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我國的經濟強省,自然少不了人稱蘇大强的江蘇省(簡稱蘇),散裝的十三太保個個牛氣沖天,都是全國百强市。江蘇省南邊的鄰居浙江省(簡稱浙)同樣是經濟強省,而位於江蘇省東南,浙江省東北的上海(簡稱滬或申)更不用說了,國家的經濟中心,世界級大城市。
關於江蘇省、浙江省和上海市,有很多個經濟地理名詞,比如著名的“寧滬杭”。滬是指上海,寧是指江蘇省省會南京,杭是浙江省省會杭州。南京、上海、杭州形成一個大三角,在這三角之間有很多經濟强市,比如江蘇省的鎮江、常州、無錫、蘇州,浙江省的湖州、嘉興。不過寧滬杭的地理範圍相對較小,不能完全把江蘇省和浙江省容納進來。無論是長三角,還是寧滬杭,都和江蘇省的蘇北地區,浙江省南部的金華、溫州等地關係不大。由於這些來電子商務的流行,現在又出現一個新的經濟地理名詞,叫“江浙滬包郵”,這不知道讓多少外地的朋友羡慕。
不過,有些細心的朋友可能也發現了一個問題。滬是上海,浙是浙江,都是各自省市的簡稱,可是江蘇省的簡稱並不是“江”,為何叫江浙滬而不是蘇浙滬?江蘇省脫胎於清朝的江南省,前身是明朝的南直隸,也就是現在的江蘇(當時包括上海)和安徽兩省。清順治十八年(西元1661年),江南省折開後,取江寧府(南京)和蘇州府的首字稱江蘇省,簡稱為蘇。江蘇簡稱蘇而不是江,據說一個很大的原因,是曾經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江蘇省的省會實際上在蘇州,而南京則貨真價實地當過安徽省省會。江蘇省省會遷到南京,是在清高宗乾隆二十五年(西元1760年),安徽省省會從南京遷到了安慶。
既然江蘇從來沒有簡稱為“江”,那為何又稱為江浙滬呢?
這裡有好幾種說法。其中一個很有意思,是說浙江的浙,上海的滬,都是水字旁,可江蘇的蘇卻不帶水頭旁。從字的角度來看,“蘇浙滬”不如“江浙滬”更有整體感,所以就沒叫蘇浙滬。相同的說法還認為浙和滬都代表一個水系,蘇並不是一個水系,所以就用“江”了。
更主流的說法,認為江浙滬的成名和歷史有關。首先說“江”,“江”是指長江,古人所說的江東主要是指長江進入安徽境內進呈西南——東北方向流淌,這就形成了江東與江西(不是現在的江西省)。江東包括皖南、蘇南、上海和浙江的西北部地區。江東這個詞主要流行於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到了隋唐後,更流行的是稱為江南。江南這個地理名詞的範圍更加廣闊了,長江以南地區都可以稱為江南,但一般來說還是指過去的江東地區,只不過範圍更大一些,整個浙江省、江西省都可以稱為江南。
唐朝初年設有江南道,轄區包括皖南、蘇南、上海、浙江、福建、江西、湖南、貴州、湖北大部。後來隨著人口的增長,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西元733年),朝廷將江南道拆成江南東道和江南西道。到了宋朝,設有江南東路和江南西路,江南西路就是現在的江西省,江南東路包括江蘇省南京,皖南,江西省九江市、景德鎮市、鷹潭市、上饒市。
圖-俯瞰南京
再來說“浙”。唐朝設江南東道後,面積依然太大,包括皖南、蘇南、上海、浙江省和福建省。唐朝後期,福建設福建觀察使,浙江省西部(不含杭州、湖州、嘉興)設浙東觀察使,治所在紹興,時稱越州。浙江省北部、上海和蘇南設浙西觀察使,治所在江蘇鎮江,時稱潤州。到了宋朝,浙西和浙東合併稱為兩浙路,治所設在杭州,轄區基本上脫胎於五代十國時的吳越國。
元朝滅南宋後,設有江浙等處行中書省,簡稱江浙行省,轄蘇南、皖南、上海、浙江、福建,治所在南宋實際國都杭州。江浙行省的轄區變動非常大,這裡就不細述了。明朝建國於東南,定都於南京,江浙行省不復存在,但江浙這個地名卻留了下來。尤其是清朝折開江南省後,江蘇省和浙江省一般合稱為江浙。由於語言和風俗的緣故,江浙的“江”更多的是指蘇南,皇帝和大臣常用到“江浙”這個地理名詞。
圖-俯瞰上海黃浦江和長江交匯處
清朝時,江(江蘇省,含上海市)浙是全國的經濟中心地區,是朝廷最重要的錢袋子和米袋子之一。清宣宗道光二十三年(西元1843年)上海開埠,逐漸發展成經濟中心,但一直隸屬於江蘇省。上世紀二十年代末設上海特別市,其實就是直轄市。自此之後,江浙變成了江浙滬。現在的江浙滬一般是指二省一市的所有轄區(江蘇北部、浙江南部),但有時也特指蘇南地區和上海、浙江。有意思的是,就是蘇南地區,各種解釋也不盡相同,有時不包括長江南岸的南京和鎮江,有時又包括長江北岸的南通。
圖-俯瞰杭州
江浙滬包郵,也就是距離寧滬杭較遠的徐州都可以包郵,但距離寧滬杭更近的安徽東部地區卻不包郵。有些安徽的朋友認為這樣不公平,“江浙滬”的“江”不該只指江蘇省,而應該是指清朝初年的江南省,這樣的話,距離寧滬杭更近的安徽省很多都市就能包郵了。不過,現在也有“江浙滬皖包郵”,隨著經濟的發展,很多以前困擾大家的問題,都會在慢慢改善。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