫生快速診斷及量化評估,提高了疑似病例篩查、確診病例診斷與療效預後評估的速度,推動了“AI+醫學影像”在醫療領域的廣泛應用。

“遠場聲學資訊人機交互關鍵技術及其應用”項目榮獲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中國科學院聲學所楊軍等人突破了遠場語音互動的聲學感知和語義理解關鍵技術,開發了遠場聲學資訊人機交互系統,為行業上下游企業如小米、百度等提供了前沿技術支撐。產品應用於國內首款AI數字人紅外測溫與監管系統、智慧電梯與安全監管平臺等多款非接觸式抗疫產品,並在北京、武漢、上海、青島、深圳等地的新冠肺炎定點醫院投入使用,减少了公共場所交叉感染,助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6.各類創新人才迸發新活力

科技創新最重要、最覈心、最根本的是人才問題。我市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營造更優創新生態,激發各類創新主體和科研人員的積極性。獲獎成果第一完成人中,45歲以下的青年人員有49人,占比32.7%,“80後”女性科技工作者曹娟、首位“90後”第一完成人張道寧等各類創新人才的湧現,彰顯了創新力量的蓬勃朝氣。

“開放環境下數位偽造內容檢測關鍵技術與服務平臺建設”項目榮獲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面對近年來網絡虛假資訊的氾濫,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曹娟等人開展虛假偽造資訊檢測科技和系統研發,形成“AI識謠”虛假新聞檢測平臺、“數位內容偽造檢測風控系統”和“疫情可疑新聞實时發現系統”等平臺產品,在公共安全、疫情防控、金融風控、媒體內容風控等領域實現產業化應用,日均檢測數據量超過20萬條,已預警高可疑線索數萬條,淨化了網路空間,營造了清朗健康的網路環境。

“基於5G邊緣雲的强互動六自由度虛擬實境系統研發及產業化”項目榮獲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北京淩宇智控科技有限公司“90後”張道寧等人,利用千兆寬帶、5G移動網絡高頻寬低延時的特性,開發了聲光電混合空間高精度定位技術、端雲非同步渲染科技,實現了VR/AR科技與5G的深度融合,成果相關定位技術和硬體產品已成功得到市場驗證,推動了虛擬實境互動科技產業鏈完善和行業發展。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