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煥被殺的真相,他真的該死嗎?

北京 72℃ 0
摘要:提到袁崇煥的死,人們大多用了“冤殺”二字。一個“本不該死”的人被殺了,當然很冤。人們普遍認為是崇禎中了後金的反間計。袁崇煥一完,大明就失去了一個堅強的堡壘,因為他率領的遼東軍隊,據說是當時明朝最精銳的軍隊,在軍中威望極高的他被逮捕後,該軍頓時群龍無首,身為前鋒總兵官的祖大壽,後來還投降了清朝,隨清

提到袁崇煥的死,人們大多用了“冤殺”二字。一個“本不該死”的人被殺了,當然很冤。“冤”從何來?人們普遍認為是崇禎中了後金的反間計。

01“本不該死”的人被殺

後金的反間計之所以能够成功,與袁崇煥所犯“低級錯誤”有關:1629年,皇太極率十萬騎兵,避開有明朝重兵把守的寧遠、錦州一帶,繞道遼西,順利攻破喜峰口以西的長城防線,很快打到北京,並且把袁崇煥派去阻擊的軍隊都幹掉了。

在關外的袁崇煥得到消息後帶領人馬增援北京,當他得知皇太極的軍隊越過薊州正往西去時,卻未採取任何措施,只是跟在其屁股後面,眼睜睜地看著對方攻佔北京東面幾個縣城。袁崇煥的打算是:把軍隊部署在北京週邊,和皇太極在北京週邊進行決戰。

他的想法當然不錯:在北京週邊決戰,至少可以避免對北京的破壞,北京的老百姓也可以免受戰火之苦。

他沒想到,這個打算卻讓被困在北京的君臣既驚恐又憤怒,認為他這是有意把戰火往北京引,懷疑他不安好心。這給皇太極實施反間計提供了可能,他們抓住兩個明宮太監,讓人假扮後金將軍進行耳語,故意讓被抓住的明宮太監聽到:咱們和袁崇煥有密約,咱們的軍隊,實際上是袁崇煥引進關內的。

然後皇太極把其中一個太監放掉,那個太監回去一彙報,崇禎皇帝便信了,認為袁崇煥謀反。關於皇太極使反間計這件事,《明史·袁崇煥傳》記載得清清楚楚:“會我大清設間,謂崇煥密有成約,令所獲宦官知之,陰縱使去。其人奔告於帝,帝信之不疑。

十二月朔再召對,遂縛下詔獄。”《明季北略》的記載更為詳細:“都中又喧言崇煥導虜入犯,上甚切齒。先是,虜出獵,擄我多人。中有二璫,上命偵崇煥者,亦被擄。虜視之,知為璫也,乃設一記,佯為袁遺書約犯邊,答雲:‘知道了,多謝袁爺。’又佯驚雲:‘乃為璫聞,縛璫亟斬之!’又故遺一奴私放璫歸。璫歸,上其事。

上再召崇煥入,即下詔獄。此言周延儒親語餘者,延儒久與虜比,虜每輸情,故知其言不誣。”還有一些人認為,崇禎皇帝之所以非殺袁崇煥不可,是因為閹黨餘孽的誣陷,皇太極的反間計只不過是做了個推手。

問題是:袁崇煥是崇禎二年十二月被逮捕入獄的,為什麼直到崇禎三年八月才以“謀叛欺君,結奸蠹國。

斬帥以踐虜約,市米以資盜糧。既用束酋,陽導入犯,複散援師,明擬長驅,及戎馬在效,頓兵觀望,暗藏夷使,堅請入城,意欲何為?致廟社震驚,生靈塗炭,神人共忿,重辟何辭”的罪名被處死?這說明,在長達八個月的時間裏,崇禎對是否處死袁崇煥是有猶豫的,甚至根本沒有處死袁崇煥的打算,否則沒必要拖這麼久。

02戰鬥力爆錶的“關寧鐵騎”

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究竟是什麼?讓我們把目光轉到一支名叫“關寧鐵騎”的軍隊身上。所謂的“關”,指的是山海關,“寧”指寧遠。當時的山海關、寧遠、錦州等地,是明朝抵禦後金的重要防線。所謂“關寧鐵騎”,是指袁崇煥訓練的一支騎兵,規模雖然不大,人數雖然不多,但戰鬥力極强,是明末最精銳的部隊,位於“明末三大軍”之首,另外兩支是以孫傳庭為首的秦兵和以盧象昇為首的天雄軍。

到了明朝末期,軍隊的戰鬥力普遍大為下降,但“關寧鐵騎”似乎是個例外,是極少數能與清朝八旗軍正面交鋒的軍隊之一。“關寧鐵騎”的打造,與袁崇煥的練兵思想有關:他“看不起”客兵。“客兵”,也就是所謂的“外地兵”。

袁崇煥認為外地兵很“脆弱”。俗話說好鐵才能煉好鋼,這樣的兵是練不成精兵的,練不成精兵就打不了勝仗。所以他認為最好還是“以遼人守遼土”。

為什麼他要高看遼人一眼?因為遼地民風彪悍,而且遼人善於騎馬,是當兵的好資料。袁崇煥尤其青睞歸附的十萬遼民,這些流民基本上與後金都有深仇大恨——任何人的家鄉被人占了,都會恨占其家鄉的人。於是,他把他們當中的身强體壯者挑出來充實各軍,同時對遼將進行大力栽培,其中就有祖大壽,並很快苦練出一支人數不多,但戰鬥力極强的騎兵。

