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騎兵的特長是衝鋒陷陣?別傻了,騎兵這些特長才是最厲害的。
騎兵連!衝鋒!這是騎兵連長孫德勝在最後發出的命令,僅存的幾個騎兵戰士沖入到敵人的騎兵部隊中,這支騎兵部隊最終全體陣亡。李雲龍費勁吧啦攢的一支騎兵部隊就這樣被消滅了,哪怕是歷史的進程走到了民國時期,騎兵依舊是戰場上的寶貝疙瘩,如果有部隊能够養得起一支騎兵部隊,那走路都能將腰杆子挺的直直的。
那在冷兵器時代呢,騎兵更是無敵一般的存在。在春秋戰國時期,趙武靈王僅僅是進行了一場胡服騎射,改進了趙國人在馬背上的服裝,推行騎射,就使得趙國的戰鬥力得到質的飛躍,趙武靈王登基之時羸弱的趙國,一下子成為了可以於秦國面對面硬剛的軍事強國,足以可見,騎兵在冷兵器時代所發揮的作用是多麼恐怖。
戰國後期,李牧作為山東六國僅剩的一塊遮羞布,能够連連退卻秦國的進攻,靠的也是多兵種聯合作戰,依靠騎兵與步兵相結合的管道。如果我們將印象僅僅停留在兩軍對壘,騎兵衝鋒衝破敵人步兵方陣上,那就徹底的片面了。騎兵稱雄戰場憑藉的可不是近乎於匹夫之勇般的衝鋒,而是依靠其强大的機動性來影響一場戰爭的勝利。
機動靈活的“空降”打擊能力
在古代,是沒有空軍的,騎兵在古代戰場上充當的便是機動靈活的“空降”打擊部隊的角色。當時都市與建築可沒有現在這麼發達,除了中心戰場之外,其餘地域放眼過去都是荒地,雙方部隊都有可能在任何地方駐紮,押運,或者埋伏。
囙此在一場戰爭開始之前,快速的搶佔有利位置,對敵方佔領的要塞進行突襲與瞬間打擊,便是騎兵所需要做的事情。當年戰神霍去病帶領一支騎兵部隊,深入匈奴腹地,猶如神兵天降一般,在以騎馬射箭而出名的匈奴人腹地橫衝直撞,活捉匈奴單于,一戰將匈奴的精氣神打掉了。
匈奴人並不是輸不起的人,但他們被霍去病這種閃電戰的打法徹底征服了,遊牧民族自古以來便是這樣,只有靠武力征服他們才會真的信服,一味忍讓在他們那裡是行不通的。
騎兵超强的機動能力,可以快速形成局部的多打少,在小範圍交戰中,可以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一支在敵人側後方活動的部隊,可以起到無形的牽制與侵擾的作用。配合正面作戰,無往而不利。
戰場資訊的蒐集者
古代兩國交戰,那戰爭可不是兒戲。古語有雲,知己知百戰不殆,騎兵所承擔的更多是一個資訊收集者的角色。
兩軍對壘,除了比拼戰鬥力與戰鬥意志,對於地方資訊的掌握也佔據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一名優秀的指揮官會依靠騎兵强大的機動性完成前期戰場的偵查作用,
騎兵被主帥安排去執行任務,收集資訊,迴響回來之後再根據具體情況再次安排新的戰術,再由騎兵部隊傳遞下去,或者是執行一些緊急的任務,之後再根據對方的迴響,進行下一步的針對部署。
舉個簡單的例子,騎兵的作用就像人的四肢一樣,用輕輕的試探一下,然後看看對方的反應,用腦袋再想一想,再試探性的動一動,然後再看對方的迴響,找到破綻,一擁而上做到一擊必殺。
擊潰敵人意志的一記重拳
騎兵的機動性在戰爭後期收割絕對是一把利器。戰爭接近尾聲,一支騎兵部隊殺進陣中,取敵人首級就像是摘桃子一般輕鬆加寫意。
對方打又打不過,跑也跑不了,意志崩潰就在一瞬間。除此之外,騎兵還能作為完成包圍戰術的最重要的一環。
包圍除了兵力處於絕對優勢之外,最重要的便是能够將口子紮住,如果己方部隊動作的速度趕不上對方部隊移動的速度,在不借助於有利地形的情况下,就要借助於騎兵的機動性。讓騎兵的動作抵消掉己方包圍所多走的路程,順利完成包圍,為吞掉敵人作好鋪墊。
後記
騎兵除了上述介紹的功能之外,還可以截擊運輸部隊,先手開戰,纏住敵人的軍隊,依靠自身的機動性襲擾敵軍部隊。作戰時配合攻擊部隊,從側翼或者後側實施突然打擊,最終將整個戰局一下子盤活。
用一個比較形象的比喻,騎兵和遊戲中的“打野”承擔類似的作用,沒事到處轉轉,局部形成多打少,先手開團,後手追擊,切割後排輸出,最差還能留下來斷後。
各位覺得我這個比喻恰當不,歡迎留言討論。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