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上海市中心70公里的東海之濱有一處基地,綠蔭與水系間,常有孔雀和白鷺出沒。
乍一聽像濕地,其實這是老港生態環保基地,人們印象中的“重污之地”。
作為上海“一主多點”固廢處置體系佈局的“主基地”,老港基地承擔了全市約50%的生活垃圾末端處理和50%以上醫療廢棄物處理。
“過去10年,老港基地加快提高末端處置能力建設,基地的資源化率從10%新增到68%,基地綠化覆蓋率近50%。”上海城投老港基地公司黨支部副書記、常務副總經理史昕龍說。
在上海打造的特色固廢治理模式中,這裡成為最具代表性的縮影。日前,記者實地走訪坐落其中的全球規模最大垃圾焚燒廠。
12<1
老港基地處處顛覆想像:基地不像傳統垃圾處置區,工廠也不像傳統垃圾處置廠。2019年全面投運的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二期,8條焚燒線每日工作不停,每天可處理垃圾6000噸。如果加上一期項目,每年共處置300萬噸生活垃圾,約占上海市居民年產生垃圾總量的1/3,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垃圾焚燒廠。
置身現場,卻很難感受到這是一處擁有“全球之最”稱號的焚燒廠。建築立面的流暢線條勾勒出一個水藍色寶盒,讓這裡更像高端辦公大樓。樓內乾淨整潔,沒有异味,科普館、科普走廊、垃圾分類娛樂互動設施一應俱全。“樓宇物業管理標準,對標的是中國最高樓上海中心塔樓。”現場工作人員介紹。
垃圾焚燒難免產生煙氣,是否影響健康?
“我們採用了超淨煙氣處理系統,煙氣排放標準全面優於歐盟標準、中國國家標準及上海市地方標準。12條焚燒線排放的污染氣體總量,低於國家設定的單條焚燒線煙氣排放標準。”上海環境集團再生能源運營管理公司老港分公司總經理朱四六說。
背後依託的是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的另一項全球之最,垃圾處置集成工藝,如今已位居全球一流水准。在二期項目,每份垃圾充分焚燒後,熱能回收最高可達26%,每噸垃圾焚燒發電量達550千瓦時,均高於全球平均水準,殘餘爐渣綜合利用,變成了建材原料。除此之外,濕垃圾、建築垃圾、濃縮液、污泥等也各有去處。現時,老港正在完善廢棄物處置再生產業鏈,降低環境承載壓力。
老港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一期)還率先補齊上海都市濕垃圾處置的“空白”領域,日處理濕垃圾1000噸,採用富餘資源生物轉化,資源利用率超過90%,預計二期項目年底全量投運,這裡產出的觀花長椅,在今年舉辦的崇明花博會上,一舉成為網紅。
無接觸
傳統垃圾處置廠內,常常可見操作工汗流浹背的場景。在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二期,一線員工變成了本科、碩士和博士畢業生。他們來自熱能動力、流體力學、自動控制等科技專業,無需到達現場,垃圾也能被高效處置。
在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二期的三樓,透過中央控制室的玻璃窗,就能看到這些一線新員工。大屏上,燃燒數據、排放數據、發電數據滾動跳躍,員工們正埋頭進行資料分析,操作調度,秩序井然。
“二期項目自動化程度達到了100%,現場生產所有數據都能在中控室內接收、自動分析、自動迴響,最終自動控制所有現場設備運行。”朱四六說。
擁有全球第一規模的垃圾處置項目,要運營好,只靠人力投入遠遠不夠。秉承“現代化智慧電廠”設計理念,二期項目實現了全生命週期數位化、自動化、智能化,成為一座智慧垃圾焚燒發電廠。
在科技輔助下,12條焚燒線共配寘200多名員工,僅相當於傳統垃圾處理工廠的五分之一。但在朱四六看來,降本增效的關鍵在於標準化管理,“這樣一來,垃圾焚燒的穩定性和資源轉換達標率就會更高”。現時,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還在推進全程分類裝卸、分類處置、大數據記錄分析以及全程追溯。
長觸角
颱風“燦都”影響期間,上海部分沿海地區風雨嚴重,社區收運體系基本停滯。位於老港的焚燒線並未出現空轉,運營不受影響。
這是因為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有一條敏銳的長觸角。
這條“觸角”分佈廣,延伸到垃圾處置的最前端。通過上海生活垃圾運輸處置管理信息化控制系統,老港基地可以精細調度自管壓縮站、轉運碼頭、末端處置、幹濕垃圾處置線,全程跟踪垃圾處置各節點產物,實現工作標準化、業務自動化、流程清晰化。此外,2300個、4種類型垃圾集裝箱箱號、箱型、箱源識別,破解了垃圾分類以後,治理難度係數成倍擴大的難題。
作為疫情防控的最後一道關口,醫療廢物能否安全處置,關係著切斷病毒傳播途徑、防止二次污染的關鍵。管理流程的數位化與標準化,發揮了關鍵作用。
“通過開發醫療廢物全流程智能化資訊系統,我們在5萬多個醫廢周轉箱上植入晶片,在後臺就能實时跟踪醫廢流向數據,並與相關部門的監管系統互動對接,實現從源頭到末端可追溯和全過程管理。”上海環境集團副總裁、固處公司執行董事李傳華說。此外,醫廢處置生產線還實現智能化無人進料工作。
在醫廢處置方面,上海“精細”到最後一公里。不少小型醫療機構面臨收運難題,醫廢處置團隊就以以“短駁轉運、定點交接”的收運模式進行破解。一年來,這一模式已在嘉定、浦東、普陀、閔行等區落地,織密了上海醫療廢物收運網。
上海醫廢精細化管理經驗正在全球推廣。疫情期間,固處公司探索的“上海醫廢模式”,登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中國醫療廢物管理培訓指南》,並在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O)網站刊發。
垃圾處置多元化、生態化、智慧化還在推進中。史昕龍介紹,至“十四五”末,老港基地整體固廢無害化處理能力將達到20070噸/日,資源化利用率超過75%,形成7條資源迴圈產業鏈,實現“一屏觀一屏管”,並建成基地指揮大腦,完成“數據一根線”向“管理一張網、指揮一張屏”的轉變。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