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出土一塊石碑,上面記載讓人不敢相信,原來傳說竟是真的?

西藏 65℃ 0
摘要:上世紀九十年代,四川大學的霍魏和李永憲在吉隆縣普查文物,忽然有人告訴他們宗喀鄉北部的山崖有一塊神石。本來想要將它炸毀,但人們發現上頭有文字,怕是有什麼重要的來歷遂留了下來。這次剛好他們在這兒普查文物,不如順道去看看那塊石頭,瞧瞧上面的字是什麼來歷。霍魏兩人聽說後立即趕去現場,經驗豐富的他們一查便明白,這塊石碑出自唐朝。一人滅一國的事太過傳奇,加上記載不甚詳細,人們大多對此半信半疑。

上世紀九十年代,四川大學的霍魏和李永憲在吉隆縣普查文物,忽然有人告訴他們宗喀鄉北部的山崖有一塊神石。本來想要將它炸毀,但人們發現上頭有文字,怕是有什麼重要的來歷遂留了下來。這次剛好他們在這兒普查文物,不如順道去看看那塊石頭,瞧瞧上面的字是什麼來歷。霍魏兩人聽說後立即趕去現場,經驗豐富的他們一查便明白,這塊石碑出自唐朝。

上頭大抵是風吹日曬久了,有些風化,字也看得很勉强。不過他們細細處理之後,數出了兩百多個字,而這些字令他們吃驚不已。因為它記載的很有可能是一個傳說,這個傳說跟一個叫王玄策的人有關,據說他曾以一人之力滅了一國。王玄策的生卒年以及早年事蹟都沒有記載,應該只是一個普通的唐朝人過著普通的生活,最初擔任過融州黃水縣縣令。

從僅有的資料來看,此人應當只是一個文官,然而他後來卻幹了許多武官都難以辦到的事。貞觀十七年(643年)三月,王玄策被任命為副使,跟隨朝散大夫、衛尉寺丞、上護軍李義錶護送婆羅門國使節回國。同年十二月抵達摩伽陀國,這一次出行十分順利,王玄策一行人在路上還立了兩次碑。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唐朝又派他作為正使,蔣師仁作為副使出使天竺(印度)。當時的天竺分成五個部分,也就是東西南北中五部,號稱五天竺。就在王玄策準備帶著天竺使者,以及財物返回大唐,向唐朝進貢的時候發生了一件事。中天竺的戒日王死了,國中大亂,大臣那伏帝阿羅那順篡位。

中天竺是五天竺裏最强大的一個,玄奘西行的時候還曾受過中天竺戒日王的接待,囙此中天竺與唐朝的關係很好。按理來講唐朝有責任幫忙,可問題在於王玄策只有幾十個人,怎麼能幫忙?自然不能,他帶去的三十人很快被打敗,王玄策只得逃去吐蕃。一般人或許會想著回國搬救兵,但這王玄策也是個狠人,乾脆不回去。

在吐蕃徵兆軍隊,得到了1200吐蕃兵、7000尼婆羅騎兵,接著率領這群軍隊打回天竺。雖然王玄策看起來就是個斯斯文文的文,可狠起來,還真是有點軍事指揮能力。三天的時間,接連攻破茶鎛和羅城,斬首三千多人。被溺死的還有一萬人左右,阿羅那順慌忙逃走。整頓散兵之後再戰,這一次王玄策就不給他機會了,逮捕阿羅那順。

餘眾雖然還試圖抵抗,可在王玄策面前毫無辦法,妃嬪、王子等一萬兩千多人被俘。五百八十餘座城池投降,天竺震驚不已,各國急忙獻上寶物。伽沒路國還請求得到老子像,貞觀二十二年五月,王玄策帶著阿羅那順以及他的家人等俘虜回到長安。給唐太宗獻上了俘虜,只是唐朝並不將天竺當做對手,所以他取得的勝利也不受重視。

而且跟當時其他唐朝將領相比,王玄策這點事確實不算出眾,於是在史書上也是鮮有記載。主要還是王玄策的官位不低,最高也就是朝散大夫,正史不可能單獨為他立傳。顯慶二年(657年),王玄策第三次出使天竺,帶回珍寶無數。當沒有任何文宣的情况下,這位英雄,便在歲月的長河中被人遺忘了。

一人滅一國的事太過傳奇,加上記載不甚詳細,人們大多對此半信半疑。沒有文宣,人們也就當個傳說故事聽聽,直到西藏那塊石碑的出土才印證了他的故事。當年的王玄策真有過這樣一段傳奇經歷,不過想要理清他到底去了幾次天竺,恐怕還需要多加研究。而他出使所帶來的效果很明顯,西藏——印度路就此開通,這促進了唐朝與天竺的友好往來以及文化交流。

參考資料:《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舊唐書》、《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九十九·唐紀十五》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