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赤裸裸的不公,所以要殺出一條血路

安徽 70℃ 0
摘要:剛剛看到一則新聞,說2020年中國機械設備出口1650億歐元,占比15.8%,首次超越德國位居全球第一,德國以1620億歐元的出口額位居第二。德國聯邦工業聯合會說,必須採取措施限制中國產品的競爭力。9月4日,代表德國40個工業行業協會的德國聯邦工業聯合會主席,在接受德新社採訪時稱,中國必須遵守現行“國際規則”,世界各國必須向中國明確表達這一要求。

來源:超級奶爸(ID:chinasuperdad)

剛剛看到一則新聞,說2020年中國機械設備出口1650億歐元,占比15.8%,首次超越德國位居全球第一,德國以1620億歐元的出口額位居第二。

看到這則消息,我覺得這個成績值得驕傲,也不值得驕傲。值得驕傲的是,我們進步了,終於問鼎世界;不值得驕傲的是,我們只是在補歷史的課,另外我們人口是德國的17.5倍。

雖然我們只是在補歷史的虧空,而且人均差距還有很大,但是德國人不樂意了。德國聯邦工業聯合會說,必須採取措施限制中國產品的競爭力。

9月4日,代表德國40個工業行業協會的德國聯邦工業聯合會主席,在接受德新社採訪時稱,中國必須遵守現行“國際規則”,世界各國必須向中國明確表達這一要求。

所以德國跟美國其實一個德行,言外之意中國只配給西方國家做鞋做襪子做襯衫,不配做晶片,不配做大飛機,現在連機械設備也不配做了。

如果我們做了,他們就說我們逾越了紅線,就說我們破壞了國際規則,然後他們就開始想方設法,來污蔑你、打擊你、制裁你。

美國和德國的這種論調,本質上就是種族歧視和西方優越論,其實也是一種殖民主義和霸權主義,他們以世界的統治者自居。

他們覺得,西方發達國家應當永遠高高在上剝削和掠奪开发中国家,而开发中国家只能充當廉價原材料和勞動力的來源地以及商品傾銷市場,且永世不能翻身。

只不過過去他們掠奪靠槍炮,而現在他們掠奪靠的是壟斷,包括科技的壟斷,市場的壟斷,金融的壟斷,規則的壟斷。

舉個我終生難忘的例子,是在環球時報上看的。1997年,我國在修建西康鐵路秦嶺隧道時,從德國維爾特公司引進了第一臺隧道掘進設備,也就是盾構機。

那個時候,基建狂魔還處在年幼階段,國內沒有超大直徑盾構機,而市場被歐美和日本壟斷,要想趕工期就得進口。

不用盾構機,人工爆破開通隧道,需要5千名工人耗時五年的時間才能完成,而且期間會存在很多安全風險。用盾構機,開通隧道僅需要五個月就好,用人工少還安全。

盾構機多貴呢?一口價每臺3.5個億,愛買不買。那可是上世紀90年代,相當於天文數位,還不包括售後,磨損件和維修還得另外掏錢。

盾構機這種大型機械,出故障是很正常的。結果施工期間出了故障,國內沒人會修,只能找德國總部,讓人家派人來修。

來修的技術工人,費用有多貴呢?從人家走出家門那一刻開始計時,一小時工作600歐元,那時候1歐元相當於10元人民幣吧。

但是你愛修不修,不修的話這3.5億的大機器就是廢鐵一堆還礙事,關鍵是耽誤工期,那麼多人都得在工地上幹耗著。

而且來了之後,不光要好吃好喝招待著,何時修還要看人家的作息和心情。就這,人家修的時候,還得拉起警戒線,不讓中國人靠近觀看。

德國一個藍領工人都這麼牛,憑的就是科技的壟斷。這就是為啥西方國家每天八小時,周周雙休,還可以享受高福利;而我們中國人每天996拼死拼活,收入還微薄。

2008年,我國第一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盾構機中鐵一號成功下線。由於壟斷被打破,同類產品的價格暴跌了40%。

