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戰?中野主力團損失慘重,導致團長被撤職,教導員被判死刑
國民黨有五大王牌軍,但建軍最早、軍史最長、實力最雄厚、影響最大的,當屬國民黨整編十一師,也就是後來的國民黨第十八軍。
1948年的時候,敵十一師的師長是誰?正是黃埔四期畢業的胡璉,此人驍勇善戰,素有“不敗將軍”之稱,我軍軍委主要領導對胡璉的六字評估可謂入骨三分,“狡如狐,猛如虎”。
1947年6月,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革命军開始經略中原。國民黨急忙調集敵整編第九師、第十師和第十一師,回援平漢路,集結於河南漯河地區。
當時,在漯河周邊活動的是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第一縱隊,縱隊司令員由楊勇擔任,蘇振華任政委。
敵強我弱,怎麼辦?楊勇考慮再三,决定避敵銳氣,令吳忠率二十旅偽裝縱隊主力,吸引敵軍主力兵團追擊,為主力休整和開闢根據地創造條件。
二十旅是一縱絕對主力,由於二十旅的第六十二團被抽歸工委指揮,吳忠手裡只有五十八、五十九兩個團,而他們面對的敵人,則是號稱“王牌”的國民黨軍整編十一師及整編第十師。
兩個團對兩個師,這種仗只有一張打法——在運動中尋找機會。再說,二十旅的主要任務也不是殲滅敵人,而是迷惑、牽制敵人。所以,運動戰是二十旅的最佳選擇。
但是,二十旅剛剛取得汝南、明港兩個戰鬥勝利,士氣非常高漲,旅長吳忠聽說這次要和國民黨王牌第十一師對陣,頓覺熱血沸騰,他非常痛快地對楊勇說道,“請司令員放心。我們二十旅一定完成任務。保證縱隊主力安全休整。”
用老百姓的話說,當時的二十旅,從上至下都有點“飄”,這就為後來的失敗埋下了重要伏筆。
1948年,敵人進入包信集一帶後,對於部隊的下步行動方略,旅領導產生了較大分歧,副旅長李覺和政委劉振國的意見是,“繼續向西,與敵人拉開距離”,而旅長吳忠的意見則是,“要爭取在這一帶再打一仗,搞掉一些土頑武裝後再轉移。”
究竟是撤還是留?因為這個問題,二十旅三比特領導整整討論了一天一夜。最後,旅長吳忠拍板,“尋找戰機,再打一仗,然後轉移。”
敵整編十一師和整編十師,在包信集一帶發現二十旅的踪迹後,立即由漯河南下,氣勢洶洶地直撲二十旅。
在項城以北率縱隊主力休整的楊勇看清了敵人的心思,立即向二十旅發電,“二十旅配屬縱隊騎兵團,迅速轉移。”
當商議轉移事宜時,該往哪個方向轉移?吳忠等三比特旅領導再次發生爭執。最終,吳忠採取了一個折中方案,“以配屬的縱隊騎兵團向西行動。吸引敵軍主力:自己率旅主力向東移動,向縱隊主力靠攏。”
強敵當前,本該避其鋒芒,立即撤退,此時的二十旅旅長吳忠卻做出了一個倉促的决定,終釀成大錯。
1948年1月10日,吳忠率二十旅主力由包信集轉移至小回莊。此時,敵整編十一師突然殺到。
上午十時,雙方正式交火,一場雙方力量對比懸殊,而又本不該發生的戰役就這樣打響了。
二十旅五十八團團長即令部隊就地展開,立即阻擊敵人。在敵將胡璉的指揮下,敵十一師向二十旅陣地發起猛攻。
面對敵王牌軍的強勢進攻,二十旅並未亂了陣腳,旅長吳忠做出這樣的部署,“五十八團、五十九團一左一右,各以三營在一線堅守,另外兩個營在二線作預備隊,並構築陣地。”
戰至黃昏,敵11師並未占到便宜。胡璉忽然改變進攻態勢,轉為寬正面進攻,多路向二十旅側後迂回。除了整編十一師之外,整編十師也投入了進攻。
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觀戰的楊勇看到了二十旅的危險,急令二十旅“迅速擺脫敵人”。
旅長吳忠命令五十八團和五十九團立即撤出戰鬥,利用夜色掩護,向西轉移。部隊開始撤出戰鬥,兩個團各以三營作為後衛,其餘2個營交替掩護,逐次後撤。
撤退過程中,由於缺乏嚴密組織,殿后掩護部隊的陣地很快被整編十一師部隊突破,五十八團團長急令所有重火器同時開火,打得敵人亂作一團。
然而,在突圍方向上再次發生問題,擔任殿后掩護的五十八團三營在陣地被突破後,沒有及時組織反擊,而是收攏部隊,撤出了戰鬥。
敵人抓住機會,楔入五十九團的陣地,不斷向縱深推進,致使五十九團一營大部英勇犧牲,傷亡達400多人。
在隨後召開的二十旅營以上幹部會議上,楊勇宣佈了處分决定:給予吳忠、劉振國、李覺嚴重警告處分;
五十九團團長董正洪撤職,政委陰法唐記大過,其他團、營幹部也受到不同程度的處分;
五十九團一營副教導員李應正臨陣脫逃,致使部隊遭受重大損失,交付軍法審判,被判處死刑。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