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立煌,字俊如。安徽合肥人。1897年2月16日(清光緒二十三年正月十五日)生。父衛正球,為本縣石塘橋鄉册書,登記管理當地田賦,1905年歿於瘟疫。此後全家賴其大哥衛立炯在縣任職維持生計。
一、北伐時期的衛立煌
衛立煌少時入鄰村私塾就讀。辛亥革命後,衛立炯任和縣軍事訓練班主任,衛立煌亦前往和縣,受到大哥及其友人革命思想的薰陶。“二次革命”起,和縣宣佈獨立,袁世凱派倪嗣沖出兵鎮壓,衛立煌隨大哥加入羣衆武裝隊伍抵抗,失敗後潜回家鄉。
1914年初,衛立煌去漢口報考學兵營被錄取。結業後,衛不願去北京入北洋軍,到上海尋找革命黨人。後南去廣州,入朱慶瀾的省軍,旋任班代。1917年9月,孫中山在廣州成立護法軍政府,衛立煌被選派參加孫中山之衛隊,不久升任警衛團排長。
1918年5月,孫中山命陳炯明、許崇智率“援閩粵軍”入閩討伐李厚基,衛立煌奉派編入粵軍第二支隊。在一次夜戰中,隊伍被沖散,衛挺身而出,集合百餘人襲擊敵軍指揮部反敗為勝,晋昇為連長,不久又因戰功升任營長。此後,衛立煌在粵軍許崇智部轉戰廣西、江西、福建,並參加鎮壓商團叛亂和東征平定陳炯明叛軍,戰鬥中英勇果敢,身先士卒,先升任團長,後又任補充旅旅長。
1925年9月,粵軍首領許崇智離開廣州,所部粵軍被改編,衛立煌旅被縮編為第九團,隸屬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三師,衛改任團長。
1926年7月北伐軍興,衛立煌第九團先編入總預備隊留粵,10月在何應欽指揮下入閩作戰。在永定、鬆口兩戰中,衛立煌英勇沉毅,兼富謀略,立下戰功,先升任第十四師副師長兼前敵總指揮,不久又任師長。平定福建後,衛部北上入浙,與孫傳芳軍作戰。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後,在南京另建國民政府,第十四師駐南京,後移鎮江。
8月下旬在龍潭戰役中,衛率第十四師自鎮江進佔龍潭車站北側之高地,日夜鏖戰,全力拼殺六晝夜。擊潰孫傳芳軍後,第十四師等部乘勝渡江追擊,直至蚌埠。10月,第一軍擴為第一、第九兩軍,衛升任第九軍副軍長,後又被任命為南京衛戍副司令,旋北上入陸軍大學將官特別班第一期進修,1930年初,衛立煌奉命在蚌埠組建第四十五師,任師長。在5月爆發的中原大戰中,第四十五師奉命保持津浦線南段的暢通。
二、蜚聲軍界的戰將
中原大戰取勝後,蔣介石接連發動對工農紅軍的“圍剿”,1932年5月他調集二十五個師又七個旅,分兵三路進犯鄂豫皖蘇區,衛被派為中路軍第六縱隊指揮官,率李默庵第十師和蔣伏生第八十三師,於6月先在平漢線南段花園車站附近活動,8月占河口後向黃安(今紅安)前進,與紅四軍、紅九軍等紅軍主力遭遇,第十師在馮壽二地區受到伏擊,消耗兵力甚多。第二縱隊等部在黃安、新集、七裡坪等地與紅軍激戰受重創後,均停滯不前。
蔣介石下令各縱隊向鄂豫皖蘇區的軍政中心金家寨進擊,重申將來設縣時以先占者名字命名。9月,衛率第六縱隊自新集北進策應第二縱隊,於18日走山間小路襲占銀山畈,越過大別山北部之蒙家山,與紅軍交戰後進抵湯家匯。紅軍為保存力量轉移東去,衛部第十師主力遂於20日乘虛進佔金家寨。事後,蔣介石劃霍山、商城、六安等縣的邊境地區設縣,命名為立煌縣(今金寨縣),並任衛為“豫鄂皖邊區剿匪總指揮”。在1933年10月發動的第五次“圍剿”中,衛又被任命為北路軍第二路軍第一縱隊指揮官。
1933年11月,第十九路軍蔣光鼐、蔡廷鍇聯合李濟深等人發動福建事變,蔣介石調兵鎮壓,衛立煌被任命為第五路軍總指揮。衛率主力沿閩江疾趨仙遊和惠安東北之塗嶺設伏,襲擊十九路軍南撤隊伍;1934年2月,改編在泉州的十九路軍餘部。蔣對衛聽從調遣、雖非親信嫡系而肯效力作戰,深為滿意。