2013年,中鐵裝備報了一箭之仇,收購了當年的老大哥——德國的維爾特公司。現如今中國的盾構機占了全球市場三分之二的份額。

同樣的道理,華為被美國卡住了脖子,手握著最先進的晶片設計圖和最先進的5G科技,卻面臨無芯可用的尷尬。

如果不攻克核心技術,沒有自主創新,國家的上升通道就被已開發國家焊死了,你再勤奮也沒用,我們已經幫全世界造了65%的鞋子,煉了52%的鋼鐵,造了56%的家電。

就算是沒日沒夜地幹、再把薪水壓低一點,就算拿到全世界的訂單,又能掙多少錢呢?鞋子襪子襯衫只有3%的利潤。粗鋼只有2.4%的利潤率。

就這开发中国家還在內卷,動不動挖中國牆角,靠更低的勞動力報價,希望承接中國的產業轉移,印度還在覬覦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

總之,要想改變世界上被奴役被剝削被欺負的命運,要想過上好日子,要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靠科技創新,必須攻克核心技術。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也是第一戰鬥力。

只有通過科技創新,才能不斷拓展民族的生存空間和發展上限。但是科技創新談何容易,不光要克服重重困難,還要面臨已開發國家的打壓,囙此必須殺出一條血路。

在科技創新方面,安徽一直是中國科技創新的敢死隊成員。世界第一臺DVD、世界第一臺仿生洗衣機、世界最薄的玻璃、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線路,世界首臺全超導核聚變裝置……

安徽也拿了不少中國第一:中國第一臺微型電腦、中國第一臺空調、中國第一部空警500預警機雷達,中國第一臺專用同步輻射光源,中國首臺特有體驗互動機器人(佳佳)……

這些科技創新成果,得益於安徽省長期的深耕,不斷地種下梧桐樹,不斷地引鳳凰入駐,不斷地幫鳳凰搭窩、產卵、孵化、育雛。

1970年,中央政府决定戰畧疏散,中科大也在疏散之列。當時的大背景下,接受一所大學意味著更大的政治責任和經濟負擔,所以好幾個省份都拒絕了。

這時的中科大如同落了架的鳳凰。然而安徽省革命委員會主任李德生,卻積極主動通過各種努力提出“即使安徽人不吃也不喝,他們應該保留中國的科學種苗”。

鳳凰來了沒有窩咋辦,把合肥師範學院趕走了,把窩騰了出來給中科大。合肥師範學院去哪兒了呢,一部分去了蕪湖(安徽師範學院),一部分去了宣城,一部分去了安慶。

今年夏天,中科大開始起用高新區校區,新校區的校門引起了熱議,原因是太土了,甚至還沒有很多中學校門闊氣。

但是這裡邊有故事,這個校門是複製了中科大遷入合肥時的第一個校區的校門(老北門,下圖),我覺得是在傳承科大精神,也是在感恩安徽當年的收留之情。

安徽省對中科大的支持是一貫的,比如1999年、2004年、2009年與教育部、中科院簽署協定,三方共建中科大,努力將中科大辦成一流研究型大學。

2009年,安徽省與中科院合作共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還支持中科大成立醫學部,並支持安徽省立醫院成為科大的附屬醫院。

2018年安徽省再次下定了决心,加大對中科大的支持力度,把對中科大的支持提升到了政治高度和戰略高度。

12月1日下午,安徽省委書記李錦斌主持召開省委常委會會議,討論通過《關於全力支持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辦成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意見》。

會議指出,要從政治高站位上全力支持中國科大建設發展,把支持科大“雙一流”建設作為政治督辦件來抓,作為重要政治責任、工作責任。

會議還决定支持科大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支持探索“科大新醫學”模式,著力打造一流學科平臺、一流高端科研平臺、一流應用科技研究平臺、一流協同創新平臺。

孤木不成林,單絲不成線。科大遷入之後,安徽省還爭取到中國科學院在合肥建立研究所、研究院。

1978年中科院合肥分院成立,現時已經有10個直屬研究所、1個國家工程中心、17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

