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的縣城樓市,到底是一個什麼狀態?

贵州 72℃ 0
摘要:近期,筆者到粵西幾個縣去調研樓市,發現縣城的商品房項目普遍都有15-20層,完全是大城市的手筆,這與想像中的縣域樓市很不同。而且,縣城的主政者都在談舊改、建新城、搞新區,動不動就要謀劃1000畝的大樓盤。問題是,縣城的房子實在太多了,比如縣城居民買地自建住房很普遍,到處都是5-10層的自建房,空置率高、租金低。但是,縣域經濟並不是“一縣獨大”、更不是“房地產化”,而是鄉村振興、鎮域經濟、縣域經濟協同推進。

近期,筆者到粵西幾個縣去調研樓市,發現縣城的商品房項目普遍都有15-20層,完全是大城市的手筆,這與想像中的縣域樓市很不同。而且,縣城的主政者都在談舊改、建新城、搞新區,動不動就要謀劃1000畝的大樓盤。問題是,縣城的房子實在太多了,比如縣城居民買地自建住房很普遍,到處都是5-10層的自建房,空置率高、租金低(大概10元左右/平米每月)。

當下的縣城樓市

同時,縣域樓市這幾年很熱鬧,在機關事業單位、國企等就業的家庭普遍有2套或以上住房了。筆者納悶了,哪來的這麼多需求呢?一圈調研下來發現,縣域樓市有三大購買力。一是“進城購房需求”。這幾年縣城的集中度在提升,村鎮小學中學裁撤了很多,留下來的,辦學質量也不盡如人意。首長部門說“老師的小孩都送到縣裡、市里讀書了,能指望辦學質量嗎?”

所以,即便是面對6000/平方米左右的縣城房價,鄉鎮村居民為了小孩買房、勒緊腰帶、進城購房,絲毫不含糊。當然,各個縣的教育政策也在有意識地引導,入學購房需求很旺盛。二是“返鄉置業”。這兩年,珠三角房價明顯上升(特別是廣州和深圳),粵西常住人口近2000萬,外出打工多,基本上在珠三角,廣州和深圳占了大半,返鄉置業占到購房需求的1/3左右。

而且,即便在珠三角買了房,甚至在縣城也有自建房,但很多人還是有回鄉買房的願望,或者給父母住,或計畫回鄉創業,有的買房受到宗族觀念影響、同鄉人買房的示範效應等。總之,返鄉置業這幾年沒斷過。近年來,還有一類新的需求在崛起,就是文旅度假項目。海南啟動全島住房限購後,靠近海南島的粵西,氣候環境適宜、海岸線長,很多文旅大盤熱賣。

筆者參觀了幾個項目,動輒就是規模上萬套的大項目在開發,但還是很受歡迎,購買客戶主要來自四川、重慶、湖南、湖北、東北等省市。看來,基本生活需求滿足以後,康養、休閒、度假等美好生活訴求確實很强烈。一套房子大概賣到50-80萬,對很多周邊省份或內地富裕的人群來說,並不算貴。同時,珠三角居民週末度假的需求日益興盛,專案開發後,不愁售後返租。

這就不奇怪,為啥縣域在地產項目上手筆越來越大,甚至向大城市看齊。不過,樓市表面的紅火,難掩背後的隱憂。為入學而進城購房,看似需求剛性,但本該在鎮域滿足的教育需求、住房及消費需求,卻被動在縣城以更高的成本解决。農民傾囊而出的群體性購房,是以犧牲和透支其他消費為代價,結果就是弱化了鎮域經濟,村鎮建設水准與縣城差距越來越大。

另外,不管是農民進城購房,還是“返鄉置業”,抑或是康養度假需求,一窩蜂地釋放,顯著推高了縣城的房價,助長不合理的消費模式。調研發現,3-4房、100平米以上戶型的新房項目在縣城最受歡迎,這就導致縣域主政者盲目樂觀,行為短期化、縣城超能力建設、“小馬拉大車”,甚至走上大城市才有的“高密度、建新區、搞舊改”的空間擴展路徑。

但是,購房需求看似紅火,但並未帶來等量的人口集聚、居住需求。這就要命了,人不在這裡住,對樓市而言就是無本之木,因為給當地貢獻不了永續的就業和稅收。結果就是,房子密密麻麻的,但本該配套的水電管網氣路等市政設施,學校、醫院、環衛等公共服務設施,當下的縣域財政和投融資模式根本無法支撐,結果是斷頭路到處都是,社區公共部分無人打理。

過去十幾年,各地做强大都市、圍繞大城市打造都市圈,人口過分向大城市集中,導致高房價、都市病等。鼓勵縣域發展是我國新型城鎮化的一條路子,既能滿足農村居民對城鎮公共服務、就業的需求,也能降低城鎮化成本,還能培育內需的支撐點。但是,縣域經濟並不是“一縣獨大”、更不是“房地產化”,而是鄉村振興、鎮域經濟、縣域經濟協同推進。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