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們來盤點一下安慶大戰中的幾個關鍵點,每個點都是有可能改變戰爭的勝負走向的,此僅為一家之言,歡迎共同探討。
第一,關於雙方的戰略戰術問題。從雙方各自角度來看,我認為雙方的戰畧都是沒有問題的,其中曾國藩的戰畧是最為明確的,就是以不變應萬變,死磕不放也要拿下安慶,圍住困死,實現其多年前製定的通過長江中下游都市從而順流進逼天京的戰畧,這也是他一貫堅持的。
而太平天國方面,就是要死保安慶,安慶的戰畧重要性,太平天國高層非常清楚,所以實施了圍魏救趙計畫,如果這個計畫執行到位我認為這個方法也沒問題,有些學者對於圍魏救趙存在抗告,認為花了大力氣繞一圈也沒有效果還不如直接集中兵力在安慶戰場對攻解圍,其實這是從事情的成敗角度來看的,圍魏救趙這個方法不見得不行,而且太平天國的諸多將領都喜歡用圍魏救趙這一招,之前都收到了比較好的效果,如1855年石達開攻江西腹地救九江和武昌,1859年陳玉成攻揚州以救六合以及1860年李秀成攻杭州以調江南大營兵力分散等等,太平天國的高層多是半識字的農民,以他們的見識和深度以及過往的經驗主義能想出的最佳解救方法也只有可能是這一招了。只不過這次救援安慶的圍魏救趙空間距離跨度太大,效果難以馬上體現。
還有的人認為應該在圍魏救趙的基礎上應該實施圍點打援,實際上當時對戰的雙方無論太平軍也好湘軍也好,軍事理論素養是遠未達到此高度的,還未上升到通過打援來殲滅有生力量的認識,他們最多也只能做到阻援的程度,遑論打援?曾國藩也還在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呢。將圍點打援發揮至極致的是我軍革命戰爭時期,我們不能錯時空的討論古人該做到些什麼。
第二,關於統一領導力的問題。安慶失陷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太平軍沒有統一領導,各自為戰,最高領導人的政令執行力不足。其實這個問題在楊秀清時代是不存在的,楊有絕對的權威,他號令一出,莫敢不從,所以在第一次攻打江南江北大營時,秦日綱也好石達開也好,馬上放下前線手頭上的事回師天京參與調令。但洪秀全在管理,組織、獎懲以及統籌方面比楊秀清差的不是一星半點,形成不了政令統一,部下同心,獎懲也不公,賞罰無度,所以李秀成敢於公然抗命,拖拖拉拉,弃皖去浙,甚至陳玉成在西征武昌時也先在安慶周邊浪費了3個月時間,這在楊秀清掌權時代是不可能出現的,特別是詭異的祁門之圍,說實話,凡是稍微有點統一部署統一作戰,曾國藩有可能就在此交待了。洪秀全的掌控不足,導致太平天國後期各軍事山頭尾大不掉,洪後來大肆封王,也有不得已的緣故,用他的話講就是要“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其實就是變相分化各大佬的實力。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