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亮點首次披露

天津 82℃ 0
摘要:從市規劃資源局獲悉,備受關注的《天津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已形成階段性成果,即將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從市規劃資源局獲悉,備受關注的《天津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簡稱“《規劃》”)已形成階段性成果,即將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日前,市規劃資源局相關負責人接受本報記者獨家專訪,首次披露了《規劃》的編制背景、主要內容和亮點等相關情况。

規劃背景

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著力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構建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部署,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天津工作提出的“三個著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訓示批示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2019年我市啟動了《規劃》編制工作。

“在《規劃》編制過程中,首先做好頂層設計,加强戰畧引導。天津的發展要放到全國發展大局之中,進一步打開‘津門’,我市率先編制完成了《天津市國土空間發展戰略》,經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後已公佈實施。”市規劃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同時,按照自上而下、上下聯動、壓茬推進的原則,我市同步開展了市、區、鄉鎮、村莊規劃以及近50項與空間有關的專項規劃編制,加强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與各專項規劃的協同。突出層級明確、權責清晰的特點,進一步完善了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明確各級各類規劃編制範圍。堅持問題導向,組織高水准科研院所,開展了自然資源管控與治理、城鄉融合、都市灾害和風險評估以及城鎮開發邊界劃示等10多項專題研究。摸清‘家底’,依據第三次國土調查成果,銜接管理數據,形成市域規劃一張底圖。”

主要內容

《規劃》是到2035年全市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的政策和總綱,是天津未來都市空間佈局發展總的規定,是全市各類開發建設活動和編制相關專項規劃、各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等下位規劃的基本依據。《規劃》貫徹新時代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理念、新部署、新要求,彰顯新時代特色,堅持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探索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全面提升我市國土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准。《規劃》對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在天津落地生根有著重要戰畧意義,為天津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建設“一基地三區”提供有力支撐和空間保障。

■ 謀劃都市發展新目標

全國先進製造研發基地、北方國際航運覈心區、金融創新運營示範區、改革開放先行區,是國家對天津的戰畧定位,也是我市“十四五”規劃提出的主要目標,是推動我市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引擎。

《規劃》提出將天津建設成為“京津冀城市群和環渤海地區發展的重要引擎,生態引領、創新競進、和諧宜居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發展目標,並從安全保障、輻射帶動、功能協同、交通協同、港口協同等方面對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明確了相關策略和措施。

■ 構建國土空間保護開發新格局

《規劃》落實“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國土空間保護開發格局優化要求,踐行綠色高品質發展理念,優先劃定四大濕地保護區和雙城中間綠色生態屏障,提出構建“三區兩帶中屏障”的市域生態格局。

“三區兩帶中屏障”的“三區”即北部盤山—於橋水庫—環秀湖生態建設保護區、中部七裡海—大黃堡—北三河生態濕地保護區和南部團泊窪—北大港生態濕地保護區。“兩帶”即西部生態防護帶和東部國際藍色海灣帶。“中屏障”則指雙城中間綠色生態屏障。

雙城生態屏障北接七裡海、大黃堡生態濕地保護區和盤山、於橋水庫生態保護區,進而與北京通州相連,南連北大港和團泊生態濕地保護區,並與河北省雄安新區相連,補足了海河流域從山至海的中間部分,重塑了從薊州盤山到大港濕地出海口的全域生態縱貫線,完善了京津冀區域生態格局。

《規劃》提出,將嚴守生態環境安全底線作為發展前提,倒逼都市結構優化,引導城鎮空間多中心、集約節約發展,防止蔓延連綿發展,形成“一市雙城多節點”的市域城鎮格局。

“一市雙城多節點”的“一市”即中心都市,是天津城市功能提升、居民集聚生活的覈心載體。“雙城”即現代活力津城和創新宜居濱城。“多節點”則指武清城區、寶坻城區、寧河城區、靜海城區、薊州城區5個區域性節點都市。在此基礎上,形成規模合理、功能完善的“雙城—區域性節點都市—特色功能組團—小城鎮”四級城鎮體系。

■ 統籌劃定三條控制線

《規劃》將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作為規劃管控底線,推進我市各類空間高品質發展。

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在第三次國土調查成果基礎上,結合土地資源和水資源現狀、都市發展、生態建設等,進一步優化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目標,保質保量劃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

