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最後一比特皇帝竟然是南宋最後一比特皇帝的兒子,劇情有點狗血

内蒙古 72℃ 0
摘要: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建立大蒙古國。蒙哥汗去世後,引發了阿裡不哥與忽必烈的汗比特之爭,促使大蒙古國分裂。1260年忽必烈即位稱帝,建元“中統”。元朝先後傳五世十一帝,第一個元世祖忽必烈在位三十四年,最後一個元順帝在位三十五年,中間的九個皇帝一共只經歷了三十八年,也算是歷史上大一統王朝的奇葩。元朝的最後一比特皇帝元順帝,名叫: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宋恭帝趙顯是南宋最後一個皇帝。

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建立大蒙古國。先後攻滅西遼、西夏、花剌子模、金朝等政權。蒙哥汗去世後,引發了阿裡不哥與忽必烈的汗比特之爭,促使大蒙古國分裂。1260年忽必烈即位稱帝,建元“中統”。1271年,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改國號為“大元”,次年定都大都。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然而,其統治中原卻不過97年時間,堪稱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奇事。元朝先後傳五世十一帝,第一個元世祖忽必烈在位三十四年,最後一個元順帝在位三十五年,中間的九個皇帝一共只經歷了三十八年,也算是歷史上大一統王朝的奇葩。

元朝的最後一比特皇帝元順帝,名叫: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元順帝妥懽帖睦爾為元明宗和世瓎長子。但民間一直有種說法,說妥懽帖睦爾其實是宋恭帝趙顯的親生兒子。

宋恭帝趙顯是南宋最後一個皇帝。1276年1月18日伯顏率領的元軍兵臨臨安。南宋朝廷求和不成,只好向元軍投降。同年,謝太皇太后抱著五歲的小皇帝宋恭帝趙顯出城向元軍投降。

趙顯被押送到大都後,被降為瀛國公,安置在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到了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元世祖忽必烈突然賞給19歲的趙顯許多錢財,叫他去西藏當僧人。於是當年的小皇帝宋恭帝成了高僧,為佛教界做出了許多貢獻,翻譯了不少佛教經文。

後來,也就是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年),趙顯知曉自己從前身份,便寫道:“寄語林和靖,梅花幾度開?黃金台下客,應是不歸來。”詩裏充分表現了他對南宋王朝的思念之情,表達了趙顯對當年元朝政府無理進攻南宋的譴責,被暗中監視他的人聽見,因而觸犯了文字獄。後來被元朝皇帝發現,大怒,遂下令賜死趙顯,死時享年五十三歲。

根據談遷《國榷》記載:“宋帝顯降元,封瀛國公,尚公主。後因侍宴有奇怪之征,忌之,遣學佛法於帝師,遂居漠北。其後明宗逃居沙漠行帳,適與瀛國公相近,締好甚密。一夕,明宗方寢,聞瀛國公帳中有笙鏞聲,問其故?乃嬰兒始生而啼也。知其非常人,遂乞歸,養為子,是為妥懽帖睦爾是也。”這種說法在元末明初流傳尤廣。

其實,延佑七年(1320年)四月十七日,妥懽帖睦爾出生於西北察合臺汗國所屬的金山(阿爾泰山)一帶。他是元朝周王和世瓎(後來的元明宗)的長子,元世祖忽必烈的五世孫,其世系依次是真金(元裕宗)、答剌麻八剌(元順宗)、海山(元武宗)和世瓎(元明宗)。

至大四年(1311年),元武宗海山駕崩,他的弟弟愛育黎拔力八達以皇太子身份繼位,是為元仁宗。按元武宗與元仁宗的約定,繼承仁宗皇位的是武宗長子和世瓎,但仁宗即位後卻反悔了,試圖立自己的兒子碩德八剌(後來的元英宗)為皇太子,而把和世瓎封為周王,命其出鎮雲南。延佑三年(1316年)十一月,和世瓎行至延安時,與武宗舊臣圖謀恢復皇儲地位,結果招來仁宗的追殺,和世瓎被迫奔往西北的金山(阿爾泰山),得到察合臺汗國的庇護。在和世瓎避難金山期間,納了一名回回女子、郡王阿兒厮蘭的後裔罕祿魯邁來迪,並與她生了妥懽帖睦爾。

既然出生很清楚,為什麼還會有妥懽帖睦爾是宋恭帝趙顯親生兒子的流言呢?

這是與元朝腥風血雨的皇位之爭有關。自元世祖忽必烈後,內部皇位鬥爭十分激烈。至順元年(1330)四月,元文宗殺死元明宗後八不沙,妥懽帖睦爾也成為宮廷政治的犧牲品,先後被流放到高麗的海島(今朝鮮北部)和靜江(今廣西桂林)。之後,元文宗為了貶低妥懽帖睦爾,還命奎章閣侍書學士虞集草詔,告示天下,說妥懽帖睦爾乳母之夫曾說,元明宗在世之日,經常說妥歡貼睦爾不是自己的兒子。

元文宗驅逐妥懽帖睦爾以後,便於至順元年(1330年)十二月立自己的兒子阿剌忒納答剌為皇太子,可是一個月後太子就死了。這對信仰藏傳佛教、相信因果報應的的元文宗夫婦來說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儘管他們還有兒子燕帖古思,不過在但文宗在至順三年(1332年)八月駕崩時遺言:“當年在晃忽叉(王忽察都)弑殺明宗皇帝是我鑄成的大錯,後悔莫及。如今我有一子燕帖古思,雖然我愛他,但現在理應將皇位傳給明宗的長子妥懽帖睦爾。這樣我去世後也對明宗有個交代了。”

妥懽帖睦爾登基後,也曾勵精圖治,扳倒權臣伯顏後勤於政事,任用脫脫等人,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以挽救元朝的統治危機,史稱“至正新政”,但未能從根本上解决積弊已久的社會問題,在至正十一年(1351年)爆發了元末農民起義。其後期逐漸怠政,沉湎享樂,元廷內鬥不斷,外部民變迭起,無法有效地控制政局,最終蒙古退出中原。

妥懽帖睦爾北逃回蒙古高原老家後,殘存在中原各地的元軍立即陷入群龍無首的境地,整個中原戰場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不久,朱元璋在應天(南京)稱帝,是為明太祖,國號大明。

此時,妥懽帖睦爾仍是蒙古的大汗,歷史上將這一政權稱為北元,終明一朝,北元始終對明朝的北部邊疆構成强有力的挑戰和威脅。《明史·兵志》中說:“終明之世,邊防甚重。”這邊防,主要是為了防禦北元的勢力。北元政權持續了二百六七十年,差不多與明朝相始終,最後統一於清王朝。

1370年四月,妥懽帖睦爾因患痢疾,病死在應昌。明太祖朱元璋認為其在國破家亡之前夕,能够“識時務”,放弃背城一戰,而决定逃回漠北,是為“順天命”,所以特意加號“順帝”,歷史上習慣稱其為元順帝。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