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吐蕃持續二百多年攻打强大的大唐而不打武力孱弱的印度?

西藏 74℃ 0
摘要:吐蕃建立於西元618年,看這個時間眼熟不?那說了這麼多,我們現在正式回答題主的問題,為什麼吐蕃持續攻打强盛的大唐,而不打武力孱弱的印度呢?

其實,吐蕃當年是打過印度的,也正是因為打完了,才發現沒有必要接著打了,所以吐蕃才專門針對大唐打了200多年。下麵,我們就具體說一下原因:

吐蕃建立於西元618年,看這個時間眼熟不?沒錯,唐朝也建立於西元618年;吐蕃於西元842年滅亡,唐朝比吐蕃强一點,多撐了65年,於西元907年滅亡。

那通過時間的對比,大家可以發現,吐蕃與唐朝基本上相當於同生共死,而這對難兄難弟就是在打打和和,相愛相殺中走過了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唐朝大家自然熟悉,我們今天重點說一下吐蕃,吐蕃是我國西藏歷史上,第一個有明確史料記載的政權,也是我國青藏高原上,出現過的最强盛的政權。

現在通說認為,松贊干布是吐蕃的開國君主,實際上按照西藏習俗,松贊干布是吐蕃第33任贊普(藏王),只不過在松贊干布繼位之前,西藏沒有自己的文字,所以很多事情只能歸咎於傳說。

並且,在松贊干布出生之前,西藏基本上屬於大小政權各自為政的狀態,自然沒有强大的合力對外,也就未見於史書之上。

松贊干布生於西元617年,在他出生不久,他的父親朗日松贊,就率兵滅掉了周邊部落,基本上統一了西藏。

所以說,松贊干布在西元629年繼位時,他的父親已經為他打好了天下,松贊干布之所以出名,源於他繼位後徹底統一西藏,並建立政治、經濟、軍事、法律等一系列制度,使吐蕃王朝真正走向富强。

那隨著吐蕃王朝的興盛,松贊干布自然不甘於固守在青藏高原,為了進一步擴張,松贊干布在西元638年,就主動挑起了與大唐的戰爭,史稱“松州之戰”。

在這場戰役中,雙方各投入兵力五萬餘名,本來信心滿滿的松贊干布,沒想到被唐軍徹底擊敗,這也讓松贊干布領略到大唐的威武。

也使松贊干布清醒地認識到,自己與大唐的差距,雖然兩個王朝建立時間相同,但大唐卻明顯强盛於吐蕃,於是松贊干布開始臥薪嚐膽。

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向大唐稱臣,並成功迎娶回了文成公主,成了大唐駙馬的松贊干布,自然引進了大唐的先進文明,也使得吐蕃得到了更好的發展。

西元650年,松贊干布死後,繼任者在松贊干布的鋪墊下,使吐蕃王朝進一步强盛,開始了與大唐的直接對抗,此後的近200年時間裏,雙方有過和親、開展過貿易,但也爭鬥不斷。

在吐蕃最强盛時,版圖幾乎囊括了我國整個西部地區,不但控制過新疆、青海、甘肅、內蒙西部等區域,還控制過印度恒河流域,當時北印度各國一度向吐蕃稱臣。

當時的吐蕃,可以同時跟大唐、回鶻、阿拉伯帝國爭霸亞洲,其兵力甚至曾遠到中亞、印度地區,所到之處盡皆臣服。

那吐蕃王朝到底是怎麼興盛起來的呢?如果說單憑松贊干布的一系列舉措,似乎不足以創造如此强盛的政權,為什麼吐蕃政權來得快、去得也快?自此以後,為什麼再也沒有出現過如此强盛的政權呢?

根據氣候學家和歷史學家研究顯示,在那200多年的時間裏,青藏高原的氣候突然變得溫暖起來,當時那裡濕潤多雨,非常適合人類生存。

再加上出現了松贊干布那樣的人才,所以當時青藏高原的人口達到了歷史峰值,專家認為,其人口甚至達到了上千萬,所以吐蕃可以動用的軍隊至少有五十萬之多。

如果,再算上向吐蕃稱臣的那些國家,吐蕃真正發動戰爭動員令的話,其兵力甚至可以達到百萬,這才是吐蕃王朝强盛的原因。

而隨著氣候的不斷變冷,吐蕃逐漸走向低迷,加上內部的分崩離析,使得吐蕃僅存在224年,就又重新陷入分裂,此後再也沒有出現强大的政權,到了元明清時期,更是可以被輕易征服。

