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教育方針指引中國師範教育從勝利走向勝利

青海 53℃ 0
摘要:師範教育作為教育事業的母機,在黨的教育方針指引下,從探索走向成熟,不斷進取,直至開啟建設教育強國歷史新征程。
學黨史,悟思想,回顧中國共產黨百年奮鬥歷程,黨從成立之日起,就關注教育,關注人民貭素,關注教師培養,黨的教育方針經歷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長期探索,充分彰顯了黨關於教育事業的初心與使命。師範教育作為教育事業的母機,在黨的教育方針指引下,從探索走向成熟,不斷進取,直至開啟建設教育強國歷史新征程。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新文化教育思想的萌芽與新的教育制度框架的初步設計

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衕誌在韶山等地組織秘密農協,創辦農民夜校。舉辦農民運動講習所,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民主革命的理論用通俗的語言進行講述,讓學生在明了中國國情、省情和地區情况的基礎上,把理論知識與本地的農民運動實踐結合起來,以期讓農民擔負起中國革命的重任。以毛澤東衕誌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實踐方面,製定了一系列教育法規、政策,提出了“一切工農勞苦羣衆及其子弟有享受國家免費教育之權,教育事業之權歸蘇維埃掌管”。臨時中央政府成立時設立了教育人民委員部,制訂、頒佈了《教育行政綱要》等22個重要文件,使教育工作有章可循。這一時期黨的教育措施是:注重紅軍教育、幹部教育。但沒有放棄基礎教育乃至師範教育。建立識字班、夜學、列寧小學等。在創辦中國工農紅軍大學等教育機構的同時成立了列寧師範學校,這在我們黨的師範教育歷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義之舉。1929年12月,毛澤東衕誌在《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黨代會决議案》中提出了著名的十點教授法:(1)啟發式(廢止注入式);(2)由近及遠:(3)由淺入深;(4)說話通俗化(新名詞要釋俗);(5)說話要明白;(6)說話要有趣味;(7)以姿勢助說話;(8)後次複習前次的概念;(9)要提綱;(10)幹部班要用討論式。”這是典型的師範教育理念和實踐方法。

在延安時期,毛澤東衕誌在1940年《新民主主義論》中鮮明闡述了中華民族新文化及新教育的構想,“民族的科學的福斯的文化,就是人民福斯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就是中華民族的新文化”。這是當時黨的教育方針的內涵。在這一方針指引下,師範教育及其相關工作迅速展開,興辦的幹部院校多達50餘所。特別是邊區小學的數量1945年達到1377所,學生數量增至34004人。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前夕,毛澤東衕誌在黨的七大上所作報告《論聯合政府》中進一步提出,“中國應當建立自己的民族的、科學的、人民福斯的新文化和新教育”,展示了中國共產黨為建立新民主主義國家所設計的文化和教育制度框架,進一步確定黨的教育方針。

  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確立與師範教育體系的完善

新中國剛成立,中國積貧積弱、百廢待興,教育事業發展水准很低。全國人口5.4億人,文盲率高達80%,小學實際入學率不到20%,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數只有11.7萬人。1949年,新中國確認“民族的、科學的、福斯的”文化教育基本方針。1949年12月,新中國召開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確立了以老解放區新教育經驗為基礎、吸收舊教育某些有用經驗、借助蘇聯經驗、建設新民主主義教育的政策。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頒佈《關於改革學制的决定》,確立了教育為工農服務、為生產建設服務的方針,保障廣大人民群眾受教育的基本權利。我國師範教育由此得以較快發展。1952年,國家以培養專業科技人才和師資隊伍為重點進行了全國院系調整,出臺了《關於高等師範學校的規定》,對全國各區域師範院校設定、人才培養層次等進行了明確規定。1953年,全國第一次高等師範教育會議召開,並頒發《關於改進和發展高等師範教育的指示》,強調高等師範教育是辦好和發展中等教育的關鍵,這一檔案成為這一時期指導和規範高等師範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政策。隨著院系調整的完成,我國建立了師範學校、師範專科學校、師範學院或師範大學三級師範教育體系,分別培養初等或幼稚教育、國中教育、高中教育師資。

1956年,黨的八大宣告完成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1957年,我們黨提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這標誌著新民主主義教育方針轉變成為社會主義教育方針。195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黨的教育工作方針,是教育為無產階級的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這是黨在社會主義建設初期對教育方針的積極探索,國家師範教育按黨的教育方針的指引積極探索發展之路。1977年,國家恢復了高考制度,教師教育迎來了恢復發展的春天。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思想的確立與師範教育體系的改革調整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在開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行程中不斷完善黨的教育方針,推動教育改革開放邁上一個個新臺階。鄧小平同志帶領全國人民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對新時期教育方針進行了初步定位。1981年黨的十一届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决議》提出:“要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共產主義道德教育人民和青年,堅持德智體全面發展、又紅又專、知識份子與工人農民相結合、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方針。”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四十六條對國家教育方針首次作出法律規定:“國家培養青年、少年、兒童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1983年鄧小平同志極具遠見地指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1985年《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社會主義建設必須依靠教育。”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規定:“義務教育必須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努力提高教育品質,使兒童、少年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為提高全民族的貭素,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奠定基礎。”以此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1980年6月,第四次全國師範教育會議將師範教育定位為教育事業的工作母機和造就教師人才的基地,提出我國師範教育的任務是“在提高品質的基礎上穩步發展,進一步完善,建立一個健全的師範教育體系,使之成為培養各類中等、初等學校和幼儿園合格師資的鞏固基地”,以“儘快適應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這次會議對恢復和强化改革開放初期師範教育職前培養功能,加大師範生培養力度起到了積極作用。