以後,衛先後被任命為駐閩預備軍總指揮兼駐閩第十綏靖區司令官、豫鄂皖三省邊區“清剿”總指揮兼三省邊區督辦、閩贛浙皖邊區“剿匪”總指揮。在1935年11月的國民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衛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1936年6月,他兼徐海綏靖分區司令官。
“七七”事變爆發,日本帝國主義首犯平、津。衛立煌率第十四集團軍請纓北上,第十四軍三個師迅速北調。部隊開到保定,北平已失陷乃繞滿城至易縣,進入太行山脈東側;旋北進至北平西郊門頭溝附近之千軍臺,與日軍接戰。
1937年10月初,衛率部自石家莊入晋,任第二戰區前敵總指揮,在忻口一線集結重兵,除李默庵第十四軍、郝夢齡第九軍外,還有劉茂恩第十五軍、陳長捷第六十一軍等,共約十萬人,正面防禦自晋北南犯之日本板垣第五師團等部共五萬餘人,衛指揮各軍奮勇作戰,在忻口地區展開了正面戰場的大規模防禦戰。
廣大阿兵哥滿懷民族義憤同仇敵愾,堅守陣地,大量殺傷日軍,軍長郝夢齡、師長劉家麒等在戰鬥中陣亡。忻口戰役在衛立煌指揮下支持了將近一個月,寸土不讓,殲滅日軍二萬餘人,力挫日本侵略軍銳勢,鼓舞和增强了全國軍民的抗戰信心。直至日軍占石家莊後沿正太線突破娘子關直奔太原忻口陣地側背均受到威脅,衛才指揮守軍撤至太原城北。
11月8日太原陷落,衛指揮各軍撤向汾河以西、太原以南地區,集結在汾陽、平遙一線,繼續抗禦日軍南下。衛作風謙和,對雜牌軍不存門戶之見,能够一視同仁,囙此各軍多能協同對敵。1938年1月,衛升任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兼前敵總指揮;1939年1月,衛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駐洛陽,9月兼任河南省主席兼全省警衛司令;翌年又兼冀察戰區總司令。
三、與八路軍的合作
衛周密佈防,在中條山背水為陣,保衛黃河,與日軍對峙四年。國共合作抗日之初,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兼任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統率八路軍和地方武裝力量廣泛開展遊擊戰,襲擊日本侵略軍。衛立煌欽佩八路軍英勇抗日,在作戰部署及戰術配合等方面相互密切合作。1938年春節,衛親去洪洞縣馬牧村八路軍總部賀年,並學習八路軍政治工作經驗,建立第二戰區前敵總指揮部戰地工作團,開展抗日宣傳活動。
3月,衛率一部東去中條山,在大寧遭日軍襲擊,朱德接衛電後即派八路軍馳援;此時駐石樓的日軍又撲來,八路軍一部趕至白兒嶺奮勇阻擊,掩護衛等脫險,衛深為感動。4月,衛偕參謀長郭寄嬌等人自永和渡黃河到延安訪問,受到毛澤東等人的接待和宴請,毛澤東稱讚衛面對強敵不屈不撓,屢敗屢戰,是堅持華北抗戰的領導者,使衛更增强了合作抗日的信念。
他督促所屬按時向八路軍供給足够的餉械,制所部與八路軍鬧摩擦。對於八路軍在敵後建立根據地,擴大遊擊戰,衛都表示支持。他說,二戰區的軍隊,凡是打日本的,都應當一視同仁,曾一次撥子彈一百萬發、手榴彈二十五萬枚給八路軍。
以後在第一戰區,他與八路軍駐洛陽辦事處亦有較好的合作關係。他還請朱德向所部官佐演講世界形勢、抗戰前途和遊擊戰術。
自1938年冬抗戰轉入相持階段後,蔣介石提出許多“限制异黨活動”的辦法,唆使部屬製造反共摩擦。衛立煌認為這不符合國共合作團結抗日方針,予以敷衍和抵制。
1939年10月,國民黨特務夥同當地反動勢力,襲擊確山縣竹溝鎮新四軍留守處,殺害傷殘病員和家屬二百多人。衛震怒之餘,將南陽專員朱玖瑩撤職,並懲處宛屬十三縣聯防主任別廷芳等有關人員。
1940年二三月間,第九十七軍軍長朱懷冰糾合龐炳勳、張蔭梧等部,向太行區八路軍駐地進犯,遭到八路軍自衛還擊。朱懷冰急電向衛求援,衛拒下馳援令,結果朱部主力及反共遊雜武裝共萬餘人被殲。
