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陲宴然,無番寇之患?以茶馬文化為例,探析明朝的邊關政策

西藏 69℃ 0
摘要:明代有言“西陲宴然,無番寇之患”,可見在明代時期,與蕃國勢力的友好交往是非常成功的,一直以來蕃國外族對於中原的侵擾和嚮往都是統治者需要面對的一大難題,可是在明朝是因為什麼導致了“無番寇之患”呢?所謂的茶馬互市就是說明朝向藏民那邊輸送茶文化,然後反過來藏民向明朝政府輸送馬匹,這樣的一種物品交換模式。

明代有言“西陲宴然,無番寇之患”,可見在明代時期,與蕃國勢力的友好交往是非常成功的,一直以來蕃國外族對於中原的侵擾和嚮往都是統治者需要面對的一大難題,可是在明朝是因為什麼導致了“無番寇之患”呢?

這是因為明代的治理措施非常完善,所包含的方面也是最為全面的。比如說建立軍事、行政等等的行政機構來確保法制的實行;善用僧人以及朝貢賞賜等等惠民的政策。

這些政策的實行都是為了明朝政府和藏民友好發展作出了貢獻,尤其是茶馬互市的推行更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那麼茶馬互市又是怎樣的一種政策呢?很多的專家學者說茶馬互市的出現和繁盛是一種自覺的內在力量,也就是說之所以會出現茶馬互市就是明朝政府和藏民內心深處的共同願景。

所謂的茶馬互市就是說明朝向藏民那邊輸送茶文化,然後反過來藏民向明朝政府輸送馬匹,這樣的一種物品交換模式。但是茶馬互市的真正的內核原因真的就這麼簡單嗎?

一、茶馬互市的政策產生的內因

每一項政策的出現都有其根本的原因,雖然茶馬互市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明朝和藏民的交往,可是建立這樣互通有無的貿易關係並不是真正的原因。

以明朝的角度來看,藏民雖然民風彪悍,歷朝歷代皇權與藏民都有過一些衝突,但是藏民也沒有到讓明朝忌憚的程度,只不過明朝需要面對的並不僅僅是藏民的威脅。

明朝最初建立的時候,元朝的殘餘勢力並沒有被消除,而是盤亙著等待機會,所以明朝皇帝才會有“當今四夷,北虜為急。”其中所說的北虜指代的就是元朝的殘餘勢力。

所以綜上所看明朝之所以大力發展茶馬互市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北虜的威脅。

1、對“北虜”的懷柔之計

為了防止盤踞在北虜的元朝餘黨,明朝做了很多的應對措施,比如說修建防禦城牆,嚴密部署防禦體系,甚至還專門加强了北方的兵力建設,只不過這些都是治標不治本的管道。

再加上所有的兵力如果全都調到了防禦北虜的用途上,那麼對於比鄰的西藏地區的防禦勢必會减弱,這個時候如果西藏想要對明朝征服作出反擊,明朝就沒有足够的精力去應付西藏的攻擊,這樣一來一方失手必然會導致全盤陷入困境的地步。

所以說結合現實的情景和前朝的經驗教訓,明朝皇帝明白想要永保邊疆地區平穩,一定不能只針對一方,而是要全面考慮。

於是明朝皇帝就想到了漢武帝的“斷匈奴之右臂”的方法,於是就採用了對於北虜地區實行孤立政策,然後對於比鄰的西藏也是採用懷柔之計,企圖拉攏西藏成為明朝的盟友。

在明朝時期西藏地區的政治環境也是明朝政府决定實施這一政策的原因之一,當時的西藏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政權,而是很多部落勢力割據的狀態。

這樣的割據勢力一方面减小了西藏的作戰能力,另一方面也更容易拉攏。既然已經决定了使用懷柔之計,那麼如何懷柔才能達到拉攏西藏的目的呢?

2、為什麼可以茶馬互市

所謂拉攏人心自然要從對方的弱點入手了,眾所周知在西藏地區物質資源並不是很豐富,而中原最大的優勢就是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所以明朝政府就想到了以此為切入點,實行物質交換讓雙方處於統一戰線。

物資交換這一政策對於明朝來說可以說是百利而無一害,一來明朝政府為了防禦北虜勢力,建立防禦體系是必然的,想要建立防禦體系又必須有足够的軍事儲備,這個時候阿兵哥和馬匹以及糧草就成了重中之重。

阿兵哥和糧草是很容易解决的問題,只不過馬匹的儲備對於明朝來說就有些力不從心了,然而反觀西藏地區的情况。

在西藏馬匹和牛奶是遍地都是的尋常之物,只不過中原的很多東西在西藏地區卻是極度匱乏的。所以看中了這一點之後明朝政府就想到了茶馬互市這樣的策略。

不光是明朝重視馬匹的儲備,歷朝歷代也都有這種意識,中原帝王一直都將馬匹的儲備視為國家强盛的一種標誌,只不過由於自然氣候的原因,中原地區養出來的馬匹和蕃國養出來的馬匹有著本質的區別。

蕃國屬於高原地區,在這樣的地方大氣壓會比較高,所以說很多農作物在這裡是無法生長的。

迫於無奈這裡就沒有豐富的糧食產物,而且蕃國一般都是地廣人稀的生活狀態,所以種種原因加在一起,就形成了蕃國特有的遊牧文化。

遊牧文化形成以後,蕃國對於馬匹的依賴也就形成了,所以說不管是處於對生活的需要還是條件的限制,蕃國對於馬匹的飼養就非常的厲害。

於是明朝政府看中了這一點後就大力地向蕃國也就是西藏地區輸出中原文化,尤其是茶文化。為什麼要向蕃國輸出茶文化呢?

