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是生命之母,人因自然而生。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護好青海生態環境,是“國之大者”。省委十三届十次全會指出,打造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新高地,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依自然法則謀事,按自然規律辦事,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生態環境既是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係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我們要高舉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偉大旗幟,把習近平總書記對青海的科學定位、政治囑託、發展厚望、奮進激勵轉化為最生動最持久的實踐。通過打造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新高地,把求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道推向新的高度,為打造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高地做出新的努力,為共建綠色宜居共同家園、助力可持續發展、推動高品質發展做出青海貢獻。
2
打造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新高地,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態。”“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切實保護好地球第三極生態。”“讓綠水青山永遠成為青海的優勢和驕傲,造福人民、澤被子孫。”
……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訓示批示精神,始終讓青海幹部群眾振聾發聵、精神抖擻,奮力把大美畫卷鋪向高天厚土;始終保持生態優先、生態報國,生態安全、生態貢獻戰畧定力,確保“一江清水”浩蕩東流,確保綠色發展行穩致遠。
3
國家公園省,大美青海情。
“中國實行國家公園體制,目的是保持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安全屏障,給子孫後代留下珍貴的自然資產。”2019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致第一届國家公園論壇的賀信,為青海建設國家公園示範省指明了前進方向。
青海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被譽為三江之源、中華水塔,這裡雪域廣袤、濕地眾多,是地球上最強悍生命力的耀眼舞臺,被譽為世界四大超淨區之一,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自然景觀、生物多樣性具有全國乃至全球意義的保護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三江源保護作為青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承擔好維護生態安全、保護三江源、保護‘中華水塔’的重大使命。”“要繼續推進國家公園建設,理順管理體制,創新運行機制,加强監督管理,强化政策支持,探索更多可複製可推廣經驗。”
完成國土綠化30.9萬公頃、新創建5個省級森林城鎮和15個省級森林鄉村;推進國家公園生態大資料中心、國家公園論壇永久會址和生態博物館建設……今年,我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冰沙系統治理,加快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示範省建設,傾力守護“中華水塔”。
近年來,青海堅決肩負“源頭責任”,深入探索“首創模式”,走出了一條“借鑒國際經驗、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三江源特點”的國家公園體制創新之路,探索形成了“政治引領、統一管理、源頭治理、系統保護、共建共用”的三江源經驗,形成了一個部門管理、一種類型綜合、一套制度保障、一體系統監測、一支隊伍執法、一種社區發展的“六個一”三江源模式,既為其他國家公園建設提供了有益借鑒,也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實踐路徑。
4
濕地貴在原生態。
花開五月,萬物競茂。2018年底,青海西寧湟水國家濕地公園通過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驗收,成為“國家濕地公園”。每到夏季,西寧市南川河水際公園,目光所及,皆是美景。時下,推窗見綠、出門入園已是西寧市民最深切的感受。
位於三江源腹地的玉樹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於1984年,是我國第一個以黑頸鶴及其繁殖地為主要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夏季,隆寶灘大面積的濕地讓很多鳥類在這裡築巢安家,我們希望鳥類把美麗的隆寶當成自己的家。”家住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市隆寶鎮措桑村的生態管護員才仁旦周這樣說。