衛還不顧蔣介石、何應欽之電令,照常給八路軍發放餉械。1940年秋,蔣命衛北上太行山,遏制八路軍向南發展。衛會晤朱德,協商議定了雙方活動和抗日防衛的地區,劃漳河為界避免摩擦。蔣介石指責他偏袒八路軍,於1942年1月將他調離第一戰區,解除本兼各職,改任軍事委員會西安辦公廳主任,剝奪了他的軍權,並派人暗中監視。
四、征戰遠征軍
1942年3月,我國組建中國遠征軍,入緬與英軍並肩作戰,以確保滇緬公路國際運輸線暢通。衛立煌被任命為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但還未到任,被指為偏袒八路軍有據,蔣介石即於4月改派羅卓英任之。
遠征軍援緬作戰失利,大部退回雲南。1943年蔣介石重組遠征軍,10月命衛立煌接替陳誠任遠征軍司令長官職。衛到任後,在保山縣馬王屯建立前進指揮部親自坐鎮。他除了得到雲南省主席龍雲支持,保證遠征軍有足够的糧餉外,還與美國中緬印戰區司令官兼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建立友好聯系。
美方建立一支代號為“Y部隊”的聯絡部隊,負責向遠征軍供應彈藥和武器裝備,以及組織空軍配合作戰。衛部署霍揆章第二十集團軍擔負攻擊集團軍任務,宋希濂第十一集團軍為防守集團軍,另以何紹周第八軍及第五軍高吉人第二〇〇師為直屬預備軍在昆明待命。
5月11日拂曉,衛立煌指揮遠征軍發起攻勢。第二十集團軍先後由栗柴壩、攀枝花渡過怒江發動攻擊,第十一集團軍的四個加强團亦分別由惠通橋、蚌董渡等地渡過怒江。第五十三、五十四軍經過激戰收復唐習山、大塘子,向騰沖攻擊前進。
第五十三軍由高黎貢山東坡强攻在罕無人迹的懸崖峽谷攀行三晝夜,到達山頂後乘勢猛攻,日軍驚惶失措,放弃陣地,退入據點固守。第二十集團軍强渡怒江奏效後,衛立煌改變部署,指揮第十一集團軍也全部渡江,參加攻擊。
8月,衛指揮所部圍攻松山,猛擊騰沖。日軍憑藉堅固工事拼死頑抗,但我抗日將士在滇西人民的支援下英勇戰鬥,終於在9月7日攻克松山,14日收復騰沖,擊潰日守軍第五十六師團主力及滇西日軍指揮部;11月3日光復龍陵,20日進佔芒市。
衛指揮遠征軍乘勝追殲日軍,12月1日克復遮放,1945年1月20日攻克畹町和猛卯,繼續追擊至南坎以西。經過遠征軍九個多月的艱苦戰鬥,盤踞在滇西和中緬邊境兩年之久的日本侵略軍,共被殲滅一萬七千餘名。
在遠征軍節節推進的同時,鄭洞國、孫立人率駐印軍在緬北艱苦作戰,次第攻佔了加邁、密支那、八莫、南坎等重要據點。1月27日,遠征軍和駐印軍在畹町附近的芒友勝利會師中印公路隨即通車,被封閉近三年的對外交通運輸線得到恢復,國際援助的抗戰物資源源輸入。衛立煌指揮遠征軍抗戰奏捷,聲震中外,3月被任命為中國陸軍副總司令。但衛與總司令何應欽的思想作風不合,難以合作共事,故不常到部問事。
衛立煌自1939年10月妻子朱韻珩病故後,獨身生活數年。有人曾為孔祥熙之長女孔令儀說媒,為衛拒絕。1945年初,衛與旅美執教的韓權華在昆明結婚。韓是一個愛國心很强、音樂造詣和文化素養甚高的女子,她傾慕衛堅決抗日、具有民主思想而對衛感情真摯,婚後衛的心情頗為歡悅。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統治集團亟謀發動內戰,蔣介石以及陳誠等人揚言“三個月內消滅共軍”,衛立煌主張國共之間的爭執及八路軍改編都應以政治談判來解决,與內戰叫囂格格不人。1946年春,衛由重慶回南京。不久,內戰烽火四起,衛態度消極,深居簡出。11月,衛偕韓權華啟程赴美,考察軍事,歷時半年;繼又旅歐,在英、法、西德、瑞士、荷蘭、比利時等國參觀考察。他深為國內戰事日劇而焦慮,在歐洲曾讓親友通過法國共產黨人與延安聯系,表示願為早日結束內戰實現和平進行合作。回國途中,他還參觀中東各國,直至1947年秋返抵上海。
五、東北之失誰之過?
