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輛車一年賺2000萬!為什麼社區旁邊總會停著一輛救護車?

湖北 75℃ 0
摘要:解决問題,還需要公共服務的持續投入。我先前散步,在社區旁看得一個奇怪的現象:在一條僻靜的小路邊,一直趴著一輛外地救護車。而有些黑救護車的背後,是團夥在經營。張小濱手裡最多曾有20輛“救護車”,算下來,一年能有近2000萬的收入,這可比一般的生意掙錢多了。對黑救護車,相關部門一直在加大打擊力度。今年2月,河北保定就通過套牌車,一舉查處15輛黑救護車。

解决問題,還需要公共服務的持續投入。

原創

正解局出品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相似的經歷。

我先前散步,在社區旁看得一個奇怪的現象:在一條僻靜的小路邊,一直趴著一輛外地救護車。除了車牌號後幾位在變,車子其他外觀幾乎一模一樣。

我就奇怪,現在醫療資源緊張,像救護車應該很忙才對,為什麼會孤零零地停在小路上。

後來,和一個醫院的朋友聊天時,無意中說到這個事兒。

他告訴我:這叫“黑救護車”。

我回來一查才知道,原來這裡面門門道道多著呢。可以說,就是一個灰產。

在中國不少都市大醫院的周邊,都能看到這些黑救護車的身影。

而有些黑救護車的背後,是團夥在經營。

央視等很多新聞媒體就報導過,哈爾濱市南崗黑救護車惡勢力團夥案。

當時的新聞報導

根據報導,2009年,團夥頭子張小濱注册了名為哈爾濱康順的救護服務中心,專做哈醫大一院的院後轉運生意。

後來由於未按時年檢,服務中心在2016年被工商局註銷。

但張小濱的生意照幹不誤。

而且,團夥員工分工明確,有人負責發放小廣告;也有人專門負責招攬生意並與家屬對接;還有人的工作是調度車輛進行轉運。

更關鍵的是,他“壟斷”了那片的救護車業務。

根據警方介紹,“如果外地救護車進來了,停在這個院子裏時間稍長,他們就會採取紮車胎等行為,導致這麼多年下來,外縣的車輛和外地車輛,包括120,都知道也不進去。”