有史料記載“葢西北人嗜茶有自來矣,西北多嗜好乳酪,乳酪滯膈而茶性通利,能蕩滌之。”

從中可以看出,在西北地方的飲食文化中,乳製品和乳酪是他們的日常必需品,而這種乳製品比較難消化,會滯留在人體內,所以容易造成消化不良的現象,這個時候茶就起到了重要作用,因為茶有很高的清腸道促消化的作用。

囙此在西北地方就有了“蕃部日飲酥酪,恃茶為命”,“夷人不可一日無茶以生”這樣的說法。

中原地區缺少馬匹,可是中原地區對於茶文化可謂是頗有研究,所以說往蕃國輸送茶葉就成了明朝政府的制勝手段。

二、茶馬互市的發展歷程

茶馬文化的最初目的就是政治目的,所以最初的建立也是政府出面,囙此茶馬互市一開始基本上是處於政府壟斷的情况,後來慢慢地再加上蕃國地區的人民也體會到了茶馬互市的好處,慢慢的茶馬互市就變得越來越繁榮。

1、政府階層壟斷的茶馬互市

根據《明會要》記載“洪武五年,設茶馬司於川、陝、聽番納馬易茶。”《明史》也有記載“洪武初,設茶馬司於秦、洮、河、雅諸州,自碉門、黎、雅抵朵甘、烏思藏、行茶之地五千餘裏。”

從這些史料記載也不難看出,在明朝茶馬互市的發展非常繁盛,而且還專門設立了茶馬司一職來專門管理茶馬互市的工作。

據記載“大使一人,正九品,副使一人,從九品。”由此可見茶馬司在官職上並不是什麼大官,只不過是九品芝麻官兒子,可是在行政職權上茶馬司卻有著很大的權力。

茶馬互市是為了懷柔蕃國,那麼在茶的質量上自然也不會疏忽大意,還專門設立了監察茶葉質量的官員,為的就是能够確保茶葉的輸出是高品質的,從而保證懷柔政策的順利進行。

可以說在茶馬互市的每一個環節,明朝政府都很重視,從而建立起了一個完備的高度集中的茶馬官僚系統,對茶馬互市實施了壟斷管理。

所以說史書評估明朝的茶馬互市說到“所謂摘山之利而易充廄之良。戎人得茶不能為我之害,中國得馬實為我利之大,非惟馬政軍需之資,而駕馭西蕃不敢擾我邊境矣。計之得者,孰過於此哉?”

2、政府差馬令下的茶馬互市

實施政府壟斷之後,茶馬互市逐漸地趨於穩定化、系統化,所以明朝政府就想要進一步發展茶馬互市文化。於是就出現了“差馬令”一說。

所謂的差馬令就是說朝廷頒發給藏族部落納馬酬茶的一種銅質牌狀憑證而已。這樣做的目的其實還是處於明朝的私心,在明朝看來茶馬互市並不是他真正想要的,想要形成一種賦役制度才是明朝想要的。

賦役制度也就是說蕃國向中原輸送的馬匹,不再是一開始兩地互通有無的商品貿易,而是變成了藏族地區向中原王朝上供的形式,這樣也就變相地說明了蕃國是明朝的一個附屬國而已。

所以說明朝差發馬賦制度的確立就成了茶馬互市的一個轉捩點,單純的貿易關係已經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賦役制度。

所以說雖然茶馬互市是從前朝那裡繼承而來的一種政策,可是在明朝時期才算是真正的將茶馬互市文化發展到了頂峰,不但完善了管理制度,還形成了政府的高度壟斷,把權力緊緊地掌握在政府的手中,形成了一種中央集權的模式。

另外“差發馬賦”、“朝貢互市”這些明朝獨特的茶馬文化的出現,也表明了明朝已經形成了對於藏民的一種特殊統治形式的形成。

而且綜上所述可以看出茶馬互市的出現是一種必然,也是一種紐帶性的政策,通過這個政策的實施,明朝不但實現了對於馬匹的儲備,還可以給北虜勢力施以壓力,讓北虜失去尋找盟友的機會。

另外馬匹充足的情况下,明朝就可以壯大自己的軍隊力量,最後形成的就是一個明朝勢力越來越强大,蕃國勢力越來越像是附屬在明朝之下的小國這樣一個閉環。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