此時,蔣介石在內戰中節節敗北,尤其是東北戰場,在人民解放軍强大攻勢打擊下,五十餘萬國民黨軍隊被迫退縮在長春、瀋陽、錦州三個孤立地區。1948年1月,人民解放軍發動猛烈的冬季攻勢,蔣介石為挽救岌岌可危的局勢,並解脫其親信陳誠的困境,下令衛立煌繼陳誠為東北行轅代主任兼“剿匪”總司令。
衛推辭未成,北上就職。他力謀掌握一些實力,並部署各軍屯守瀋陽、長春和錦州,只是整訓部隊,修築工事,竭力避免出兵與革命军交戰,爭取東北戰局能够和平解决。但是蔣介石要東北軍隊出擊,打通北甯路(今京沈線)沈錦段,將主力撤到錦州,以備轉入關內。衛以兵力不足、地勢不利等理由加以拒絕,相反要求蔣從關內增援三個軍的兵力登入葫蘆島來打通沈錦段,與蔣爭執迭起。而後,蔣逕自向範漢傑、杜聿明、廖耀湘等人發出指令,自行其是。
衛堅持按兵不動,只想多掌握一些部隊擺脫蔣介石的控制,以待時局的變化。
9月,人民解放軍發動聲勢浩大的遼沈戰役,先打錦州。蔣介石不顧衛立煌的反對,以廖耀湘第九兵團等共十一個師又三個騎兵旅組成“西進兵團”,由新民出彰武和新立屯;又以錦西、葫蘆島的守軍及從華北海運來的援兵共九個師組成“東進兵團”,沿鐵路線北上增援錦州蔣責備衛不肯出兵遼西是不想打仗,一再到瀋陽及葫蘆島、錦西直接指揮。
東北人民解放軍集中主力攻打錦州,將“西進兵團”阻擊於新立屯以北地區,並將“東進兵團”擋在塔山陣地以南,於10月14日向錦州發起總攻,激戰三十一個小時,全殲國民黨守軍十萬餘人,解放錦州。
18日,蔣介石又抵瀋陽,以衛立煌指揮不力,命杜聿明任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冀遼熱邊區司令官,指揮廖耀湘兵團開赴黑山、大虎山,企圖奪回錦州。衛立煌要廖退守瀋陽的主張,被蔣嚴詞拒絕。在人民解放軍的攻擊下,經兩日一夜激戰,至28日廖耀湘兵團五個軍十萬餘人在遼河以西、黑山、大虎山以東地區全部被殲,廖耀湘亦被俘。
長春已先於19日解放,瀋陽此時在人民解放軍重重包圍下,一片混亂。蔣為推卸責任,此時又命令衛為東北“最高指揮官”,叫衛在葫蘆島繼續指揮。11月2日瀋陽守軍被殲,東北全境解放。衛退抵北平。
東北戰局是蔣介石三到瀋陽親自主持策定的,但他11月30日以“遲疑不決,坐失軍機,致失重鎮”的罪名下令將衛立煌撤職。衛攜眷屬離北平經上海至廣州,但被攔阻而返回南京受軟禁。
衛在苦悶之中醒悟自己誤隨蔣介石二十多年,决心與其斷絕關係。1949年1月蔣下野,衛於春節潜離南京,到香港寓居,閉門閱讀各種書刊。蔣介石曾兩次派人來遊說衛去臺灣,衛均堅拒。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衛立煌致電毛澤東、朱德、周恩來表示熱烈祝賀。1955年3月,衛立煌為祖國各方面突飛猛進的成就所鼓舞,决然離港返回北京,發表《告臺灣袍澤朋友書》,受到祖國和人民的歡迎。衛歷任全國政協第二、三届常委,第二届全國人大代表、國防委員會副主席,為祖國統一貢獻力量。1960年1月17日衛病逝於北京。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