2014年1月13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佈全國第二次濕地資源調查成果:青海省濕地類型多樣,生態區位極其重要,孕育了獨特的高原濕地生物基因庫。現時,全省濕地面積達814.36萬公頃,占全國濕地總面積的15.19%,濕地面積居全國第一。
近年來,通過加强生物多樣性保護,青海濕地資源面積持續新增,物種種群數量逐年增長,生態系統功能保持穩定,初步形成了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有山有水的景觀園、有樹有草的植物園、有鳥有獸的動物園,成為青海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的“子目錄”。
5
毋庸置疑,碳達峰、碳中和正在為經濟社會帶來深刻變革,為能源轉型、技術進步、產業結構調整和國際合作帶來巨大機遇。
2020年12月30日,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工程投運,為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十三五”期間特高壓工程建設工作畫上圓滿句號。這是全世界第一條專為清潔能源外送而建設的輸電大通道。
作為我國“西電東送”標誌性工程,青海—河南工程額定輸送功率800萬千瓦,年輸送清潔電能400億千瓦時,約占河南省年用電量的12%。青海之光點亮中原之燈,這一重大工程有力推進西部大開發、推動東西部協調發展,放大减污降碳協同效應,具有顯著經濟、社會、環境效益。
青海“富光豐水風好”,資源稟賦獨具優勢。2011年,青海實現世界上首個百萬千瓦級光伏發電基地的並網運行與消納。從“十二五”到“十三五”,實現年均100萬千瓦以上的光伏並網,年均增速32%,全面建成兩個千萬千瓦級可再生能源基地。進入“十四五”,在國家“雙碳”目標引領下,青海大力推動能源綠色發展,提出力爭在全國率先實現碳達峰……
6
吃上旅遊飯,增收路更寬。
今年“五一”假期,青海湖景區接待遊客4.5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516.5萬元。
“眼看著小時候的青海湖又回來了,別提多開心了。”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農牧業綜合刑偵執法大隊隊長李朝偉由衷感喟:“現在盜捕行為每年不超過3起,青海湖裸鯉資源去年底已突破10萬噸,比本世紀初增長了近40倍。”青藏公路沿線農牧民越來越體會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青海盛夏短,“濃縮”時空也“濃縮”遊客的熱烈。湛藍通透的茶卡鹽湖,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宛如仙境,被譽為“天空之鏡”,每年引來數十萬遊客。
景區旁邊的巴音村借機發展旅遊業,家家戶戶吃上了旅遊飯。依靠臨近茶卡鹽湖的優勢,農牧民紛紛辦起了家庭飯店,光客房就有328間。村裡聯合各方力量舉辦烹飪、民宿等培訓班,著力提升遊客體驗,推進民宿統一化管理,提升服務水平,羣衆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推動綠水青山轉換為生態富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我們日趨自信。
2021年3月,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管委會組織生態體驗專家考察團,對黃河源園區特許經營生態體驗宣傳推廣、基礎設施、自然教育、隊伍建設等方面提出意見、建議。
特許經營生態體驗不僅能為長遠保護國家公園內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和保存公園區域自然人文資源打造人脈基礎,在當下更能提高牧民專業合作社組織化程度,調動企業、社會和牧民參與國家公園建設的積極性。
2020年,黃河源園區開展生態體驗7批79人次,採購社區服務26.83萬元,牧民群眾參與提供服務167人次,人均獲利1607元。初步成效表明:轉產轉業牧民有序新增,社區居民分享收益逐年增長,牧民存在感、獲得感正在提升,國家公園紅利日益共亯。
7
基於90%以上國土屬於限制開發區或禁止開發區,青海始終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為高品質發展的基本前提和剛性約束。
同樣是景區,雖“安排”截然不同,但都指向同一個心願:守護好高原的生靈草木、萬水千山。
可哥西裡、昆侖山、三江源、柴達木盆地、青海湖、年保玉則等自然景觀資源珍貴而稀缺。每年7月到9月,遊客丟棄的垃圾,污染了當地草原、水源地;遊客頻繁的活動,也對景區內野生動物棲息環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
2018年4月以來,年保玉則國家公園、三江源國家公園等景區相繼發佈禁遊令,這些採取禁遊令的旅遊景區,是青海高原生態系統極為敏感的區域。“謝客”鄭重說明,任何資源都是有成本的,任何開發都是有代價的。
2021年1月1日,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十年禁漁”全面啟動,期間禁止天然漁業資源的生產性捕撈。“十年禁漁”是保護長江母親河的歷史性、標誌性工程,也是保護長江生靈的關鍵之舉。如何保護好一江碧水中的漁業生靈?青海著力構建全覆蓋、網格化禁漁監管體系。
