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關節集采明日天津開標,有的病人延后手術等耗材降價

天津 102℃ 0
摘要:人工關節高值耗材的國家集采即將於明日在天津開標。在耗材降價的預期下,相關企業、醫生、病人都將如何應對?據悉,共有近50個企業超過140個產品拿到了此次集采的“入場券”,其中包括進口廠商强生、施樂輝、史賽克,及國產龍頭威高骨科、愛康醫療、春立醫療等。江蘇、安徽等省份在2020年就已進行了人工關節集采。

人工關節高值耗材的國家集采即將於明日(9月14日)在天津開標。在耗材降價的預期下,相關企業、醫生、病人都將如何應對?

根據國家組織醫用耗材聯合採購平臺此前發佈的《國家組織人工關節集中帶量采購文件》,本輪納入集采的產品包括初次置換人工全髖關節、初次置換人工全膝關節,其中髖關節產品系統首年意向採購總量超過30萬個,膝關節產品系統首年意向採購總量超過23萬個。

據悉,共有近50個企業超過140個產品拿到了此次集采的“入場券”,其中包括進口廠商强生、施樂輝、史賽克,及國產龍頭威高骨科、愛康醫療、春立醫療等。

江蘇、安徽等省份在2020年就已進行了人工關節集采。資料顯示,江蘇省人工髖關節類價格平均降幅47.2%,最大降幅76.6%,人工膝關節類加個平均降幅67.3%,最大降幅81.9%。安徽省第二批高值醫用耗材中,骨科關節類240個產品加個平均降幅81.97%。

降價並不意味著終點

骨科植入性醫療器械,是指通過手術將產品植入人體,可以起到替代、支撐人體骨骼或者可以定位修復骨骼、關節、軟骨等組織的器材資料;該市場可以分為創傷類、脊柱類、關節類及其他。

據《醫療器械藍皮書:中國醫療器械行業發展報告(2020)》資料顯示,2019年,脊柱骨科為骨科植入市場中第一大市場,市場占比28.95%;關節市場後來居上,超越創傷市場成為骨科植入排名第二的細分市場,預計2020年關節市場占比達29.58%。

為什麼是人工關節?“近年來,關節類植入產品的市場增速持續走高,保守估計其未來3年增速都將維持在高位。這可能也是國家選擇此類產品作為首個集采品種的原因。”奧諮達醫療器械市場總經理詹金城在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表示。

作為一位在美國梅奧診所擔任過多年骨科醫生的專業人士,詹金城表示,從骨科植入物資料上來看,現階段,人工關節置換術所用的合成金屬、高分子聚乙烯、陶瓷等資料在國內都是較為成熟的產品。

“歐美企業已經在十多年前便針對人工關節的生物資料(含可降解資料)、碳纖維材料、3D列印量產及定制化產品等領域做科研轉化;這也將成為國內廠家未來的研發方向。”詹金城說。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國產龍頭骨科企業的應對更為積極、前瞻。

以威高骨科為例,相關負責人回復記者稱,此次國家人工關節集采,公司旗下的2個關節品牌(威高海星、威高亞華)共提交了8個集采產品參與競標;其中,威高海星的4個產品均在A組;威高亞華的陶瓷-聚乙烯類髖關節、合金-聚乙烯類髖關節2個產品在A組,陶瓷-陶瓷類髖關節、膝關節2個產品在B組。

威高骨科方面還表示,公司在關節領域的創新包括多個方向,如產品線擴充(翻修髖關節、翻修膝關節、單髁、肩關節、踝關節等),新材料新工藝產品的開發(陶瓷膝關節、碳纖維peek初次腫瘤關節等),以及3D列印產品(腫瘤定制、初次定制)和骨科手術機器人等,以此來擴大骨科醫療器械的護城河。

“除了產品線全,實行多品牌策略等應對管道,我們還有一些非帶量產品作補充。”該負責人告訴記者,“除脊柱、創傷、關節外,運動醫學、骨修復資料(人工骨、骨水泥)、神經外科等非帶采產品,也為經銷商提供有利潤空間的產品授權,保證利潤水准。”

而作為國內唯一一家擁有3D列印定制化產品註冊證的公司,愛康醫療也在採訪中回復記者,針對此次人工關節國家集采,公司將遞交近50種組套搭配,這也涵蓋了公司主要部件類型。

“我們擁有5個3D列印產品定制化註冊證,在翻修和重建手術中具有很强的優勢,且我國關節翻修市場處於上升期。此次集采後,醫生將更加專注於複雜病例的處理,未來這一領域的需求量會新增。”愛康醫療方面表示。

“願意參加集采的企業在市場上反倒會具有一定優勢。”Latitude Health戰畧諮詢機構創始人趙衡對記者分析,“因為儘管利潤面臨下降,但鑒於其品牌仍有一定溢價,有助於其產品銷售。對國產產品來說,在集采後雖然仍有價格優勢,但沒有原先的明顯,囙此如何提升品牌,强化自身的學術影響力,提昇患者對自身的質量認知都很重要。

骨科手術機器人被看好

集采之下,哪些骨科器械、設備或模式有望成為下階段的創新方向?

