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明朝政府利用“茶馬互市”治理邊疆的高明之處

西藏 82℃ 0
摘要:中國自古就很重視與周邊國家的經濟文化的交流。無論是漢代以來同西域一帶的“絲綢之路”,還是唐宋以來同西藏地區開展的“茶馬互市”。“茶馬互市”是以內地的茶葉同西藏地區的馬匹進行交換的經濟活動。歷史上公認明朝的“茶馬互市”發展最為完備。那麼,明朝的政府實行了怎樣的管理制度去促進“茶馬互市”的發展呢?但是,在這種高壓制度之下,明朝政府在“茶馬互市”的過程中獲得了高度的壟斷權。

中國自古就很重視與周邊國家的經濟文化的交流。無論是漢代以來同西域一帶的“絲綢之路”,還是唐宋以來同西藏地區開展的“茶馬互市”。

通過開展這些經濟、文化方面的交流,對於參與方來說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茶馬互市”是以內地的茶葉同西藏地區的馬匹進行交換的經濟活動。在《明史》食貨志四中曾這樣說道:漢族人民同藏族人民之間的經濟活動。

以藏族人民為代表的草原遊牧民族,從事於畜牧業,喜歡吃牛羊一類的乳酪食物,而茶有助於消化。

對於長時間食用牛羊乳酪一類的藏族人民來說,是不可或缺的產品,如果不飲茶,便會生病。

囙此,從唐宋以來,便開始實行這種茶、馬互易的經濟活動,明朝的“茶馬互市”發展得最為完備。其中有官茶和私茶,都用來換馬,同時官茶有時也會用來徵稅。

歷史上公認明朝的“茶馬互市”發展最為完備。那麼,明朝的政府實行了怎樣的管理制度去促進“茶馬互市”的發展呢?

一、前朝“茶馬互市”的發展

中國群眾飲茶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秦漢時期,到了唐代的開元年間茶葉產量增大,飲茶之風盛行。

在藏族人民同中原交流的過程中,也逐漸養成了飲茶的習慣,成為了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唐代開元年間,吐蕃王朝派遣使者進京面見皇帝,希望可以實行“茶馬互市”。那時候僅僅是為了雙方進行交流,沒有政治目的等。

而且所謂“互市”僅限於官員貢使之間,易得的茶葉也僅供吐蕃貴族享用,每次交易不僅限於“茶”與“馬”。

有時會用其他有需求的物品互相交易,這是“茶馬互市”的最初階段,還沒有形成一定的規章制度。

到宋朝的時候,由於宋朝政權處於遼、金、夏少數民族政權的包圍之中,而且地處中原,馬匹極度匱乏。無論是應對外部的軍事戰爭還是內部的農業生產,都存在很大的馬匹缺口。

此時,藏族地區的人民從貴族到下層百姓已經養成飲茶的習慣,對於茶葉有很大的需求。在這樣雙方供需的情况下,宋朝的“茶馬互市”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北宋相關文書記載到:“詔歲於邊郡市馬,償以善價。內屬戎人馳馬內闕下者,悉令縣次續食以憂之”。從這裡開始,中原與藏族地區的“茶馬互市”便有了相關的規定。

到了元朝,雖然在元大都設定了專門的機构,但是元朝統治地域遼闊,且其本身就是少數民族,馬源充足,囙此對“茶馬互市”不太重視。

茶商通過茶來往於中原和吐蕃之間販賣,在地區上和管理上也沒有什麼限制。總的來說,“茶馬互市”在元代並沒有太大的發展。

二、明朝嚴格完備的“茶馬互市”制度

通過前代統治者對“茶馬互市”奠定的基礎,到了明代其已經有了一定規模。明朝政府為實現自身的政治等目的,在以往的基礎上。

對“茶馬互市”作了相關的管理規定,促進了其發展,可以說,“茶馬互市”歷經明朝一代,已經發展得較為完備。

1、政治目的明確

與以前不同的是,明朝的“茶馬互市”最為突出的特點便是它的政治性。

眾所周知,在明朝建立初年,面臨著諸多的內外憂患。內部剛建立政權的明政府,急需進一步進行內部整頓。

對外各割據勢力仍然虎視眈眈,最為棘手的是元朝的殘餘勢力在西北建立的北元政權,為了應對這一威脅,朱元璋派遣自己的兒子分別駐守軍事重鎮。

在這樣的政治背景下,明朝需要有源源不斷的馬匹來充實自己的騎兵對抗外部威脅,囙此,“茶馬互市”的經濟制度被提上日程。

明朝在沿襲前朝的基礎上對“茶馬互市”製定了嚴格的規定,在一定意義上體現出了一個大國運用經濟手段進行的壟斷經營制度。

2、嚴格的“榷茶制度”(壟斷經營制度)