據專家推測,到了清朝時期,西藏的人口最多只有200萬人,而在1950年的時候,西藏的人口甚至只有120萬人。

所以,歸根結底,是氣候環境的不斷惡化,使得吐蕃人口急轉直下,再也沒有了稱霸一方的基礎,更不要說其經濟、文化、思想等方面的落後了。

那說了這麼多,我們現在正式回答題主的問題,為什麼吐蕃持續攻打强盛的大唐,而不打武力孱弱的印度呢?其實,這是利益的使然,下麵我們就具體說一下:

吐蕃攻打大唐的原因

相較於大唐,吐蕃土地貧瘠,資源匱乏,文明落後,並且二者直接接壤,所以攻打起來不但非常方便,而且能得到很多好處。

這就好比強盜搶劫時,肯定挑有錢人家搶一樣,雖然有錢人家不好搶,但能搶過來的都是真金白銀,投入小回報大,就算冒點風險也值得。

而事實上,吐蕃在與

大唐的爭鬥中,確實獲得了很多實惠,吐蕃就跟我國歷朝歷代的北方遊牧民族一樣,獲得了大量的糧食、錢財,這些足以滿足其生產生活需要。

而且當時强盛的吐蕃,並不比大唐弱太多,更關鍵的是吐蕃的騎兵,來得快跑得也快,搶完就跑,農業文明的大唐根本奈何不了它。

吐蕃不攻打印度的原因

從地理角度來講,吐蕃與印度之間,隔著一座高高聳立的喜馬拉雅山脈,有這道天險的存在,使得吐蕃出兵並不方便,想來去自如更是不可能。

而且吐蕃主要生存在青藏高原,雖然當時氣候變暖,但依舊屬於高寒地區,可印度是典型的高溫國家,吐蕃的軍隊並不適合在高溫中生存與作戰。

同時,印度當時並不是統一的國家,由諸多小型的國家組成,可以說印度不但孱弱還特別貧窮,吐蕃就算打贏了也撈不到太多好處。

所以,這種費力不討好的事,吐蕃當然不會去幹,在大唐與印度之間,吐蕃自然會傾向於攻打大唐,這也是吐蕃不攻打印度的主要原因。

吐蕃攻打印度的典型戰例

文章開頭我們說了,吐蕃是攻打過印度的,而且是全面勝利,下麵我們就挑兩個比較典型的戰例,來說明一下。

第一個要說的就是王玄策,提到王玄策,相信很多人,一定會想到前幾年成龍的電影《功夫瑜伽》,沒錯,就是那個王玄策。

那是西元647年(貞觀二十一年),當時王玄策奉命出使印度,結果被中天竺的新國王派兵劫掠,王玄策一氣之下,就找吐蕃借兵1200人、尼泊爾借兵7000人,成功大殺四方,將中天竺滅國。

如果說這一次,吐蕃只是借兵給王玄策,並沒有親自參與指揮,那我們說第二個戰例,這一次是吐蕃獨立作戰,而對印度用兵的原因,只是為了搶一顆舍利子。

當時的吐蕃贊普(藏王)赤松德贊建了一座白塔,他不知道聽誰說的,摩揭陀國有如來佛祖的真身舍利子,於是赤松德贊就派大軍攻打印度,準備把舍利迎回吐蕃。

印度的諸多小國聽說吐蕃大軍來了之後,根本沒抵抗,直接就投降了,吐蕃大軍在輕鬆搞定恒河北岸後,快速渡過恒河,攻陷摩揭陀國,順利迎回了舍利。

並且,吐蕃大軍在回撤的時候,特意在恒河岸邊立碑,把恒河定為國界,然後派了四名吐蕃阿兵哥駐守,雖然只有四名阿兵哥,但也讓印度臣服吐蕃長達半個世紀之久。

小結

所以說,吐蕃不攻打印度,是因為撈不到什麼好處,並不是打不過,吐蕃之所以不吞併印度,也主要是印度太過炎熱,根本不適合吐蕃人生存。

而攻打大唐就不存在這方面的問題了,因為吐蕃與大唐接壤的地方,氣候條件與青藏高原相似,正適合吐蕃人生存,更何况就算無法勝利,也能順手牽羊撈到很多好處。

其實,吐蕃面對大唐和印度時,實際上就是在做一道選擇題,選哪個實惠,吐蕃也不傻,經過幾次戰爭自然就知道了。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