生態保護紅線:銜接自然保護地綜合優化成果,在對現行生態保護紅線全面開展評估優化工作的基礎上,落實劃定生態保護紅線。

城鎮開發邊界:在科學測算用地需求的前提下,結合各區未來發展重點,上下聯動統籌劃定城鎮開發邊界,嚴格控制建設用地總量,提升城鎮建設用地土地績效,集約節約利用寶貴的土地資源。

在框定底線的前提下,《規劃》進一步優化空間佈局,形成綠色屏障、澱泊風光的生態空間;鄉村振興、綠色現代的農業空間;雙城引領、產城融合的城鎮空間;以及港灣輝映、三灣引領的海洋空間。突出天津特色、銜接重點承接平臺,合理劃分主體功能分區,促進形成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永續的空間發展模式。

此外,《規劃》著力構建“1+3+4”現代工業產業體系,推進產業園區綜合提升,劃定工業集中發展控制線和雙創區塊控制線,為建設製造强市做好規劃保障。推進鄉村振興,提升新型城鎮化和城鄉融合發展,推動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引領建設具有天津特色的美麗鄉村。

■ 塑造宜居宜業的安全韌性都市

《規劃》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增進人民福祉、建設美麗國土作為首要的規劃目標願景,讓“人”的生活空間舒展適度、生活環境宜居宜業、生活條件有序改善。

堅持共亯發展,構建全面系統的公共服務設施體系。《規劃》提出,構建覆蓋城鄉的“市級—區級—街道(鄉鎮)級—社區級”四級公共服務設施體系,明確各級服務設施的主要職能、服務人口和配寘標準,提升公共服務水准和能力。

完善就業、居住、服務平衡,構建舒適有度的社區生活圈和城鎮圈。《規劃》以社區生活圈作為基本公共資源配置和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建立全覆蓋的15分鐘社區生活圈,配寘日常基本保障性公共服務設施和公共服務場所,提升群眾生活的“舒適度”。城鎮圈內通勤出行時間控制在30—40分鐘,有效配寘公共服務資源,集就業、生活、服務為一體,實現城鄉公共資源的均等化佈局。

强化支撐體系,構建安全韌性都市。《規劃》針對天津面臨的水資源短缺、海平面上升、地面沉降、危化品風險、生態脆弱、衛生防疫風險等問題提出應對措施,不斷提升都市應對灾害防禦能力。提升海港和空港能級,强化區域連結,提升樞紐能級。進一步完善綜合交通及城鄉市政基礎設施佈局。提出市域層面的總體佈局原則。

深入發掘資源,塑造特色鮮明的總體城市風貌。《規劃》全面梳理天津歷史文化資源,構建“一心、雙區、四帶、多點”的歷史文化保護格局,突出歷史城區的覈心保護地位;加强薊州和濱海歷史文化資源聚集區文化價值發掘;强化大運河、海河、長城、海洋四條文化帶的載體作用;進一步發掘歷史文化鎮村以及大量文物古迹與其他需要保護建築遺存的保護價值,明確市域歷史文化保護體系,構築京津文化高地。

規劃亮點

堅持規劃協同,推進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建設

《規劃》堅持“一盤棋”思想,强化京津雙城聯動、突出天津研發轉化能力强的優勢,科學確定天津在京津冀區域的功能定位,增强區域整體性。

《規劃》從生態安全、糧食安全、區域應急聯防聯控等方面强化了總體國家安全觀下的首都地區安全格局;構建了 “1+N”天津都市圈,通過多中心、網路化格局,充分發揮天津的輻射帶動作用;在功能方面,進一步深化了“一基地三區”內涵,保障承載空間落比特,引導高新企業向京津濱廊道集聚,打造區域創新走廊;在交通方面,打通“天”字形客運通道,建設“軌道上的京津冀”,共建國家級鐵路樞紐,推進京津冀城市群建設和環渤海地區協同發展。

細化雙城定位,明確發展重點

市委十一届九次全會提出了構建“津城”“濱城”雙城格局的決策,這是天津堅決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促進高品質發展,奮力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都市新征程的重要舉措。

《規劃》提出構建“雙城、雙軸、中屏障”的津城、濱城空間結構,明確了津城、濱城的規劃範圍。雙城指現代活力津城和創新宜居的濱城;雙軸指魅力海河軸和藍色海灣軸;中屏障即雙城中間綠色生態屏障。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細化了雙城功能定位。

