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中國經濟的最大贏家是哪個地區、哪些都市?為什麼會是它們

江苏 75℃ 0
摘要:因為疫情的有效控制和國家及時的經濟動能轉換,中國經濟現時在世界上可謂一枝獨秀。而與此相應的是,中國很多都市的發展也都是日新月异,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高。但是,在這一片欣欣向榮的形勢之下,中國各地的經濟發展差距依然客觀存在,並且正在呈現一些新的趨勢。那麼,當前的中國區域經濟究竟正在表現出哪些新趨勢呢?在此,筆者就通過近十年來中國都市GDP30强的排名變化來窺探一二。

因為疫情的有效控制和國家及時的經濟動能轉換,中國經濟現時在世界上可謂一枝獨秀。而與此相應的是,中國很多都市的發展也都是日新月异,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高。但是,在這一片欣欣向榮的形勢之下,中國各地的經濟發展差距依然客觀存在,並且正在呈現一些新的趨勢。那麼,當前的中國區域經濟究竟正在表現出哪些新趨勢呢?在此,筆者就通過近十年來中國都市GDP30强的排名變化來窺探一二。

一、就都市單體來看,滬京作為龍頭的地位愈加穩固,但大部分都市的競爭依然十分激烈。

可以看到,十年來滬京兩市始終穩坐著中國經濟的頭兩把交椅,而且其作為國內唯二的强一線都市與身後追趕者的差距進一步擴大。在2010年時,第三的廣州與第三的北京相差約3000億,占比約為北京的78%;到2020年時,第三的深圳與北京差值達到約8500億,比重降為76.6%。

與京滬地位日益穩固不同的是,廣深這兩個弱二線都市雖然依然排名第三、四比特,但與追趕者的差距已經微乎其微,被超越只是時間問題。十年前,第五的蘇州還與第四的深圳有500多億的差距,但現在第五的重慶與第四的廣州之間差距僅有17億,已經基本實現追平。而在重慶的身後,一眾新一線强市也都個個兵強馬壯,虎視眈眈地盯著第五個一線都市的頭銜,它們之間的排位賽依然焦灼,彼此並沒有明顯拉開身比特。再往後的二三線都市更是你追我趕,沒有形成明顯的斷檔,也沒有幾個都市擁有特別穩固的排名。總之,競爭十分激烈,稍有鬆懈則排名很快就會下降。

所以可以看出,京滬兩市在全國的超强綜合實力在短期內很難有其它城市能够迫近,它們的超然地位依然穩如磐石,它們與國內其它城市已經處於了不同的檔次。當眾多的新一線都市還在競爭國內或區域中心都市的時候,京滬此時已經在對標倫敦和紐約,其經濟能級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二、就城市群來看,沿長江的長三角、長江中游和成渝三大城市群實力進一步提升,而京津冀、珠三角、山東半島和東北等城市群的經濟比重則均有或多或少的下降。

首先,長三角繼續鞏固其作為中國第一大城市群的江湖地位,且占中國經濟的比重進一步上升。不僅頭部的滬甯杭穩中有進,而且新加入了像合肥、溫州等這樣的後起之秀。這顯然得益於長三角區域的不斷擴容,當然更多的是長三角自身超强實力的體現。另外,成渝和長江中游城市群雖然沒有新成員晉級30强,但各自的排名均有明顯的提升,其中重慶上升了2比特,成都上升了5比特,武漢上升了4比特,長沙上升了2比特。

但另一方面,珠三角和京津冀在全國的地位有一定下降,珠三角除了深圳外其他城市排名均有所下降;京津冀除了北京依然堅挺,其他城市則下滑更為明顯,石家莊則是直接跌出了榜單。與它們情况相似的還有山東諸城,除了濟南通過合併萊蕪保住了排名之外其它城市也齊齊滑落。當然這不是最慘的,因為東北的哈長沈大四大天王有三個已不見了踪迹,只有大連還在撐著門面。

三、南北差距在這十年間被明顯拉開,而東西差距改觀不大。

十年前,北方進入30强榜單的都市有14個,南方有16個,可以說是平分秋色。但十年後北方只剩下11個,幾乎只是南方一半,而且除了北京、鄭州、濟南和西安,也都齊刷刷地向下滑落。所以北方整體的日益沒落十分明顯,中國經濟的重心已完全移到了秦嶺-淮河以南。

再說東西差距。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東部沿海經濟發展水准都顯著高於中西部內陸。雖然近年來個別省份通過强省會戰畧做强了幾個省會城市,但整體經濟的差距依然十分巨大,而在過去的這十年裏這種情況基本上沒有什麼改觀。在GDP30强的排行榜中,中西部內陸在十年前的代表是成都、重慶、武漢、西安、鄭州和長沙,如今依然還是這幾個老面孔。所以中西部內陸的很多地方確實都還沒有發展起來,某種程度上講,以上六個都市之所以能够在與一眾沿海强市的競爭中排名日益提升,是與它們對省內其它城市的强有力吸附有關的。

中西部內陸依然只有六個都市撐門面

最後,綜合三個方面的情况來看,實際上這十年來真正呈現崛起之勢的區域可概括為:介於南北之間的長江流域,我們可以稱為泛中部地區,它們主要包括長三角、長江中游、成渝,甚至可以涵蓋黃河流域的中原和關中。這片區域我們可稱之為泛中部地區,這是近年來中國經濟的最大贏家,基本上目前處於上升態勢的都市或城市群都包含於內。而過於偏北或偏南的京津冀、東北、膠東和珠三角的表現則明顯暗淡得多。

從這個角度來講,中國經濟中由內迴圈所驅動的比重明顯上升了。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只有在內貿越來越繁榮的情况下,那些居於國土中部的區域方能憑藉交通樞紐的優勢獲得更多的流量,贏得大發展的機遇。而在2010年之前中國的內貿相比外貿所占的比重實在太低,所以那時的內陸即使是武漢重慶這樣的頂級都市也難以與沿海的諸多外貿强市相提並論。

而內貿逐漸繁榮的趨勢下,內河航運的重要性也將逐漸呈現出來。這也是為什麼如今長江流域上中下游的這三大城市群能够如此強勢的另一個重要原因,畢竟連接國土內部的水運具有其它陸運管道難以比擬的成本優勢,所以利用長江這條“黃金水道”,這些區域擁有了其它地區沒有的巨大交通優勢。這就解釋了當前為什麼很多地區正在極力推進運河建設這樣的工程。

長江水系的航運地圖

另一方面,泛中部地區能够撐起中國經濟的大樑,也有人口因素的存在,當然更深層的原因則是氣候。雖然東北因為重工業資源的發現曾經獨領風騷數十年,珠三角也因為改革開放的先行而成為近幾十年的領軍者。但歷史終歸回到它本來應有的面目。而這個歷史格局下中國經濟應有的真面目是什麼呢?就是:中國經濟的重心從長遠看只會是居於國土中部的長江流域及黃河流域,因為這是我們老祖宗找到的最宜居的地區(東北太苦寒、廣東太濕熱),所以它也是歷史上至今中國人口分佈的重心所在。而人口意味著豐富的勞動力、廣闊的市場和無限的潜力。

日益繁榮的泛中部地區

東北苦寒、南方濕熱,中間最適宜人口最多

所以,擁有適宜的氣候,擁有眾多的人口,再加上居中的位置、便利的水運交通,發達的科教(除了北京外,中國絕大部分的科教中心如上海、南京、武漢和西安等都分佈於此),這一片泛中部地區具有了崛起的幾乎所有有利條件,在內迴圈日益重要的今天,這片區域必將長期佔據中國經濟的中心舞臺!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