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終堅持人民立場堅持人民主體地位

青海 63℃ 0
摘要:2018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三届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指出,必須始終堅持人民立場,堅持人民主體地位。
今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考察時強調,要堅決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深化改革開放,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攻堅克難,開拓創新,在推進青藏高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上不斷取得新成就,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青海篇章。

正是以人民作為全部理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馬克思主義佔據了道義制高點和理論最高峰。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形成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2015年,黨的十八届五中全會提出著力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以人民為中心”。2018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三届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指出,必須始終堅持人民立場,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顯著標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核心價值,蘊含著鮮明的人民立場、真摯的為民情懷。囙此我們說,我們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從根本上說,黨的理論就是一切為了人民的理論,黨的路線就是一切為了人民的路線,黨的事業就是一切為了人民的事業。

  一、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追求的根本價值目標,也是共產主義社會的根本特徵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設想共產主義社會前景,強調“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即只有使每一個獨立的個體實現“全面而自由發展”,使得人的精神和身體獲取雙重自由,人類社會才能從“必然王國”階段走向“自由王國”階段。因為第一,實現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是激發人民群眾創造活力的首要前提條件。只有使人民群眾獲得“全面而自由發展”,才能激發他們每個人的奮鬥激情與創造的積極性,進而實現社會發展的整體推進。第二,實現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是落實“人民主體”思想的價值旨向。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既是《共產黨宣言》所昭示的“初心”,也是社會主義的崇高理想,更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價值目標和實踐追求。在新的偉大征程上,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站穩人民立場,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尊重人民首創精神,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我們就一定能彙聚億萬人民的磅礴力量,鑄就新的歷史偉業、創造新的時代輝煌。

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了黨的理想信念、性質宗旨、初心使命,也是對黨的奮鬥歷程和實踐經驗的深刻總結

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牢固樹立起了“以人民為中心”的黨的根本政治立場,並將其作為黨的事業的出發點和根本歸宿。作為無產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始終堅持將其價值追求與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相一致,將馬克思主義的羣衆史觀與現實實踐鬥爭相融合,以維護和尊重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增進人民福祉、滿足人民需求為最終價值訴求,無論是在政治理論上還是在政治實踐上,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人民主體理論的一脈相傳。以毛澤東衕誌為覈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結合當時我國具體國情和社會發展規律,提出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的根本宗旨。毛澤東衕誌明確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黨的十一届三中全會以後,以鄧小平同志為覈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審時度勢,立足當時國內現狀和世界形勢,明確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並以共同富裕為統領,明確提出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規劃,為當代中國的發展和進步指明了方向。這條道路極大地調動了億萬人民的積極性,極大地煥發了社會主義的生機與活力,使中國持續、快速地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發展起來,譜寫了波瀾壯闊的歷史篇章。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推進和改革開放的持續深入,以江澤民同志為覈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又在不斷總結實踐經驗和理論的探索中,提出了“我們黨必須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並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引領,開創了全面改革開放的新局面,推進了党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成功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21世紀。面對21世紀社會格局的深刻發展和變革,在繼承前人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的基礎上,以胡錦濤衕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了“第一要義是發展,覈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永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的科學發展觀的論斷,並以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公平正義建設,確保全體人民群眾共亯改革發展成果作為黨的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指出:“歷史充分證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關係黨的生死存亡。”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又講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國共產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以習近平衕誌為覈心的黨中央綜合考量人民群眾的美好期待和切身利益,實現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主要衝突的轉化,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黨的奮鬥目標,並以此為基礎確立我國正處於新時代的歷史方位。即全方位推進党的建設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不斷朝著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邁進。“我們的目標就是讓全體中國人都過上更好的日子。”“人民是我們黨執政的最大底氣。”“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我將無我,不負人民。”“人民至上”這條紅線一以貫之,充分彰顯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這一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立場。

 三、中國古代“民本”思想是“人民至上”孕育的文化土壤

在中國古代思想家們的論述當中,就已經充分蘊含著對於人的自由發展和追求的價值理念。“人”的重要性凸現,“民本”思想充分彰顯。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百家爭鳴,孟子首先提倡“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宣導“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從思想層面強調“民”在國家秩序和社會治理中的重要地位,主張開明的封建統治者們要仁愛百姓,為百姓謀利益。管仲提出“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的主張,旨在宣導封建統治者們在保證豐衣足食的基礎上教化群眾,從而使得群眾修德明理,最終達到穩定社會秩序和國家長治久安的目的。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也是對古代民本思想的最好闡釋。到了漢唐時期,統治者將民本思想納入正統的意識形態,唐太宗將“水可載舟,亦可覆舟”之言作為治國理政的指導思想,將民本思想落實到國家治理的實踐層面。至宋代,哲學家張載提出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主張,完整詮釋了儒家學者的民本思想境界和高尚家國情懷。至此,宋代眾多政治家以固本安民和利民富民為指引,開始了“民本”思想的社會改革實踐,使中國傳統民本思想在封建社會發展至巔峰。

中國傳統“民本”思想以其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融入到了中華民族的歷史血脈之中,構成了中華民族的社會治理範本。古代歷代王朝的興衰更替規律告誡執政者,應充分認識到民心所向是鞏固執政地位的關鍵,人民是維護執政地位的根基。但是在古代,傳統民本思想是封建君主為緩和階級矛盾所被迫作出的有限利益讓步,是以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為前提存在的,是鞏固專制皇權和維護統治階級少數人利益的“治民之術”。隨著時代的變遷,我國傳統的“民本”思想在歷史發展行程中實現了積澱繼承、現實轉換和發展超越。特別是在今天,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建設實踐相結合,進行了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以其鮮明的“利民”和“為民”價值基因,為“人民至上”的生成與發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我們要按照“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要求,講清楚人民至上與馬克思主義人民觀是內在一致的,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等黨的創新理論是一脈相承的,與“民本”“仁愛”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觀念是高度契合的,與革命、建設、改革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是相輔相成的,闡明貫穿其中的理論基點、演進脈絡、歷史底蘊、實踐邏輯。

  四、在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青海篇章的征程上彰顯“我將無我,不負人民”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兩次在全國兩會期間到青海代表團參加審議,兩次踏上青海高原考察,每一次審議,每一次考察,都是深切的厚愛和巨大的鼓舞,都是對我省工作進行的全方位指導定向,既表達了對青海發展的念茲在茲,又為青海發展把脈指向,充分體現了把握時代發展大勢的科學性,切中青海實際、指引發展方向的引領性,不忘初心、踐行宗旨的人民性,謀劃未來、指導工作的精准性,在新時代新階段青海現代化建設征程中具有重大政治意義、重要現實意義、深遠歷史意義,是推進我省開局“十四五”、奮進新征程的總目標、總方向、總要求和根本遵循,更加明確了青海在新發展階段的方位和座標,詮釋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新發展階段的著力點,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對青海向著創造更高水准、更高品質生活目標邁進的殷切期望。堅守“人民至上”,自覺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我黨歷經百年滄桑而依然風華正茂的制勝法寶。奔跑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只有常礪“無我”之境,常懷“愧民”之心,共產黨人才能在有益於社會和人民中實現自身價值。我們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要堅守人民情懷,緊緊依靠人民,不斷造福人民,扎實推動共同富裕”要求,始終堅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以人民為中心”貫穿一切工作始終,樹牢羣衆觀點,站穩羣衆立場,走好群眾路線,把習近平總書記對青海發展的鞭策激勵、期待信任變為美好現實。

(作者:劉景華青海省社會科學院文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