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覺醒來,耳朵突然聾了”,這2件事,正在毀掉年輕人的聽力

養生健康 110℃ 0
摘要:“醫生,快幫幫我!一覺醒來我啥也聽不見了,但有一種耳聾比較奇特:患者在某一天毫無徵兆地就突然聾了。多數病人無明顯發病原因,不少是發生在睡眠當中發生的。這類奇特的聽力消失事件,醫學上稱作突發性耳聾,也叫突聾,是耳鼻喉科的一種急症。突發性耳聾是一種神經性疾病,簡稱“突聾”,主要涉及內耳,患者的耳道是沒有任何損傷的。

“醫生,快幫幫我!

一覺醒來我啥也聽不見了,

我還年輕啊…”

當代年輕人,對自己的身體越來越失去控制

沒有一點點防備,頭就禿了

毫無徵兆,耳朵說聾就聾了

讓我們見識一下“突發性耳聾”的威力

近期報導的一些突發性耳聾新聞中,當事人的第一反應是:

“耳朵沒受過外傷,也沒有聽刺激的聲音,突然間就開啟了靜音模式,啥都聽不見了……”

其實,在耳鼻喉科醫生那裡,耳聾並不少見。

比如爆震聾(雜訊性耳外傷)、職業性雜訊聾(感音系統的慢性退行性病變),這些往往都能找到一個比較具體的“聾”因。

但有一種耳聾比較奇特:患者在某一天毫無徵兆地就突然聾了。昨天半夜還沉浸在聽歌軟件裏,早上起床耳朵就像塞了一朵棉花雲。

多數病人無明顯發病原因,不少是發生在睡眠當中發生的。

這類奇特的聽力消失事件,醫學上稱作突發性耳聾,也叫突聾,是耳鼻喉科的一種急症。

起病時,患者會在短時間或72小時之內,感覺到耳朵有脹滿感和阻塞感,還可能伴有眩暈、嘔吐等不適;一側耳朵突然聽力下降(極少數人會雙耳發作)。比如插上耳機,一隻耳朵能清楚聽到聲音,但是另一隻就完全聽不清。

最常用的聽力測試標準,是做純音測聽,在純音測聽圖上至少相連3個頻率(500 Hz、1000 Hz、2000 Hz)聽力下降≥30分貝[1]。

這是啥概念呢?

家裡冰柜啟動的聲音大約在30分貝上下。如果發現自己突然連家裡冰柜啟動的聲音也很難聽清楚了,還伴隨耳鳴、耳悶和眩暈[2]等症狀,那就要非常小心了。

突發性耳聾是一種神經性疾病,簡稱“突聾”,主要涉及內耳,患者的耳道是沒有任何損傷的。

人的內耳主要是一些聽覺神經細胞,存在於耳蝸內,它感受到外界傳來的聲音,將機械振動的聲音能量轉換成生物電能、產生神經衝動,再傳入聽覺中樞,我們就能聽到聲音了。

突聾的發生就是在這個部位——突然產生了一個Bug,從外面傳來的聲音還沒有抵達聽覺中樞,就在內耳部位“半路夭折”了。

那具體是什麼病因會引起Bug呢[3]?

感染(例如腦膜炎、梅毒或HIV感染)

耳朵疾病(如膽脂瘤)

外傷(如頭外傷)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Cogan綜合征)

發育异常等

然而,這些還只是我們能發現的、引起bug的小小一角。

在首診患者中,90%的人無法找到明確病因,屬於特發性感音神經性突聾[1]。

突聾來得如此唐突,讓人沒有一點點防備!

既然它是突然發生的,那它會突然消失嗎?

首先,不管會不會消失,要明確一點:

突發性耳聾屬急症,突聾的治療黃金窗一般在發病後3~5天內,越往後,治療效果越差,甚至導致永久性耳聾。

所以,一旦發覺突然的耳鳴或聽力下降,別猶豫,最好立刻去醫院看病

有明確病因的,需要進行對因治療,比如感染病因者用抗感染治療。

明確不了病因的,一般推薦激素給藥或高壓氧療法等。

那麼,突聾會不會“不治而愈”呢?

其實也有這樣的情况。

資料顯示,突聾患者中最多有32%~ 65%可自愈,但能否自愈取決於多方面因素(年齡、聽力損失程度、發病到治療的間隔時間等)[1]。

但這是概率事件,大家可不能冒險,况且也冒不起這個險。

國外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在1971年的時候,每10萬人裡面,有3.9個人患突聾;但到了2011年,發病率就上升到了5~20/10萬人,每年新發病例有4000例左右[2]。

患病的高峰年齡是40~60歲的中年人,但現在,發病年齡也有向年輕化偏移的趨勢

就沖這些數據,還真的不要輕易怠慢突聾啊,朋友。

“連續熬夜”“精神緊張”“飲食情况糟糕”“心情煩悶”“身體免疫力低”……

這些關鍵字,頻繁出現在突聾患者身上,而這些因素也確實是被公認的突聾“誘因”。

內耳的神經細胞日日夜夜加班、為我們傳導聲音。

但如果持續睡眠不足、精神壓力大,造成血管神經運動失調、供應我們內耳的神經細胞的血管痙攣,脆弱的神經細胞損傷也就是分分鐘的事。

所以,耗子尾汁….

為了避免身體失控,關鍵是日常保護做到位。

睡好(保證7~8小時睡眠時間)吃好,適當運動,這些我們就不多說了,畢竟是基本健康素養。

還有一個問題,也是很多耳機重度用戶關心的——降噪耳機真的能保護聽力嗎?

其實,現時並沒有研究證明“降噪耳機有助於減緩聽力損失”。

因為這裡“降”的譟音是外界譟音,降噪耳機只是提高聲音質量,不能調整聲音響度,所以並沒有保護內耳的特殊功效。

所以,防止突發性耳聾,還記得做好以下幾點:

平時注意避免接觸譟音(譟音環境可考慮使用耳塞);

减少使用耳機,連續佩戴的時間不宜超過60分鐘;

保證耳朵的清潔衛生,避免感染、避免耳外傷以及頭外傷;

儘量避免使用耳毒性藥物,如慶大黴素、呋塞米、鏈黴素、卡那黴素等;

一旦發現聽力突然下降,持續性耳鳴、耳脹,應儘早就醫。

耳朵雖然是五官裏最不起眼的一個,卻非常重要,一定好好愛自己哦~

*本文內容為健康知識科普,不能作為具體的診療建議使用,亦不能替代執業醫師面診,僅供參考。

*本文版權歸騰訊醫典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違規轉載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