强生(中國)醫療器械研究員對記者表示,集采之下可能會引發產品“價格戰”,但進口廠商一定打不過國產品牌,强生也不例外。囙此,强生的應對策略是大力發展骨手術科機器人,而相關耗材也可以通過該機器人進行搭配銷售。

這一策略如何具體實施?該研究員表示,這需要逐步讓更多醫生能够使用並熟悉骨科機器人的操作,“從過往經驗來看,一些年資略低的醫生,沒有10年左右的臨床經驗很難會有獨立完成諸如膝關節、髖關節置換手術的機會;而一旦有了骨科手術機器人的輔助,會讓年輕醫生的手術實踐成為可能。”

該研究員還透露,一旦醫生對骨科手術機器人的操作養成了一定習慣,該機器人所適配的耗材都需要被一併採購;耗材方面,廠家之間都是不通用的,就算一些廠家達成了戰略合作協定,那也僅限於少數幾個廠家之間的內部通用。

“明天是人工關節領域的大日子,我們絕大部分人工關節產品都參與競標,就是為了更多地拿到中國的市場份額。”施樂輝(中國)醫療器械骨科事業部的相關人員告訴記者,“我們也有2款骨科手術機器人已遞交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審批,估計2023~2024年可以被獲上市。”

作為器械及耗材的使用端,骨科醫生怎麼看此次集采?

“8月中旬至今,原本每週能有10幾臺的關節置換手術减少到了2~3臺,病人都在等待耗材降價後擇期進行手術,畢竟可以省好幾萬元。”福建一公立三甲醫院的骨科醫生告訴記者,“估計到明年降價執行前,關節手術量都會慘澹。”

“平時,我們選擇產品還是和手術習慣有關,進口還是國產的產品對臨床結局其實沒有顯著差异。我認為骨科手術機器人會是未來發展方向,北京有機器人手術已經納入醫保了。”該骨科醫生稱。

該醫生還表示,過去一臺傳統膝關節置換手術費整體約為4000元,但機器人手術費則將會提高至約8000元,這樣醫生也會更有動力去學習先進科技,也更利於行業的發展趨勢。

創新與降價動態平衡

集采進入深水區,降價與創新該如何實現動態平衡?

詹金城告訴記者,從歐美國家經驗來看,針對骨科所有手術提供整體解決方案是未來趨勢,這包括了要將骨科大型設備,手術機器人,術後護理耗材等做一系列綜合,“集采的確會有大範圍降價,但這也同時刺激了國內廠商加大研發力度,並且積極與國際先進醫療機構合作來開發新產品。”

趙衡則認為,對於大中型骨科醫療器械企業來講,創新與研發投入還是要根據自身優勢去擴張,尤其是要擅於向周邊產品展開。

“由於集采推高了市場中醫療器械產品的集中度,小企業在產品價格上將會面臨較大壓力;針對這類小企業,其實可以參考小型藥企,要麼轉型投入到其它醫療領域徹底離開骨科這一市場,要麼尋求骨科細分領域,參與到還未進入地方集采的產品開發中去。”趙衡說。

無獨有偶,一份9月9日公佈在國家醫保局網站上的“關於政協十三届全國委員會第四次會議第1849號提案答覆的函(下稱答覆函)”中顯示,下一步,將深入推進高值醫用耗材集中帶量採購,不斷總結經驗,根據醫用耗材特徵“一品一策”精心組織,重點將部分臨床用量較大、採購金額較高的高值醫用耗材納入集采,並逐步擴大採購範圍,減輕羣衆就醫負擔。

記者也注意到,該答復函提到,“根據產品市場結構設定帶量比例,確定首年意向採購量為醫療機構報送採購需求的80%,為今後可能出現的新產品留出市場空間。”

業內人士稱,這一提法也是正面回應了創新和集采該如何平衡,那就是“80%的量讓利於民,20%的量高端競爭,以此來促進醫療產業高品質發展。”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