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麻醉藥失效,手術卻還未結束,那種內臟被握住的感覺

養生健康 77℃ 0
摘要:你躺在手術床上,從美夢中醒來,以為手術結束了,松了口氣。麻醉的目的,是為了降低病人做手術時的痛苦。但是,全身麻醉這項科技,直到在19世紀中葉才發明出來。在麻醉不發達的年代,做一場外科手術,就等於清醒著接受一場酷刑。而且由於麻醉效果不好,病人可能會在劇痛中昏死,然後又在劇痛中醒來。直到1846年10月16日,首例乙醚吸入麻醉手術成功,現代醫學麻醉登上舞臺,“小李飛刀”的時代結束了。

你躺在手術床上,從美夢中醒來,以為手術結束了,松了口氣。

然而下一秒,一把利器抵在你的腹部,劃開一條切口。

鑽心的劇痛襲來,血液嚮往噴湧,有一雙手握住你的內臟。

你想逃跑,但感受不到四肢的存在,連根手指頭都動不了;你試圖睜開眼睛,但眼皮有千斤重;你用盡全身力氣大喊,聲帶卻像卡死一樣,發不出一點聲音。

恐懼吞噬著你,可惜,沒有任何人發現你已經醒了。

這種生不如死的痛苦,就是手術時,麻醉失效的“瀕死體驗”。

麻醉的目的,是為了降低病人做手術時的痛苦。

但是,全身麻醉這項科技,直到在19世紀中葉才發明出來。在麻醉不發達的年代,做一場外科手術,就等於清醒著接受一場酷刑。

那時,人類是如何做手術的?生刨嗎?

十七世紀的歐洲,戰亂頻繁,醫療設備匱乏,外科手術大多簡單粗暴,醫生們常會用一些見效快的“麻醉”方法,比如棒麻。

沒有什麼人是一悶棍放不倒的,如果有,那就再來一棍。

棍麻的出現大大解决了治病難的問題,因為大部分病人被敲成智障,小部分還沒做手術,人就沒了。

還有沒那麼暴力的,比如放血麻,將病人放血直到昏迷休克;又或者捆綁四肢,壓迫神經讓肢體麻木。

總而言之,這些物理麻醉方法,無一不是在讓病人在減輕痛苦和送上天堂之間反復橫跳。

如果你穿越到300年前做一場截肢手術,可能會經歷這樣的場景——

先被兩個醫生抓住四肢,摁在一張血迹斑斑的床上,不知道從哪來的棍子狠狠砸向你的頭,你短暫地昏迷過去。

隨後手術開始,一把尖刀紮進你的傷腿,皮膚連同肌肉被劃開。

露出骨頭後,醫生又掏出一把鋸子開始瘋狂輸出,就像鋸木頭一樣。

等骨頭切割完畢,到了止血步驟。醫生將皮肉擼回原位,拿起烙鐵一燙,嗯,是肉香的味道。

手術結束,如果你還有幸活著,那可真是命大。畢竟那一時期的外科手術,死亡率高達60%。

而且由於麻醉效果不好,病人可能會在劇痛中昏死,然後又在劇痛中醒來。

為了減輕病人的痛苦,醫生做手術的第一原則就是:快!

比如俄國醫生皮羅果夫3分鐘就能鋸斷大腿;

法國醫生拉爾雷曾創造24小時連續完成200多次截肢手術的記錄。

在諸多快刀手中,英國的外科醫生李斯頓可謂天賦異稟,他能在28秒卸胳膊,2分30秒鋸條腿。

但太快也不是什麼好事,一次手術時,李斯頓一刀下去,病人的大腿下來了,身邊助手的手指也下來了,一旁的圍觀醫生被嚇得當場猝死。

沒過幾天,病人和助手也相繼感染而亡。一場手術,創下了死亡率300%的記錄。

當然,這也不能完全怪李斯頓,在沒有麻醉的年代,刀不快,肉就疼。

再加上無消毒、無止血,能順利存活的幾率比俄羅斯輪盤賭的勝率還低。

直到1846年10月16日,首例乙醚吸入麻醉手術成功,現代醫學麻醉登上舞臺,“小李飛刀”的時代結束了。

如今的麻醉管道更安全可控,帶上呼吸罩,或者打上一針,你就會沉入夢鄉,一覺醒來,手術也安全結束。

不過,麻醉可不僅僅是讓你睡覺。為了讓你活著醒來,麻醉醫生做的,遠不止打針那麼簡單。

*本文內容為健康知識科普,不能作為具體的診療建議使用,亦不能替代執業醫師面診,僅供參考。

*本文版權歸騰訊醫典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違規轉載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

*歡迎微信蒐索並關注公眾號“騰訊醫典”,獲取更多健康科普知識。

标签: 麻醉藥 內臟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