對於不願被“招安”的黑救護車,團夥內有專人來對付,輕則恐嚇,有的則直接上手打砸。

即便打壞了,也不用擔心,張小濱出面來收拾,賠錢擺平。

哈爾濱“黑救護車”團夥組織

別看團夥人數不多,利潤卻相當豐厚,光一輛“黑救護車”半年就能收入47萬元。

張小濱手裡最多曾有20輛“救護車”,算下來,一年能有近2000萬的收入,這可比一般的生意掙錢多了。

壟斷了“生意”源頭,只是這些“黑救護車”作惡的一個方面。

更讓人憤怒的是,有時他們為了錢,不惜拿人命來要脅家屬。

澎湃新聞上,就曾有一篇報導。

河南中牟縣的丁先生,父親在鄭大一附院治療,病情嚴重後,就想讓父親葉落歸根。

但不想落到了“黑救護車”手中。

在車上,對方直接開價4000塊(僅僅40多公里路程)。

他剛要猶豫,沒想到車上的“白大褂”當時就把他父親的氧氣管給拔了。

一路上,對方不斷要錢,花了5500塊,才算送父親回到老家。

當時的報導

當然,上面這個例子可能很極端。

“黑救護車”生財之道,的確算不上光彩。

別看“黑救護車”什麼資質都沒有,生意涉獵範圍卻很廣。

無論是承接患者轉院、出院,還是遺體轉運,只要能掙錢,長途短途、活人死人都拉。

大部分“黑救護車”車主會和醫院臨時雇傭的護工打成一片,尋求出院病人的相關線索,並給予一定報酬。

黑救護車攬客小廣告紮堆醫院ICU門口

通常情况下,正規的救護車6元一公里,但黑救護車即便是良心價也要貴幾倍,甚至十幾倍、幾十倍。

退一步說,掏錢也就算了,但關鍵是有時連最基本的安全都難以保障。

前些年就有個案例。

瀋陽一比特程女士的親屬,投奔她治病,坐的黑救護車。

當時,黑救護車上既沒有醫生,也沒有使用搶救設備。

更可氣的是,黑車司機中途還“開小差”去看望朋友,結果程女士親屬因延誤時間,白白送命。

一輛發生車禍的黑救護車來源:華商網

對於普通人來說,很難分辨“黑救護車”。

改裝後的中型客車,噴上白漆,塗上紅腰線。車頂也有警燈,外觀就和真救護車基本一致。

裡面的救護用品也是一應俱全,不僅有氧氣筒,還有小的心電監護儀、可擕式呼吸機等儀器,甚至擔架車也和真救護車上一樣。

有的“黑救護車”甚至還配寘了心電監護儀等診療設備

這種救護車在外觀上迷惑性非常强,讓人分不清真假。

但最早的時候,“黑救護車”並沒有這麼“正規”。

通常只是簡單拆裝過的中巴車,有個簡易擔架和氧氣包,能掛鹽水的鉤子,非常簡陋。

“黑救護車”上配備的醫護人員,基本都是網上臨時招聘來的,不懂醫療知識,更沒有醫師、護士執業資格證。

儘管如此,架不住市場需求大,讓這個偏門生意得以發展。

也有的黑救護車設備簡陋

我們人口眾多,特別是老齡化到來,住院、出院人數就非常多。

光是2019年6月份,全國醫療衛生機构出院人數就超過2000萬。

更重要一點是:我國的醫療資源,集中在都市。

這就導致很多病人需要救護車送到醫院、轉院或送回家,帶來了巨大的用車需求。

就比如,我開頭說的,我住的附近方圓2公里內,有3所三甲醫院。

這也是我老看到黑救護車的原因。

新民晚報曝光的黑救護車

還有一個原因:真救護車的確很緊張。

在我國,大部分都市都執行原衛生部1994年發佈的《醫療機構基本標准(試行)》,即每5萬人口要配備1輛急救車。

實際上,很多都市都達不到這個要求。

武漢就曾遭遇到這樣的情况。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後,武漢市急救中心工作人員在採訪中透露,疫情發生前,武漢全市僅有57輛救護車。

按照武漢1121.2萬常住人口計算,武漢市約19.6萬人才有1輛救護車,遠低於國家標準。

而在國際上,法國、義大利救護車標準配置是2.5萬人/輛,而德國則為1萬人/輛。

但業內人士認為,即便數量達標,也不一定意味著急救能力就跟得上,像周轉、維修等難題也難以解决。

北京市急救中心官員接受採訪時曾說:“很多車輛因缺乏維修經費長期趴在車庫無法上路,真正運行的救護車僅有一半。”

原因是正規醫院的救護車受制於政府定價,長期虧損,不少地方只是勉強維持著。

像烏魯木齊新化醫院,承包了烏魯木齊東南方圓150公里的急救任務,卻一直都賠錢。雖然幾輛車一年可以收入十多萬元,但救護車本身和人員費用就得花費80多萬元。

這種情況下,新增新車更是有心無力。

同時,急救中心的工作量又多又累,工資待遇也一般,願意留下的人少之又少。

大部分急救中心的醫護人員都很緊缺。

由於急救中心人手、車輛都非常不足,急救中心只能優先保障院前轉運即接患者到醫院接受治療,“延後”院後轉運的需求。

在國內,關於院後轉運這個領域,沒有專門的法律法規來規範,“黑救護車”借機鑽了不少法律的空子,通過不斷發展和壯大,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

對黑救護車,相關部門一直在加大打擊力度。

今年2月,河北保定就通過套牌車,一舉查處15輛黑救護車。

還有很多都市,已經在加大救護車配比,比如武漢提出來到2025年救護車達到每3萬人1輛。

現在國家的最新政策是,以地級市為組織,要按照每3萬人口配寘1輛救護車。

像2021年3月實施的《濟南市院前醫療急救條例》還規定,每個鎮、街道至少配備一輛急救車。

在公共服務上,持續不斷的投入,總會有把黑救護車趕出市場的一天。

相信,不久以後,病人和家屬再不用去費力地分辨什麼真假救護車,更不用在“救護車”上擔驚受怕。

僅供參考,以上轉載文章內容並不代表本公眾號的觀點立場。

提醒大家在關注後要將我們設為星標哦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