鳳凰來了之後還需要舞臺,於是各種各樣的大科學裝置(科研平臺)也逐漸設在了合肥,合肥成了擁有大科學裝置和國家實驗室最多的都市之一。

現時建在合肥的大科學裝置和國家實驗室有: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全超導托卡馬克裝置、穩態强磁場、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量子資訊科學國家實驗室……

2017年1月發改委和科技部聯合批復了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方案,標誌著安徽在全國創新大格局中佔據了重要地位,成為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科技競爭與合作的重要力量。

現時,國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只有四個: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合肥、深圳,可以看出合肥在中國科技創新領域的地位。

有了這些科研院所和大科學裝置,也就能留住更多的科技人才,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安徽工作和創業,也就有了越來越多的科技創新成果和創新企業。

科大訊飛就是其中之一。科大訊飛不僅僅是中國語音產業拓荒者、行業領軍者,也是首批人工智慧國家隊成員。幫安徽拉動了經濟,留住了人才。

但是安徽省的雄心壯志絕對不是一個科大訊飛,而是要打造成一個產業集群。2012年,安徽省政府與工信部合作,以科大訊飛為龍頭,共同打造中國聲穀。

截至2020年12月底,中國聲穀入駐企業1024家、營業收入1060億元,圓滿完成“千家企業、千億產值”的雙千目標。

能力越大,責任就越大,安徽被黨中央和國務院委以重任。2016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安徽,給安徽留下了一張新時代的考卷。

其中一道大題就是如何在科技創新中殺出一條血路,培育戰畧新興產業,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並為國分憂解决卡脖子問題,為民族未來的科技制高點。

現時安徽為國家解决掉的卡脖子問題有合肥京東方、還有合肥長鑫。合肥京東方市場占從零到有,從有到强,不僅徹底解決了中國少屏問題,一不小心還沖到了世界第一。

合肥長鑫更是不辱使命,成功量產了中國第一款自主知識產權的記憶體條(DRAM),還有望繼三星、SK海力士、美光之後,世界第四大DRAM巨頭。

合肥其實還有一家晶圓代工廠。別小看這家企業,2020年中國大陸本土晶圓代工收入排名中,合肥晶合能排第四。

合肥晶合,是安徽省首家12英寸晶圓代工企業,也是安徽省首個超百億級集成電路項目,現時產能大約4萬片每月,年底產能可能達10萬片每月。

晶合集成的制程都是90納米是甚至百納米的成熟工藝,但市場定位非常精准,第一是面板驅動IC,第二是MCU,第三是CMOS圖像感測器IC,而且一步一個腳印非常扎實。

不管咋說,合肥已經形成了千億規模的集成電路集羣,不但實現了產業升級,也為國家解决了一部分卡脖子的問題。

安徽還承載著國家的使命和民族的未來。國家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專案中,安徽重任在肩,比如量子資訊技術,以及可控核聚變科技。

這兩項安徽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列。量子資訊領域,已經成功研製出了62比特超導量子計算原型機“祖沖之號”,創造了500公里量級現場無中繼光纖量子金鑰分發新的世界紀錄。

但是安徽省絲毫不敢懈怠,採取了四項措施,繼續鞏固既有優勢,並力爭把安徽打造成量子資訊科技創新策源地。

安徽省在量子資訊重大創新平臺爭取上級資金20多億元,省級財政提供充足配套資金保障,並實施“江淮英才計畫”,吸引聚集了量子科技人才200多人。

安徽省還積極促進量子科技成果轉化,推進“量子中心”建設,支持在合肥成立量子計算生物化學行業應用生態聯盟。

在核聚變領域安徽也走在了世界前沿。今年5月30日,合肥科學島的人造太陽,再創世界紀錄,實現了1.2億度101秒电浆運行和1.6億度20秒电浆運行。

不僅如此,中國核聚變工程試驗堆(CFETR項目)正在穩步推進,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也將在今年9月完成建設。

安徽正矢志不移,承載著國家使命,體現著國家意志,力爭殺出一條血路,皖成使命,成為全國科技創新策源地,成為國家參與全球競爭的創新高地。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