“保護好母親河是我們應盡的責任,巡護這麼長時間了,我們這裡沒有發生過一起非法捕魚的事件,看到河水清澈,魚兒嬉戲,我們打心眼裏高興啊!”看著眼前的通天河碧波蕩漾,堤上鬱鬱葱葱,家住玉樹藏族自治州稱多縣歇武鎮直門達村的生態管護員西然覺得,這幾年的付出“值了”。
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
為養護黃河水生生物資源,保護生物多樣性,促進黃河流域青海段生態文明保護和高品質發展,2021年7月19日,青海省農業農村廳發佈《關於黃河流域青海段禁捕的通告》……
8
生物多樣性關係人類福祉,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
在青海,野生動物的“生龍活虎”“閃展騰挪”已成為高原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的重要風向標。
作為高寒草原生態系統的旗艦物種,藏羚羊可以讓人類意識到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多重意義。
據國家林草局消息,通過加强野生動物棲息地保護和拯救繁育,我國藏羚羊種群數量由不足7.5萬只增至30萬只以上,保護等級已從“瀕危物種”降為“近危物種”。
今年3月7日,在十三届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青海代表團審議現場,全國人大代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回族自治縣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孔慶菊拿出兩張照片,向習近平總書記展示了兩種可愛的“猫”。這兩張照片上的“猫”分別是雪豹和荒漠猫,它們都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都是祁連山國家公園裏的“藝員物種”。
2020年7月3日,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聯合北京大學開展荒漠猫專項調查時,從野外回收的紅外相機數據中發現了一組荒漠猫撫育幼崽的珍貴畫面。畫面中一隻雌性荒漠猫看著4個孩子相互打鬧、嬉戲玩耍,4只幼崽萌態十足。這組珍貴的5只荒漠猫同框畫面,拍攝於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內。
除了荒漠猫,搶著“上鏡”秀“全家福”的還有被稱為“雪山之巔王者”的雪豹,五只雪豹同框畫面拍攝於2018年5月,拍攝地點同樣位於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內。最新監測資料顯示,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共收集到1528份雪豹影像資料,已識別雪豹個體105只。
每年夏季,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泉吉河,“半河清水半河魚”蔚為壯觀,“水—魚—鳥”渾然一體,“藍的天—白的雲—綠的草”祥和靜美。
為了湟魚順暢洄游,從2010年開始,我們先後拆除了沙柳河、泉吉河和哈爾蓋河的攔河大壩,修建、改建了7座洄游通道。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2020年12月監測資料顯示,青海湖湟魚資源蘊藏量已達10.04萬噸,是保護初期的38倍,為原始蘊藏量的三成以上。
以魚類為食的鳥類更“翩然而至”。2015年至2019年,青海湖水鳥總體種群數量在25萬只至37萬只之間,青海湖成為中國境內候鳥繁殖數量最多、種群最為集中的繁殖地之一。
普查顯示,2007年普氏原羚種群數量300餘只,比大熊猫數量還少。今年4月,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管理局公佈了2021年度普氏原羚種群監測結果,共監測到普氏原羚2560餘只,種群數量14年間增長約9倍。
9
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建設美麗中國,必須在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中推動形成綠色發展管道和生活方式,讓天藍地綠水清深入人心,使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長點。
近年來,西寧,“無廢都市”多角度多途徑引導公眾積極踐行“無廢”生活。
西寧市準確把握國家政策要求,以綠色發展模範都市作為覈心引領驅動“無廢都市”建設試點,協同推進工業、農業、生活三大領域示範模式,積極完善制度、科技、市場、監管四大體系建設,創建N個無廢綠色細胞引導全民共建的“134N”“無廢西寧”模式基本成形。西寧市把“無廢都市”建設試點工作與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有機統一,探索廢水、廢氣和固廢協同處理的路徑和模式,全力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三大保衛戰,堅持治氣、治水與治廢一起抓,構建“大無廢”格局。
……
“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家園”是無價的,“共生”是立體的,“雙手”是用來創造的。讓我們牢記囑託探新路,不負使命走好路,全力以赴,銳意創新,推動打造生態文明高地實現良好開局,在推動青藏高原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上不斷取得新成就。(郝煒)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