明朝政府為確保“茶馬互市”的開展,促進雙方的貿易活動,圍繞茶葉的生產、運輸、貯存、銷售建立起了完備的規章制度。

明朝的茶葉分為貢茶、官茶、商茶三類。顧名思義,貢茶是專門用於皇室食用,官茶、商茶用於賞賜、交易等。

明朝用於“茶馬互市”的茶葉主要產地位於四川、陝西等地,需要運輸到西寧等地,其間路途遙遠。

於是,“招商中茶”制度應運而生。在這種制度之下,政府的易茶機构“茶馬司”囤積大量茶葉,導致茶多馬少,無馬可易。

如果交由商運,極易造成惡性競爭,價格居高不下,囙此,在易茶的過程中陷入了商運和茶馬司運茶的衝突中。

明朝“茶馬司”負責茶葉的銷售,作為明政府與藏族地區交流的仲介機構,“茶馬司”代表了明政府的威嚴與形象,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為此,明政府專門設定了巡察禦史這一職位來監管“茶馬互市”的交易環節。

明朝易茶的交易環節有濃重的政治色彩,經常受到明政府的調控,囙此,不符合雙邊貿易的等價交換原則。在這個交易的過程中,明朝政府始終處於主導和壟斷地位。

明朝憑藉自身强大的國力能够在“茶馬互市”的過程中居於統治地位,能够以不合理的茶馬比價進行交易進而獲得利益,藏族人民沒有討价還价的餘地。

但是到了明朝後期,茶馬走私日益猖獗,藏族地區更願意與走私茶葉進行交易,明政府在“茶馬互市”的交易過程中沒有了主動權。

質量好的茶葉大都流入了私販手中,明政府只有劣質的茶葉,如此惡性循環,走私茶葉發展到了駭人聽聞的地步。

3、嚴厲的“茶法”

明朝政府為了限制其他地方的茶葉進入西藏地區,確保官方的壟斷地位,除了建立完備的榷茶機构外,還從制度上進行了嚴格的管理。

嚴格控制商茶,所謂商茶是指由中央政府頒發的營業執照,就是“茶引”,專門從事茶葉經營的商人。“茶引”由政府專門機构發放,如果不按規定執行將受到嚴厲的打擊。

“無由,引與茶引相離者,或多餘夾帶,稱較茶引不相當者,即為私茶”,與私鹽同罪。

這裡是針對茶葉走私,對外的“茶馬互市”,要求更嚴格。嚴格的茶法,使得明政府在“茶馬互市”的過程中處於高度的壟斷地位。

但是,在這種高壓制度之下,明朝政府在“茶馬互市”的過程中獲得了高度的壟斷權。但是也就是在這種高壓之下,阻斷了私茶的貿易交往。

更糟糕的是,川陝等地的茶葉產量也嚴重减少,加上道路不暢,茶馬司供茶捉襟見肘。

從宣德年間開始,由於明朝政府茶葉不足,交易不暢,造成邊關嚴重缺馬,對於軍事部署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為了打破邊關缺馬,茶馬司缺茶的惡性循環。從明朝成化年間開始,明朝政府開始打破一貫實行的榷茶制度,對其進行了一些改革,茶禁出現了日漸放鬆之勢。

為了改變茶馬司存茶不足千斤的狀況,政府下令:所在地區的種茶州縣,要按照慣例。

按時採摘,都要運到西寧的官庫收藏貯存,民間所采的茶葉,除了專門的稅官外,其他的都要用憑證。

結語

“茶馬古道”是人類歷史上海拔最高,通行難度最大的古道路之一。通過觀察茶馬古道路途經之處,不難發現都是崇山峻嶺、湍急河流。

千百年來,中原地區的茶葉,西藏地區的駿馬就是在這種艱苦的條件下來往交易,完全靠人力進行運輸,歷經千辛萬苦,往返於內地與藏族地區。

明朝政府在前代的基礎上積極地開展“茶馬互市”,製定了一系列的經濟制度維護其發展。除此以外,明朝政府還修復和開拓了茶馬古道。

到了明朝末年,已經形成了系統的茶馬道路,為清朝以後的“茶馬互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明朝政府强盛時期處於完全壟斷之下的“茶馬互市”對明朝經濟與軍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其對西藏地區的統治,能够取得這麼大的成績,其根本原因在於明朝製定的一系列方針政策。

只是在宏觀上把握大局,製定大的方針政策,具體的事務交由藏族地區的管理者自己解决。

明朝緊緊地抓穩經濟杠杆,而這個杠杆就是“茶葉”。茶葉雖是“草木之本”,但它卻勝於萬千兵甲。

明朝統治者利用“茶馬互市”這一經濟手段,達到了自身的政治目的,這便是明朝政府治理西藏地區的高明之處。

在這一制度之下,明朝在一定時期內得到了穩定的發展。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