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第二帥,比陸遜更帥

河北 70℃ 0
摘要:東吳第一帥是周瑜,東吳第二帥是呂蒙。呂蒙是東吳攻滅關羽奪取荊州的首倡者。奪徐州易攻難守,對擅長陸戰的曹操集團有利,對擅長水戰的孫權集團不利。奪荊州佔據全部長江流域,國土面積與人口都成倍新增。荊州之戰最關鍵的一仗,是孫權迫使劉備湘水劃界將荊州一分為二。不幸的是,劉備集團直到關羽被殺仍然未意識到這一點,仍然幻想能奪回荊州失地,為此不惜發動夷陵之戰,這是劉備自不量力自取滅亡。荊州之戰第二步是統一荊州,

東吳第一帥是周瑜,東吳第二帥是呂蒙。

呂蒙是東吳攻滅關羽奪取荊州的首倡者。他反對魯肅聯劉抗曹的主張,理由如下——

1.曹操不足懼。

2.劉備不可靠。

3.奪徐州不如奪荊州。

奪徐州易攻難守,對擅長陸戰的曹操集團有利,對擅長水戰的孫權集團不利。

奪荊州佔據全部長江流域,國土面積與人口都成倍新增。

孫權採納了呂蒙的主張,才開始集中精力謀奪荊州。

荊州之戰是三國時代最漂亮的一仗,是上兵伐謀、不戰而勝的典範。

荊州之戰分為兩步——第一步是湘水劃界,第二步是統一荊州。

荊州之戰最關鍵的一仗,是孫權迫使劉備湘水劃界將荊州一分為二。其實這一仗,已經註定整個荊州都將歸孫權集團所有,接下來孫權集團統一荊州只是時間問題。

不幸的是,劉備集團直到關羽被殺仍然未意識到這一點,仍然幻想能奪回荊州失地,為此不惜發動夷陵之戰,這是劉備自不量力自取滅亡。

但是,由於這一仗兵不血刃,最後通過談判解決了,特別是雙方都用“借荊州”做遮羞布,所以,在近兩千年時間裏,人們普遍忽視這一仗的歷史意義。

這一仗值得稱道的是上兵伐謀,是選擇了恰當的時機。

奪荊州有孫劉曹三個玩家,囙此最大的風險,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換句話說,就是要儘量避免兩敗俱傷與兩面作戰。

孫權不要鷸蚌相爭,他要漁翁得利,他要選擇一個曹劉兩敗俱傷的時機出手,以免代價過高,也免產生後遺症——被對手乘己之危。

囙此,時機的選擇至關重要。

孫權選擇了劉備集團將主力調到益州的時候出手,當時劉備集團在荊州只留下關羽一個得力將領駐守,而且劉備集團在益州還面臨內外壓力——漢中方向曹軍的進攻,與益州內部本地豪强的叛亂。

也就是說,孫權選擇了劉備集團兵分兩路,戰線拉得過長,而且荊州守備相對空虛的時候出手,這可以避免兩敗俱傷;同時也是選擇劉備集團與曹操集團鷸蚌相爭的時候出手,這可以避免兩面作戰。

孫權選擇的時機,已經使孫權集團“勝兵先勝而後戰。”堪稱上兵伐謀的典範。

這一仗另外一個更值得稱道的是,不戰而勝。

孫權先是派使者向劉備索取荊州,被拒絕後自派三郡長吏上任宣示主權及决心,又被關羽盡數驅逐後,孫權才派呂蒙武力奪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

這是先禮而後兵,佔領道德高地。

值得稱道的是,呂蒙傳檄長沙、桂陽,二郡望風歸附,零陵郡太守郝普也被呂蒙設計誘降了。

當時劉備已經領兵五萬趕到警察,關羽領兵三萬趕到益陽,連孫權都發出緊急文書給呂蒙,讓他放弃零陵郡,立即回師增援魯肅抗擊關羽。

但是在這刻不容緩的關頭,呂蒙把緊急文書按下,擺出第二天攻打零陵郡的架勢,同時派出郝普的老友鄧玄之,讓他誘降郝普,最終智取零陵郡。

呂蒙奪取荊州三郡,為湘水劃界平分荊州贏得了足够的籌碼,而且兵不血刃有利於談判解決問題,使曹操集團抓不到趁火打劫的機會。

孫子曰“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呂蒙可謂達到了孫子所提倡的用兵的最高境界。

荊州之戰第二步是統一荊州,

這一仗值得稱道的,依然是上兵伐謀,是選擇了恰當的時機。

湘水劃界幾年之後,曹劉為爭奪漢中大打出手,劉備雖然慘勝也是精疲力竭——後來為報奪荊州之仇必須準備兩年;而曹操在漢中戰敗後又被關羽水淹七軍,一度想遷都避關羽鋒芒,後在司馬懿建議下挑拔孫權奪荊州。

這正中孫權下懷,還有比這更好的時機嗎?

1.曹操不僅不會坐收漁人之利,而且主動助攻。

2.劉備精疲力竭無力抗擊,即使雙方反目惡鬥,也不會對東吳造成嚴重損失,使曹操有機可乘。

3.雙方因地利而擴大力量懸殊——即使劉備想傾盡全力救荊州,因為益州與荊州之間路途遙遠艱險,遠水難救近火,而且後勤補給難以持續。而東吳早已將主力調近荊州,在吳屬荊州四郡早已做足軍需儲備。

4..經過多年苦心經營,荊州人心已經傾向東吳。

——在上述穩操勝券的基礎上,又通過驕敵誘降等策略,抓住關羽被調虎離山的最佳時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奪取荊州。

孫權奪取荊州的同一年,曹操上錶任命孫權為驃騎將軍、假節兼荊州牧,封南昌侯。曹操通過追認既成事實的管道,起到離間孫權與劉備集團的目的。還名義上把孫權集團納入中央管理之下。

孫權投桃報李,派校尉梁寓向朝廷進貢,又將原先俘虜的朱光等人送歸中央,作出臣服姿態。既然中央承認自己合法擁有荊州與江東,而且拜將封侯,面子裡子都得了,何樂而不為?

