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貫徹新《固廢法》要求,基本形成兩網融合回收體系框架

上海 69℃ 0
摘要:為推進兩網融合發展,上海明確兩網融合服務點、中轉站和集散場的設定規範,現時,本市共有1.5萬個可回收物交投服務點、201個中轉站、10個集散場,兩網融合回收體系框架基本形成。

  田林街道兩網融合中轉站最近多了一臺泡沫壓縮機,社區回收管家在給居民“上環保課”。聽說社區綠地上充滿藝術氣息的都市傢俱,是用居民分出的塑膠泡沫設計製作而成,大家分垃圾的熱情更高了……去年9月出臺的新《固廢法》要求,加强分類收運體系和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在規劃、建設、運營等方面的融合。為推進兩網融合發展,上海明確兩網融合服務點、中轉站和集散場的設定規範,現時,本市共有1.5萬個可回收物交投服務點、201個中轉站、10個集散場,兩網融合回收體系框架基本形成。

  在閔行區新建的“花好月圓”公園裏,附近居民陸玉敏和一隻可愛的“月兔”合了影。她跟其他居民閒聊時瞭解到,“月兔”的原材料就是附近各個社區分出來的泡沫塑料,再由街道兩網融合垃圾中轉站裏的設計師打造。此後,她分垃圾分得更用心了,把泡沫塑料單獨挑出來,收拾乾淨、捆紮起來,每週二送到社區回收點。泡沫塑料的社區收購價不到0.5元/公斤,即使鋪滿一房間地板的泡沫塑料,也值不了幾元錢,但陸玉敏說,“就算不值錢,我也會分出來”。

  “人大執法檢查發現,居民一旦發現自己家裡的廢棄物變成了藝術品或生活用品,這就構建了一個垃圾分類價值認同的‘閉環’。”市人大常委會城建環保委主任委員崔明華說,生活垃圾分得越細,價值越高。不過,很多居民並不在乎回報,他們在意的是為什麼要分得那麼細,算的是一筆環保賬。這也推動著上海在提高垃圾分類收運處置環節透明度、挖掘再生資源社會價值等方面發力。

  楊浦區則探索了“互聯網+智慧回收”新模式。企業“愛回收”在楊浦各大社區投放了1500個智慧回收機。回收後的“廢品”去了哪裡?居民馬先生拿出一把雨傘:“只用五個飲料瓶加上其他化纖原料,就能做出一把雨傘的傘面。”這只是廢塑膠回收以後的其中一個用途。據悉,居民投遞的可回收物品,到中轉站和終端分類環節,會按照超過40種品類精細分揀,進入相應的工廠進行再生處理,最終“變廢為寶”。

  在建成完善的前端分類體系的基礎上,上海也在努力構建科學規範的收運、末端處置和資源迴圈利用體系。記者在上海生活固廢集裝轉運徐浦基地看到,一輛輛清運車在卸料區將垃圾卸到豎式“漏斗”。隨著重錘向下一次次施力,收運來的泡沫塑料被壓縮成高密度長方體。“製作相框的塑木、身上的滌綸衣服,可能都是廢棄塑膠再利用產生的。”上海城投環境(集團)有限公司資源利用分公司相關負責人王瑞星告訴記者,這裡平均每日可處理混合塑膠瓶10噸、廢紙50噸、泡沫1.5噸,最終轉化為再生資源產品塑木、滌綸等。

  “變廢為寶”的鏈條打通之後,生活垃圾减量化資源化水准大大提高。記者瞭解到,今年,上海垃圾分類可回收物回收量7104噸/日,較2019年同比增長約1.65倍。

标签: 民生 環境保護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