津城是我市全球競爭功能覈心承載區和最具標誌性區域之一。未來,津城要充分發揮區域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驅動內需和消費增長陞級,以金融、商務總部、科技創新、文化創意、新經濟、新消費等現代服務業為主導,集聚金融科技、商貿服務以及文化創意等服務產業,並帶動城區週邊發展。

濱城是生態、智慧、港產城融合的宜居宜業美麗都市和區域創新引擎。未來,濱城重點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以航運服務、科技創新、智慧製造功能為主導,進一步增強都市綜合配套能力,强化創新功能培育,打造服務國際迴圈的戰畧連結,集聚航運貿易、科技創新、智慧製造等港航服務產業,建設世界一流的綠色智慧港口,以創新驅動永續經濟增長,在落實國家重大戰畧中展現天津作為。

《規劃》明確了雙城發展重點:

津城重點提升1個津城覈心區,綜合4個津城主城片區。津城覈心區重點圍繞小白樓、文化中心等地區,打造津城中央活力區,進一步提升中央活力區現代服務業水准與都市活力,發揮都市綜合服務中心作用。進一步完善海河柳林中心、銀河中心、侯臺中心、程林中心、劉園中心等片區中心城市功能,適當新增軌道交通線,補齊公共服務短板,促使這些片區中心儘快形成區域綜合服務中心。4個津城主城片區包括依託西青新城和華苑地區建設智慧科技城;依託東麗華明和空港經濟區建設國際航空城;依託北辰國家級產城融合示範區和北辰京津醫藥穀建設醫藥活力城;依託津南海河教育園區和國家會展中心(天津)建設科創會展城。

濱城重點提升1個濱城覈心區,綜合2個濱城主城片區。濱城覈心區重點圍繞於家堡、泰達MSD等地區,打造濱城中央活力區,形成“中心活力創新、多點特色帶動”的總體佈局。圍繞科學城中心、濱海中關村科技創新中心等片區中心,進一步攥拳頭、塑灣區、强服務、强集聚、優存量、補短板。2個濱城主城片區包括依託漢沽城區和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現代產業區建設濱海北部主城片區;依託大港城區建設濱海南部主城片區。

《規劃》提出,繼續推進濱海新區與中心城區之間綠色生態屏障規劃建設工作,建設成為生態人文新經濟引領的世界級“生態屏障、津沽綠穀”,打造京津冀東南部生態屏障、環首都生態護城河,進一步促進“雙城”格局形成。全面推動重點古海岸生態廊道、海河綠芯等八大重點建設片區,實現“天”字形生態廊道骨架,建設“京津綠肺”,新增生態系統碳匯,為天津未來碳中和產業方面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劃定陸海分界線,强化空間統籌

《規劃》提出,合理確定陸海分界。依據第三次國土調查和最新海岸線修測成果,在與上版海岸線進行對比、消除差异的基礎上,科學劃定陸海分界線,作為保護與開發的剛性邊界。根據海洋生態保護重要性評估和海洋開發利用適應性評估,劃定天津市海洋“兩空間一紅線”,即海洋生態空間和海洋開發利用空間,統籌協調海洋功能區劃,實施鬆緊適度的海域空間管控。科學劃定岸線功能,實施分級分類管控。優化陸海功能分區,細化主體功能分區,按照陸海統籌、開發與保護協調發展的思路,形成北部生態旅遊、中部港口航運、南部綜合利用的海域空間格局。

完善綜合交通體系,雙城覈心區20分鐘直達

《規劃》從服務人民、高效集約發展、保護環境等角度提出了六大發展戰略以及港口、機場、鐵路、公路、城市道路等各類交通專項規劃目標任務。重點構建“高速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鐵路、都市軌道”四網融合的全出行鏈軌道交通服務體系,實現交通與生態、生產、生活空間的充分協同、高度融合,支撐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建設。

《規劃》提出,對外構建暢聯京冀、輻射全國、連結全球的廣域綜合交通體系;內部以雙城為發展覈心,組織城鄉融合、快慢有序、富有活力的市域品質交通網絡。在津塘路、津濱高速公路和天津大道等現狀快速道路以及京津城際延長線、津秦客運專線、津山鐵路和津濱輕軌等軌道通道基礎上,加快開工建設津濱二線(Z2線)、啟動津濱線(Z1線)前期工作,實行大站快車服務雙城主要功能地區的交通出行,力爭實現津濱雙城覈心區之間20分鐘直達。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