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8日,位於上海市嘉定區江橋的一處工地上,工人們正頂著烈日趕工期。負責現場指揮的張海明像平時一樣,指揮著打樁機在工地上進行鑽孔工作。可就在這時意外發生了,工地上一臺打樁機,好像在地下遇到了堅硬的東西,怎麼都打不下去了。
張海明很疑惑,這臺打樁機是工地上最大的一臺,壓力足足有500噸,就算遇到普通的岩石、鋼板都能打透,怎麼才打了幾米深就遇到障礙了呢?
為了弄清事情的真相,他調來了一臺怪手,開始在打樁機的位置向下挖掘,結果在地下挖出了一個體積巨大的白色物體。遠遠地看上去好像是混凝土,可走近看卻又好像是一種糯米做的灰漿。
有著多年施工經驗的張海明立刻意識到可能是挖到古代墓葬了,於是他立刻派人封鎖了現場,並打電話通知了警方和文物部門。
接到報告後,上海市考古隊立刻趕到現場,對墓葬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在清理掉表面厚達一米的糯米灰漿後,考古隊發現了兩具保存完好的墓葬,並在墓室中間發現了兩塊墓誌銘:“明奉議大夫登州府同知李君墓誌銘”和““明故奉議大夫登州府同知李新齋配程宜人墓誌銘”。
在看到兩塊墓誌銘後,考古隊員有些疑惑。根據第一塊墓誌銘記載,這座墓葬是明朝登州同知李汝節和他夫人的合葬墓,可為何他妻子的墓誌銘上寫的名字卻是“李新齋”?
帶著這個疑問,考古隊繼續進行清理工作,結果在墓主人的棺蓋上有了新發現。上面清楚地刻有“李汝節新齋”字樣,說明程宜人墓誌銘中提到的“李新齋”,就是李汝節。
據《南翔鎮志》和《嘉定縣志》記載,李汝節祖籍安徽歙縣,祖上曾是富甲一方的大商人,後來家道中落,他的父親李文邦便帶領家人遷居到嘉定生活。定居嘉定後,李文邦依靠經商重振家業,後見當地文風盛行,便開始教育子孫走讀書入仕之路。
作為李文邦的長子,李汝節自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於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考中進士,是李家的第一位進士。走上仕途之後,李汝節歷任安吉知州、刑部員外郎、登州同知等職。
在登州期間,李汝節繼承了戚繼光的抗倭精神,整頓海防、抵禦倭寇。當時登州很多土匪、流民打著倭寇的旂號,到處燒殺搶掠,百姓苦不堪言。李汝節到任後聯合當地官軍,“以計擒之”,挨個擊潰了與倭寇同流合污的流民、土匪,使得登州境內重獲太平,他囙此還得到了皇帝的嘉獎和賞賜。
只可惜後來李汝節由於身患疾病,不得不辭官回鄉,並且在不久後病逝。
原本考古隊認為,李氏家族作為當地的豪門望族,李汝節和子孫又都在朝為官,這座保存完好的墓中一定有非常豐厚的隨葬品。可發掘結果卻讓考古隊員有些失望,兩座墓中出土的金銀玉器很少,相反墓中卻出土的大量的文房用品,比如墓室中堆積如山的宣紙。
對此歷史專家表示,明朝時期,江浙地區文風盛行,文人雅士喜好風雅,不追求厚葬之風,囙此大部分墓葬中多以隨葬文房用品為主,這也是為什麼這一地區很少發生盜墓事件。而李氏家族作為當地有名的書香世家,自然繼承了這種良好的傳統。
在清理完李汝節的棺木後,考古隊又對他夫人的棺木進行了清理,沒想到棺中出土的一件文物竟然在網上引起了軒然大波,引發了眾多網友的討論,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在李汝節夫人墓中,出土了很多女性用品,包括銅鏡、發簪、金銀首飾以及大量的香料,除此之外,考古隊員還清理出了一個小巧精緻的銀香盒。
歷史學家介紹說,古代官宦人家的夫人、小姐在外出時,都會隨身攜帶胭脂水粉。為了便於攜帶,就產生了製作精良,體積小巧的香盒。
李汝節夫人墓中出土的銀香盒,為上蓋和下褐兩部分組成,上蓋略大於下褐。為了在使用時防止滑落,工匠特意將其做成了凹凸的齒輪形,結果這一造型,像極了500年後的啤酒瓶蓋。
2019年,在一場由上海博物館和嘉定博物館聯合舉辦的展覽中,這件銀香盒被網友發現,立刻成了熱議的對象。網友們紛紛表示:“難道不是盜墓賊喝啤酒留下的?”“有沒有再來一瓶?”“上面有沒有牙印?”
面對網上的各種質疑聲,博物館的文物專家無奈站出來表示:這件銀香盒的確是500年前明朝的文物,是女子用來裝胭脂水粉的容器。
隨後專家還指出,在銀香盒的蓋面上,有一個陰刻的“香”字,並且現代啤酒瓶蓋上的褶皺是21個,而銀香盒的褶皺有19個,所以李汝節夫人墓中出土的銀香盒的確是正經八百的文物,是有很高歷史和文化價值的。
對此你怎麼看?
參考文獻:《南翔鎮志》、《嘉定縣志》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