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行程當中,也發生過無數次民族之間的鬥爭。
縱使如此,中華民族傳承至今,中國還共有56個民族,這與中華當中偉大的包容性與同化性是密不可分的。
無論民族之間曾存在著怎樣的衝突,但是後來都會成為非常要好的“一家人”。
現如今,安徽省內還生活著一支匈奴後裔,至今保留匈奴民俗,還有人會匈奴語。
一、屢次進犯中原的匈奴
提起匈奴,人們的印象或許還停留在秦始皇嬴政統一六國之後。
那時,匈奴不斷騷擾長城附近城鎮,秦始皇無奈之下遣派大將軍蒙恬率領三十萬秦軍,攻打匈奴,鎮守邊疆。
可是,鮮少有人知道匈奴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元前318年。
西元前209年,冒頓單于就帶領匈奴人在大漠南北,建立了匈奴奴隸制政權,持續了三百年左右的時間。
南北朝末期,匈奴人漸漸地淡出了我國的歷史,自南北朝之後,我國歷史上鮮少出現匈奴的身影。
關於匈奴的起源眾說紛紜,《史記》中記載,匈奴也屬於中華兒女,是夏後氏的苗裔。
不管資料如何,匈奴在建國之前一直以部落的形式,分居在東北亞草原上。
當時的部落大小不一,時而聯盟一致對外,時而各自發育、生存。後來匈奴部落勢大,征服、統一了各部落,建立了匈奴國。
自西周時期起,匈奴就開始威脅、侵擾中原王朝,尤其是在戰國時期、迫使趙國等國修建長城、抵禦匈奴的侵擾。
西元前三世紀,匈奴王朝得到了極大的擴張,所掌控的國家更是達到了驚人的地步,如今的蒙古國、中亞北部、西伯利亞,中國東北等地區都是當時匈奴國所控制的領土。
戰國末年,趙國曾出動重兵與匈奴十萬大軍對戰,將其打敗,使得匈奴國元氣大傷,更使得匈奴國對中原各國的軍事力量產生了畏懼,多年未曾再犯中原。
自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匈奴捲土重來,再次對秦國實行了小型的騷擾。
因為匈奴人天生勇猛且全民皆兵,又長期生活在草原之上,箭術、馬術都是一絕。
雖然軍事力量整體不如秦國,但是在小規模部隊的作戰方面,匈奴佔據了絕對的優勢,尤其擅長騷擾戰。
在與秦朝的對抗當中,匈奴多次利用小股部隊,對秦朝的村鎮,進行侵襲,掠奪足够物資之後,再快速撤離。
遇到秦軍的小股部隊,匈奴部隊則可以戰而勝之,當秦軍求援之後,又可以利用速度優勢,在秦軍援軍到來之前撤離。
這種管道曾讓秦軍極為苦惱,不得已之下,秦始皇嬴政,派遣大將軍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打擊匈奴。不僅收復了當時被匈奴所佔領的領土,更是直追匈奴七百餘裏,修築長城,使得匈奴不敢再犯。
二、匈奴國衰敗
漢武帝時期,匈奴國國力呈現下滑趨勢,而反觀漢朝,卻是一片繁榮之景,經濟、軍事力量雄厚。
為了徹底地避免匈奴的騷擾,也是為了徹底打通河西走廊,建立與西域的連接。漢武帝先後發動三次大戰,將匈奴趕回北方,這3次大戰獲得暫時性的勝利。
西元前71年,漢韓再次集結大軍二十餘萬,對匈奴國發起猛烈的進攻,由於此次進攻來的太過猛烈,匈奴人無力抵抗,最終匈奴國再次元氣大傷,為了生存,只能向西域靠攏。
西元前60年,漢朝完全掌控西域,匈奴國國力銳減,再不如前。
自此以後,匈奴國再也沒有恢復到往昔的强大、繁榮,反而一點點地走向了衰敗、分裂的道路,到最後從歷史當中,銷聲匿跡。
46年,匈奴國大多數地區,普遍發生了比較嚴重的自然灾害,百姓民不聊生,在匈奴國無力控制之下,再次分為了南匈奴與北匈奴兩部分。
後來南匈奴依附於漢朝、北匈奴則遭到了不斷地討伐,一再遷移,長此以往,匈奴慢慢地退出了歷史舞臺。
三、匈奴後裔
如今,世界許多地方的人們都宣稱自己是匈奴後裔,但真正有章可循的,卻寥寥無幾。可是,安徽省的匈奴後裔卻是一處例外,這是怎麼回事呢?
安徽省境內生活的匈奴後裔之所以成為例外,是因為他們並不是名義上的匈奴後裔,而是實實在在的匈奴後裔,哪怕在千餘年後的今天,仍然保持著不少匈奴的風俗,還有許多人會說匈奴的交流,甚至還有著族譜。
他們就是生活在南溪古寨中的“金家村”人。
在金家村內建有金氏宗祠,並且有族譜。
他們的族譜記載得十分真實,可以追溯到明朝萬曆年間,值得一提地是,他們更是保存著匈奴屠休王之子金日殫的畫像。
整個村子居住者百戶左右的人家,每逢匈奴節日,他們依然會進行祭祀等活動。
據說,他們祖先自唐宋時期,便率族人到此處避難,囙此當地的防護型建築極多,而且保存下來的古建築十分完好。
此外,他們還特別建造了一處類似於八卦陣的建築,用來保護村子的安全。
直到2014年,金家村被外界所發現時,村中的老人還保留著用匈奴語交流的習慣。
如今的“金家村”,因為其特殊性,儼然成為了一處旅遊勝地,每年到此旅遊的遊客絡繹不絕,而生活在金家村的匈奴後裔,則再也不用怕受到“戰亂”的侵擾,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