這支被譽為明末最精銳的軍隊,後來被人們稱作“關寧鐵騎”。袁崇煥的最大悲劇,也許就是訓練出了這麼一支軍隊。因為,這支軍隊只聽他的,連皇帝老兒都指揮不動。

03“真相大白”

袁崇煥被抓的場面頗具“戲劇性”。他是被崇禎皇帝讓阿兵哥用大筐吊進北京城的。袁崇煥被吊進北京城後,崇禎皇帝就以通敵的罪名把他抓了,下了大獄。

與袁崇煥同時來到北京城外的,還有他的“關寧鐵騎”。如今主帥被抓,浴血奮戰多日的這支鐵騎,帶著一身血迹和滿腔悲憤,返回關外。

“關寧鐵騎”一走,後金軍沒有了對手,大顯身手的機會來了,他們先是在盧溝橋幹掉七千多明軍,接著在永定門外把滿桂等人率領的四萬多人打得潰不成軍,把四千名山海關援軍殺得一個不剩。

後金軍的“瘋狂”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北京城外的明軍已經全軍覆沒,再無一兵一卒,意味著此時的北京城完全不設防,意味著只要後金軍願意,一個衝鋒就可以殺入北京城,然後血洗北京,大明朝無論君臣,想怎麼抓就怎麼抓,想怎麼殺就怎麼殺。面對即將到來的這種結果,作為這幫人的老大,崇禎皇帝急得宛若熱鍋上的螞蟻,這才意識到,“趕”走這支此時唯一能與後金軍抗衡的軍隊,是多麼愚蠢。

袁崇煥被抓後,“關寧鐵騎”由祖大壽掌控。然而,他對皇帝老兒的調令卻視而不見,因為他只聽袁崇煥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身為一國之君,居然調不動自己的軍隊,這使崇禎皇帝感到不可思議,同時也感到不寒而慄。先別管其他,把燃眉之急解决了再說。他不得不讓獄中的袁崇煥給祖大壽寫信。接到袁崇煥的信,祖大壽這才率領“關寧鐵騎”,再次入關勤王。

“關寧鐵騎”尚未抵達北京,僅僅是消息傳來,就把皇太極嚇壞了,立即撤兵。完全撤走當然不甘心,不然之前的諸多努力就全白費了。

皇太極撤走了,但留下了其堂兄阿敏指揮的重兵,讓他們繼續留在遵化、永平、灤州、遷安。沒想到皇太極前脚剛回到盛京,阿敏後腳也回來了。原來,手握重兵的阿敏僅僅堅持了幾天,就被“關寧鐵騎”打得丟盔卸甲,阿敏算是運氣不錯,好歹撿了一條命,狼狽逃回盛京,其據守的關內四城複歸明軍之手。

這就是歷史上所稱的“遵永大捷”。對於“關寧鐵騎”的戰鬥力,崇禎皇帝似乎不是高興,而是深深恐懼,因為擁有如此戰鬥力的這支軍隊,心中根本沒有他這個皇帝,除了袁崇煥,誰也指揮不動。一支最能打仗的軍隊,除了主帥連皇帝的命令都不聽,這對皇帝來說意味著什麼,不言而喻。

為了消除心中的不安和可能的後患,唯一的辦法是弄死他們的主帥。“遵永大捷”後,北京暫時安全了,崇禎皇帝立刻下令將袁崇煥淩遲處死。據《石匱書》記載,行刑那天,毫無懼色的袁崇煥被五花大綁押上刑場,“劊子手割一塊肉,百姓付錢,取之生食。頃間肉已沽清。再開膛出五臟,截寸而沽。百姓買得,和燒酒生吞,血流齒頰”。

袁崇煥被處死後,“關寧鐵騎”也遭到肢解,被一分為三,祖大壽一部分,吳三桂一部分,其餘被調進關內。祖大壽那一部分和調進關內的那一部分,分別“死”於清軍和李自成之手。

也許,袁崇煥至死也不明白崇禎皇帝為什麼那麼恨他,非千刀萬剮不可。和歷史上不少軍事天才一樣,他在政治上也是個“白癡”,不然,當初組建“關寧鐵騎”時,他就應該意識到:一支只忠於主帥,連皇帝都不聽從的軍隊,實際上是把雙刃劍,既可以殺死別人,也能讓自己死於非命。

袁崇煥一完,大明就失去了一個堅強的堡壘,因為他率領的遼東軍隊,據說是當時明朝最精銳的軍隊,在軍中威望極高的他被逮捕後,該軍頓時群龍無首,身為前鋒總兵官的祖大壽,後來還投降了清朝,隨清軍入關。

清軍入關後,明朝再無勁旅可與之抗衡,致使清軍勢如破竹,很快攻佔北京,崇禎見大勢已去,悲憤地吊死於煤山。一百五十多年後,終於有人意識到袁崇煥不是明朝的叛徒,而是大大的忠臣,他的所謂“通敵資敵”,其實是大清搞的反間計,要給他平反。

這個人就是清朝的乾隆皇帝。這個幽默,真的很幽默!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