江澤民同志和胡錦濤衕誌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十分重視教育工作,帶領大家不斷完善黨的教育方針。199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五條規定:“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以教育基本法形式確定的黨的教育方針。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黨的教育方針的全新闡述。1993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頒佈,國家首次以法律形式對教師的資格和任用、權利和義務、培養和培訓等做了明確規定,《教師資格條例》《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範》《教師資格條例實施辦法》等配套檔案陸續出臺。1998年12月,為落實科教興國戰略,教育部出臺《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提出“要加强和改革師範教育,提高新師資的培養質量,實力較强的高等學校要在新師資培養以及教師培訓中作出貢獻”。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决定》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貭素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强和改革師範教育,大力提高師資培養質量。調整師範學校的層次和佈局,鼓勵綜合性高等學校和非師範類高等學校參與培養、培訓中小學教師的工作,探索在有條件的綜合性高等學校中試辦師範學院”。師範教育體系自此進行了大規模的結構調整,逐步實現包括專科、本科、研究生階段在內的新型的完全高等教育化的新三級師範教育體系。2001年5月頒佈的《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决定》,提出“完善以現有師範院校為主體、其他高等學校共同參與、培養培訓相銜接的開放教師教育體系”,這是“教師教育”概念首次正式出現在國家教育政策文字中。從“師範教育”到“教師教育”的轉型,反映了國家師範教育政策的重大轉向,意味著師範教育開始從封閉走向開放,從強調職前培養轉向關注終身發展,從重視師資的數量轉向重視師資的培養質量。為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到鄉村任教,國家先後製定了多項專門政策和項目,為鄉村教師的補充開闢了新通路,促進了教育公平。

  四、新時代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構建富有中國特色的現代教師培養體系,推動師範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衕誌為覈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畧佈局,高度重視教育事業,在黨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上相繼作出重要部署,對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教辦學、加强教育系統提出了一系列要求。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立足基本國情,遵循教育規律,創造性地豐富了黨的教育方針內涵,集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黨的教育方針範疇的最新成果。

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針對性、指導性,特別強調“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必須始終堅持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在培養目標上,把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在服務面向上,堅持把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教育的重要使命,堅持教育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在培養途徑上,堅持“立德樹人”。這一時期,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及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年)》,是新時代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推進教育改革發展的基本遵循。

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佈《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這是新中國成立後黨中央出臺的首個專門面向教師隊伍建設的政策檔,具有里程碑意義。檔案描繪了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的宏偉藍圖,提出到2035年,教師綜合素質、專業化水准和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培養造就數以百萬計的骨幹教師、數以十萬計的卓越教師、數以萬計的教育家型教師。同年,召開全國教育大會,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高度,深刻回顧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教育事業發展取得的顯著成就,系統總結了推進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九個堅持”,其中對師範教育提出專門要求“堅持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基礎工作。”國家專門出臺《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年)》,這是自我國師範教育開展以來在國家層面以“師範教育”為對象製定的一項最重要的政策。國家針對當前師範教育在生源質量、課程教學、體系建設、師資等領域存在的薄弱環節,以提升教師教育質量為覈心,以加强教師教育體系建設為支撐,明確今後5年教師教育振興發展的“五項任務”和“十項行動”,是新時代加快發展教師教育、在全球教育格局中躋身前列的行動綱領。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的教育方針指引中國師範教育進入新時代。2011年10月,教育部頒佈《教師教育課程標准(試行)》,2012年2月,印發《幼兒園教師專業標准(試行)》《小學教師專業標准(試行)》《中學教師專業標准(試行)》,對不同層次類型的師範院校開展教師教育提出了具體要求。為規範引導師範類專業建設,建立健全教師教育質量保障體系,《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暫行辦法》(2013年8月)、《普通高等學校師範類專業認證實施辦法(暫行)》(2017年10月)和《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品質國家標準》(2018年1月)相繼出臺,著眼發展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准的現代教育,我國師範教育立足國情,放眼世界,通過建立資格、專業、課程等品質標準,構建特色鮮明的開放性教師教育體系,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高教師教育培養質量,推動教師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學校擁有好老師是學校的光榮,一個民族源源不斷湧現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師則是民族的希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師是教育工作的中堅力量。有高品質的教師,才會有高品質的教育。”“要在全黨全社會大力弘揚尊師重教的社會風尚,推動形成優秀人才競相從教、廣大教師盡展其才、好老師不斷湧現的良好局面。”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薪火相傳、後繼有人的戰略高度,為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指明前進方向,對教師工作提出明確要求。教師教育戰線尤其是師範院校,將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教師的殷切希望和要求作為師範生師德教育的首要任務和重點內容,將“四有”好老師標準、四個“引路人”、四個“相統一”和“四個服務”等要求細化落實到教師培養全過程。黨和政府對教師隊伍建設有真金白銀的巨大投入,為留住好老師有實際舉措,培養好老師一直不懈努力。肩負歷史賦予的重任,沐浴在黨中央的親切關懷下,廣大教師倍感振奮、投身育人事業,托起民族復興的希望。

百年發展,百年堅持,中國師範教育伴隨中國共產黨的產生、發展和壯大,發展成現在世界上規模最大師範教育體系,為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基礎教育提供了師資保障,為教育改革發展提供了重要人力保障和學術研究支撐,對於中國教育現代化行程起到了提供原動力的關鍵性作用。

(作者:冶成福青海師範大學副校長)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