曹操與孫權這一唱一和,把劉備活活氣死——劉備打著復興漢室的旂號,丟了地盤喪失兵馬,到頭來還成了叛臣逆賊!

這一仗另外一個更值得稱道的,依然是不戰而勝,呂蒙的策略甚至成了後世軍事家效法的榜樣。

1.驕兵之計

驕兵之計主要用了兩招:

一是吹捧關羽

呂蒙初到陸口,便對關羽加倍殷勤,廣施恩義,和關羽結下友好關係。

陸遜代替呂蒙來到陸口,馬上寫信給關羽,表示對關羽的仰慕,聲明絕不與關羽為敵。關羽囙此更加大意。

二是裝病換將——呂蒙裝病,以無名之輩陸遜代替。這招是仿效長平之戰明用王齕暗換白起。

2.白衣渡江

呂蒙令將士身穿白衣(百姓服裝),偽裝成商人商船,使沿江駐守的蜀軍阿兵哥上當受騙,猝不及防,全部被俘虜。

呂蒙又讓虞翻寫信誘降駐守警察的蜀將傅士仁,然後讓傅士仁勸降駐守江陵的蜀南郡太守麋芳。

3.攻心懷柔

呂蒙厚加撫慰關羽部下的家屬,並下令不得騷擾百姓,不得擅拿百姓財物。

一個軍士僅僅因為拿了民家一頂斗笠來覆蓋鎧甲,呂蒙揮淚將他斬首。於是軍中震栗,以致路不拾遺。羅貫中有詩讚揚此事:“一笠覆官鎧,猶然遭重刑。荊州萬民心,從此俱安寧。”

呂蒙又派人恤老憐幼,訪貧問苦,疾病者給醫藥,饑寒者賜衣糧。

呂蒙還熱情接待關羽派來的使者,利用使者回去後向關羽軍中將士轉告:他們家中不但平安無事,而且優撫超過了以前,成功瓦解關羽軍隊鬥志。

羅貫中有詩讚揚呂蒙的謀略:“勢去人離奈若何?休言百萬甲兵多。呂蒙預定招降計,絕勝張良散楚歌。”

呂蒙的謀略對同時代的人就產生了重大影響——司馬懿師法呂蒙的攻心策略,在對蜀戰爭中常常以懷柔手段軟化蜀軍的敵意。司馬師準備討伐毋丘儉時,太尉王肅曾建議司馬師效法呂蒙的攻心策略,先行安撫淮南將士在中原的家屬,以瓦解其鬥志。甚至後來羊祜滅吳,也是採取攻心懷柔之策。

因為夷陵之戰,陸遜名垂青史。

但事實上,夷陵之戰的意義被高估了。

按傳統的說法,三國時代的三大戰役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

事實上,三國時代的三大戰役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荊州之戰

為什麼這樣說呢?

因為官渡之戰决定曹操與袁紹誰主宰北方,赤壁之戰决定曹操與孫權、劉備誰主宰南方,荊州之戰决定孫權與劉備的勢力範圍。

夷陵之戰,其實無關大局,只是劉備集團不甘心失敗的困獸之鬥,不但挽回不了敗局,而且輸得更慘。

對於孫權集團來說,陸遜主持的夷陵之戰,也只是保住呂蒙打下的成果。

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劉備的愚蠢成就了陸遜。

當然,如果劉備足够聰明,他根本就不會丟荊州——哪怕他與荊州共存亡,人在荊州在,人亡荊州亡。劉備集團(包括孔明、龐統與法正)的水準决定了劉備集團必然會遺失荊州。

但是,假如龐統與法正仍然在,那麼,很可能會封锁劉備發動夷陵之戰——因為必敗無疑;假如龐統與法正也見不及此,那麼,至少有可能會幫助劉備避免火燒連營的悲慘下場。

但是,無論誰,哪怕將鬼穀子白起韓信集中在劉備身邊,也改變不了夷陵之戰劉備失敗的結局。

根本原因就是,益州遠水難救近火,劉備的人力物力是不可持續的。只要孫權集團堅決執行“堅壁清野、以逸待勞”的政策,劉備因彈盡糧絕而失敗只是遲早的事。

區別只在於,陸遜用火攻重創了劉備集團,較快結束了戰鬥。換了其他將領,劉備集團可能輸得沒那麼慘,可能在彈盡糧絕前撤退回益州。

陸遜有兩點比不上呂蒙——

1.呂蒙謀奪荊州為東吳拓展了一倍地盤——在三國時代,荊州六郡比江東六郡更有戰畧價值。奪取荊州六郡,使東吳的資本翻了一倍都不止,更有力量抗衡曹操集團謀奪天下。

而陸遜沒有為東吳拓展什麼地盤,只是守老本。

2.呂蒙為東吳推薦了陸遜做接班人,繼承了周瑜薦魯肅、魯肅薦呂蒙的優良傳統,使江山後繼有人。

而陸遜沒有繼承優良傳統,沒有發現和培養接班人。他兒子陸抗接班,其實損害了東吳任人唯賢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優良傳統,以至東吳後繼無人。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